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出水才看兩腿泥!
經商做生意,自古有個講究:和氣生財。這道理,不是誰發明或者設想的,也不僅屬於東方或是西方,而是生意場上歷經坎坷波折,商人們在經商謀利中逐漸形成的共識,並成為一條歷久不衰的經商之道。
這條經商之道,之所以被生意場認可和遵循,道理很簡單,只有平等協商、互相尊重、互贏互利才有生意可做,才有共同發財的機會。因此,自古及今,經商規則浩如煙海,許多做法、教條、準則在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磨洗中,大浪淘沙,有的漸行漸遠,有的老舊過時,而和氣生財,始終是生意場上的不老法則。
生意人都知道,做生意忌諱的就是成天吵吵鬧鬧,喊打喊殺。如果一方聲稱自己吃虧了,就可以不按規則做生意;或者總以為自己有理,有理就嗓門高,不顧一切地大吵大鬧,任意要價索取。這是生意人的大忌,其實做生意並沒有絕對的吃虧或者佔便宜,對長期合作的夥伴,這幾單生意你掙多點我少點,這一段時間我掙多點你少點,下幾單你再多掙點,總有辦法抹平補回,這都是正常的生意思維,正常打法。
怕的是一方總覺得自己「虧得慌」,以為「受虐」而憤憤不平,甚至店大欺客,罔顧事實,一言不合就掀桌子。這就偏離正常軌道了。生意的事得用生意的理來解,不能一味逞強要挾,仗着自己比對方強勢就步步緊逼,突破對方底線,這生意可就黃了。豈止如此,真打起來,不僅兩家生意沒得做,把生意場也都攪亂了,大家都會煩。而且,打人無好手,罵人無好口,即使你強,打起來的話,對方總得還手,這是傷人一千,自損八百,違背商場基本法則。
當然,做生意,免不了吵吵嚷嚷、你來我往,這是常情。市場就是這樣,生意就是如此,沒有爭吵談判、沒有討價還價,也就沒得市場。但是,對生意人來說,所有的爭吵,都得以擺事實、講道理為基礎,都得以協商談判來解決。說到底,都得以雙方的讓步來了結,最多是一方讓多點,一方得多點,總不至於把台子給掀了,一方乾脆按自己開的價碼強加給對方,或者一方就得按另一方的說法來「背書」。
這就有違和氣生財的原則了,既不是做生意的搞法,也不是生意人的思維。做生意從來都沒有只是一方純獲利一方純吃虧的,只有賺的多和少的問題。而且長遠來看,盈虧其實是平衡的,這一點生意人都門清,都心中有數,沒有誰在做「冤大頭」。如果一方執意要說吃虧,要強征強加,或者咄咄逼人,那一定是有了另外的「小九九」,拿「吃虧」找茬說事罷了。但這就不是生意的事了。
所以,和氣生財,有基本的底板和原色。這個底板就是互惠互利,平等協商。做生意,如果只講自己贏利,只考慮自己得失,註定難以做大,難以做久,因為沒有共贏的生意只能一時,不能一世。生意雙方規模總會有大有小,有強有弱,過程中也會賺得有多有少,有得有失。但生意場中事,就得生意場上說,只要彼此按章出牌,講究互利共贏,生意就能越做越大,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換句話說,既然來到市場,來做生意,就要承認現實,遵守規則。
即使覺得有點不如意,或者賺得少了,也得雙方平等協商、彌補、糾正、改變,大家有話好說,互相尊重。但對話是平等的,談判是有原則的,不能稍不如意就舉起大棒,一意孤行。不然,生意就不好做了,不僅沒有共贏多贏,最終雙方利益都會受到損害。
況且中國有句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一時你似乎佔了上風,可風物長宜放眼量,出水才看兩腿泥,謀長遠才是生意人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