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2021年,讓家庭變幸福的4件事

作者:

《尚書·洪範》提出了古代中國關於幸福的五條標準:「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也就是說一個人一生幸福,無非就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這五福俱全。結合當下這個時代,便是:衣食無憂、身心康寧、相處和睦、傳家有道。

但幸福從來不是唾手可得,在2021年,做好這4件事,我們方能收穫幸福的模樣。

衣食無憂,要靠自食其力

知乎上有個討論:「衣食無憂到底是種什麼狀態?」

有人說:家裏有個上千萬,不用工作,錢一輩子夠花;也有人說:自己支付得起自己的生活;還有人說:財務自由就是衣食無憂。

雖說每個人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衣食無憂是一種目標,一種期待,一種嚮往,必須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獲得,杜甫所說「富貴必從勤苦得」便是如此。

《涇野集·呂柟》中有一個「西鄰五子」的故事:

「西鄰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矇,一子僂,一子跛。乃使朴者農,敏者賈,矇者卜,僂者績,跛者紡,五子者皆不患於衣食焉。」鄰居有五個兒子,樸實兒子種田,機敏兒子經商,瞎眼兒子算卦,駝背兒子搓麻線,坡腳兒子紡線,五子雖各有缺陷,但都勤勉肯干,吃苦耐勞。西鄰五子不憂患衣食源於他們自食其力,肯吃苦、肯動手。要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那些辛勤勞動灑下的汗水,終將成為我們生活的底氣,累積成我們向上攀爬的階梯,托舉我們看到更好的風景。

就像亘古不變的事實,自食其力方能衣食無憂,好吃懶做只能自食惡果。如若只想守株待兔,坐等天上掉餡餅,便只會食不果腹,朝不保夕。老話說得好:「懶惰催人老,勤勞能延年」,不管我們追求的衣食無憂是種怎樣的狀態,我們必須明白,只有自食其力、勤勞刻苦才能實現。

身心康寧,要靠節制有度

《菜根譚》中說:「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事事求圓滿,或招內憂外患,節制而有度,方可身心康寧。

《超級演說家》一期節目中,26歲女孩周西講述了她的患癌經歷。年輕的周西是精英律師,正在最好的年齡為美好前程奮鬥,她不曾想到,癌症會和年輕漂亮的自己扯上關係。在周西確診癌症十個月前,她做過一次體檢,報告顯示子宮回聲不均,但忙於工作,她一直沒有復檢。直到十個月後她疼得暈過去,才發現那次回聲不均是卵巢癌的警示。躺在病床上的周西回憶,過去一整年,自己沒有在當天睡着過,熬夜到一點、兩點、三點是家常便飯,沒有認真吃過飯,永遠放不下手機,關不掉電腦,丟不了工作,步履匆匆,一刻不停。直到失去健康,周西才後悔,曾經滿滿的行程里,為什麼沒留出一點點空隙為自己的健康考慮。身心康寧是身體健康,內心安寧,它需要我們推掉不必要的應酬,削減過多的欲望,關注健康,懂得節制。

關於節制網上有個好方法:氣勢不必倚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厚道與己;富貴不必享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福澤與己;凡事不可做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余德與己。每個人身體的承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要得太多,做得太滿,身體難免不堪重負,失控翻車。

正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懂得節制欲望,強身健體,使身心康寧,這是幸福的前提。

相處和睦,要靠以禮待人

微博上有一項調查:「你見過最不禮貌的行為是什麼?」網友們議論紛紛:「下雨天開車經過行人不減速,進出門大聲摔門,洗完手旁若無人的用力甩水,公共場合插隊,大聲喧譁,…」這些「目中無人」的行為就是無禮,輕則引人側目,嚴重時還會引發衝突。

中國素為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行為規範,一種道德約束,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素質、教養,為人處世的分寸感。《論語·顏淵》中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類皆兄弟也。」深以為然!《史記·管晏列傳》就記載了齊相晏嬰以禮待人的故事。

晏子出使晉國,偶遇一位名叫越石父的奴僕,便將他贖買回國。

回到相府,晏子沒跟越石父告辭就徑直進入房間,越石父很生氣,要求與晏子斷絕關係。晏子很奇怪,覺得越石父恩將仇報,細問之下,越石父回答說:「先前您坐車,不同我打招呼,我以為您是一時疏忽。現在您又不向我告辭就直接入屋門,這與把我看做奴僕是一樣的。你不能對我以禮相待,我還不如去做別人的奴僕。」

晏子聽了越石父的話,趕緊和他道歉,還命人把廳堂打掃乾淨,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最後倆人成了很好的知己。以禮待人,不因對方位低而偏見,也不因自己位高而怠慢,平等相待,恭敬有禮,方可相處和睦。

「不學禮,無以立」這是論語中的諄諄教導,以禮待人,廣交朋友,廣結善緣,我們才會幸福而不孤獨。

傳家有道,要靠以身作則

家訓是一個家的魂,也是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良策,但好家訓最終凝聚成好家風,離不開家長們的以身作則。

慈禧太后御賜「康百萬」族名的河南康家,就因傳家有道被尊為豫商典範。康家有一副楹聯:「處事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它作為康家家訓,時刻提醒後世子孫要行善、堅持讀書傳家。

康家第十四代傳人康應魁就曾有「慶壽焚券」的故事。康應魁七十五歲大壽時,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康應魁不僅不讓鄉親為其送賀壽禮,還命各地相公把發放的債券和借債欠條整理出來,一把火當眾燒毀。康家長輩不僅自己行善,還教誨後人樂善好施、惠濟鄰里。400多年來,在好家風的薰陶下,康家歷代子孫大多向上向善、勤奮好學,從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續昌盛。長輩言傳身教明祖訓,子孫心領神會承家風,一傳一承之間,好家訓蔚然成風。

正如《紅燈記》裏唱到:「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就是說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方能傳家有道、和諧昌盛。司馬光曾說:「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家庭作為人生最初之學校,家長作為孩子第一任教師,必須做好表率,循循善誘,這樣好家風才能代代相傳,澤被後世。

好家風孕育好家庭,好家庭才能涵養真正幸福的人。

人人都想五福俱全幸福一生,但幸福的人生從來不簡單,她需要勤勞、節制、禮讓、自律。2020年已然宣告結束,不管這一年我們是否過得幸福,這一程都已劃入歷史。舊的一年離去,新的一年踏步而來,願我們輕裝上陣,惜時如常,日日幸福在路上!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京博國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127/155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