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精英教育」的真相:我上清華才發現,同學們考進來都不是靠努力

2021年2月13日,《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的節目如約而至。自2016年節目創立以來,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喜歡上了這檔節目,看《中國詩詞大會》已經成了大家春節里的固定節目。

在2月13日播出的第一期節目中,有位年僅10歲的男孩黃嘉晨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大浪淘沙環節中他以最高的正確率、最短的答題時間脫穎而出。

接下來的對決賽中,他不斷戰勝對手,這些對手大多比他年紀要大上許多,有高一的學生,也有邊防戰士,黃嘉晨的形容舉止始終從容不迫,不卑不亢,可惜的是,他在擂主爭奪賽中敗下陣來,但他依然保持微笑,大氣豁達的態度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稱讚。

在觀看節目的時候,很難去注意到黃嘉晨只有十歲這個事實,他沉着應戰的態度令人不自覺地把他看成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而不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

據黃嘉晨自己說,他從三年級的時候開始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比賽,今年是他第二次參加比賽。他從幼兒園開始就非常喜歡古詩詞了,別的小朋友只能背幾首古詩的時候,他每天晚上吃好晚飯後就閱讀背誦古詩詞,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背誦完了《唐詩三百首》,真的是一個「背詩狂魔」,無怪乎他能夠登上爭奪擂主的賽台了。黃嘉晨就是我們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十足的學霸。

現在有句話「不怕學霸成績好,就怕學霸放寒假」,在寒假暑假這樣的長假期里,普通的孩子們都是放開了心盡情玩,而學霸則是放開了心盡情上補習班,有條不紊地完成自己的提升計劃。學霸們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線,那麼是不是精英教育就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呢?

前不久清華大學公佈了獎學金名單,榜上有名的才子們個個簡歷驚人,讓我等凡人自慚形穢自愧不如。考上清華的很多人都說:上了清華以後才發現,同學們考進來都不是靠努力,他們就是很聰明。

什麼是精英教育

廣義的精英教育的含義是指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下者,入學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稱為大眾化教育。1999年以前,中國的本科教育包括大專都屬於精英教育,但是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教育政策發生了變化,本科和大專院校大批擴招,高等教育從此變成了大眾化教育。

可是人們對於精英教育的追求並不會因此而停止,精英教育走上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當代中國的所謂精英教育已經漸漸脫離了原始的含義,變得更加功利性,許多家長認為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就是「精英教育」了,其實不然。首先,精英教育並不是上各種補習班,精英教育出來的也並不都是「精英」,所謂的精英教育並沒有特別的課程內容,而是指一種高期待高強度。

我們都知道,任何社會都有貧富差距,社會的資源總是呈金字塔形分佈,在金字塔頂部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卻掌握了整個社會大部分的財富和資源。

那麼對於這一部分人的高期待就是要讓他們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通過高強度的教育來實現。不僅僅是基礎課程,精英們還需要參加類似馬術、游泳、劍擊等等各種體育訓練,樂器、繪畫、藝術賞析等課程同樣必不可少。一方面,只有中產階級以上的階層才有能力讓下一代接受這樣的教育,另一方面素質教育和強健的體魄對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也是必須的。

英美國家的最高學府往往會通過一兩門精英課程的考試來篩選入學的學生,比如拉丁文、希臘語,當然也可以是皮划艇、打冰球,只要是少部分家庭才能夠負擔地起的課程就對了,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把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篩選出來,進行定向地培養。

而中國的所謂精英教育,還遠遠沒有到這一步,大部分人的認知里,精英教育就是費用高昂的語數外補習班。

天賦型選手VS努力型選手

清華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歷來是無數學子擠破頭也要去考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十幾年寒窗苦讀進去後才發現,原來同學中的許多人並不是靠努力才進來的,他們天資聰穎,只要在適當地時機努力一把就能輕鬆跨入清華園,這種認知讓我等凡人能夠吐出一升血來。不得不感嘆有些人真的是天賦型選手,普通人只能望其項背。

天賦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天才看一遍就能背出的題目,普通人可能要讀上好幾遍才能記下來。這之間的鴻溝光靠努力不一定能夠彌補。而最無奈的是,天賦之所以叫天賦,就是因為它是先天的,並不能通過後天的努力取得,現代科技還沒有找到能夠提高人類先天智商的途徑。

