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並非迷信,有現實依據

作者: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網友稱奶奶多次問自己要錢,從幾萬要到了十幾萬,這些錢要去做什麼呢?給她那兩個遊手好閒的叔叔還貸款。叔叔是無業游民,每天躺在家中什麼事也不干,但是老人家心疼兒子,於是拆了孫女的牆,去補兒子的牆。

這種情況在民間並不少見。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就是分析在一個家庭之中,老人的偏愛會造成什麼後果。其實像這樣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俗語,大都總結了古人的經驗智慧,並非迷信,而是有現實依據的。

首先老人是條龍,並不是說上了年紀的人變成了龍,而是借用典故中的龍,有吉祥意義的象徵來代表老年人,一般比喻子孫比較多的老人。古人認為,如果父母對兒女有所偏心,對其中一個特別溺愛,對另外一個冷冷淡淡,那個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有出息。這是因為來自父母的偏愛會讓他消磨了志氣,無論是思想頭腦、生活能力,都會比那些經歷過風雨的人差一大截。

這是民間的說法,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兩個例子:《鄭伯克段於鄢》和《觸龍說趙太后》。

第一個故事是說,春秋時,鄭國的國君鄭武公娶了武姜做妻子,武姜先後生了兩個兒子。第一個就是後來的鄭莊公,第二個就是共叔段。

生鄭莊公時武姜難產,所以她討厭這個大兒子;生共叔段時很順利,所以她寵愛這個小兒子。鄭武公在位時,武姜多次想讓他廢掉鄭莊公的世子之位,改立共叔段,鄭武公都沒答應。等鄭武公去世,鄭莊公即位後,武姜幫小兒子造反奪取王位,奈何共叔段的能力不如鄭莊公,最終失敗了,逃出鄭國,一直流亡。

而在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孝成王即位後,因為他年紀還小,國事都是趙太后做主。秦國趁着趙國不穩定,發兵進攻趙國,一連打下了三座城。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說,救是可以救,但得把你們趙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來當人質。

趙太后捨不得,局面僵住了。趙國大臣觸龍就去見趙太后,分析利弊,指出長安君雖然受到您的寵愛,但他對趙國一絲功勞也沒有,將來您要是不在世了,長安君怎麼在趙國立足呢?一番話讓趙太后醒悟過來,交出了長安君,趙國獲救。

觸龍說服趙太后的話里,有一句流傳很廣:「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話是說父母如果真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該為他做長遠的打算,不要只看着眼前。只不過如今在生活中,我們還是能夠看到許多老人家偏心的例子,而那些從小到大享受偏愛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這其實是給新一代父母的警示。老人家可能思想比較頑固,難以改變,但如果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父母,還在教育子女時有所偏心的話,那不是為孩子好,而是害了他。這句古老的俗語雖然簡單,但其中的深意,卻是從古至今都適用的!你認為呢?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七六五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03/156378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