有人說,「精英教育」的真相原來如此,拼的還是天賦,那努力的人就一定不如天賦強的人嗎?也不盡然,努力成功的例子還是有很多的。

2018年的《最強大腦》的全球腦王節目中,中國隊的楊易就像一匹黑馬一樣,在一群隨便抓一個都是智商超過140的人當中脫穎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績殺進30強。在隨後的比賽中,他更是過五關斬六將,獲得了那一屆的腦王稱號。2020年8月他再次參加《最強大腦第七季》節目,最終將這一屆的冠軍收入囊中,獲得腦王稱號。

楊易是北京新東方的數學老師,畢業於清華大學,光看這些資料是不是會覺得楊易就是個天才型選手呢?

其實楊易小學的時候數學並不好,尤其是計算能力非常差,他的數學在班裏屬於墊底的水平。二年級的時候還一度成為班裏的倒數第一名。但是楊易並沒有認為自己數學天賦差就放棄了,他始終堅信學好數學還有其他方法。

楊易平時喜歡看書,尤其喜歡《少年科學畫報》,他對書里的邏輯思維題目特別感興趣,慢慢地培養出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演的能力,當他用這些全新的方式去思考數學題目時,發現自己在應用題等需要邏輯思維的題目上變得得心應手起來,漸漸地數學變得容易起來。

他還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邏輯思維方式,運用到其他各科的學習中去,就這樣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學霸。別人稱他為天才,只有他自己知道「天才」的養成背後藏着別人看不見的艱辛與付出。

認識自己,找到前進的方向

之前有一個北京青年採訪錄,採訪了200位年輕人,其中有不少是大學生。有一位清華的學子談到,剛上清華之後他就傻眼了,課程難到根本看不懂,而他身邊的很多人卻學得很輕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考上清華之前他在學校是高高在上的那一個,但是到了清華才發現比自己聰明的人多得是,他們只要輕輕鬆鬆就能完成自己抓破腦袋才能完成的課業。學霸終於懂得了學渣無奈的心情。

這段採訪其實還有後半段內容,這位學生說道,當時因為心理上產生了非常大的落差,導致心情很沮喪,就找到了自己的老師尋求幫助。

老師回復他說:你上大學,首先要搞清楚兩件事情,第一是認識自己,第二是你要找到前進的方向。只有發現完整的自己並且合理地找到前進的方向,找到你想為之付出一切的事業,你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動力。這個學生說自己到現在都記得老師說的這段話,這才是他在採訪中最想表達的東西。

天賦、出身、階級地位這些條件,在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我們沒有必要太過於糾結天賦與努力之間孰輕孰重。

賓夕法尼亞有一位心理學教授專門就天賦還是努力重要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堅毅》。安傑拉.達科沃斯曾經是一位老師,她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班中成績最好的往往是那些最努力的孩子,而最聰明的孩子常常無法得到最好的成績。她對此產生了疑惑,為了研究這一課題,她重回校園,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同時繼續研究關於努力、天賦與成功之間的關係。

她在堅毅一書中談到了兩個公式:天賦加上努力可以獲得技能,技能加上努力才能獲得成就。努力起到了放大成功效應的作用。

小結:

有人曾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這句話說得有一定的道理。我們每個人就像是一個容器,造型千變萬化,有的瓶口很細,裝水的時候就會比較慢,有的瓶口敞開,很快就能裝滿,就好比我們的天賦各有高低,有的人學什麼都很快,有的人怎麼也學不會。

但只要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邊界,並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標,哪怕是瓶口再細的瓶子都能慢慢地裝滿水,只要你別放棄。天賦並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優異的表現也可以來自於認真地錘鍊和持續性的思考,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得持續不斷地重複把它做得比上一次更好,然後有一天,你在這件事情上的成就會超乎你的想像。

我們在人生的馬拉松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的努力程度,就像那位清華學生的老師提到的那樣,一個人首先要發現自己,其次要合理地找到前進的方向,用熱情與堅持去完成它,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史海殘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01/156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