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法則」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衍生出來的。對熟知少兒身心成長過程的專業教育人員來說,這些只不過是最基本的常識。
在美國,很多普通家長也會通過請教學校老師輔導員或參與兒童組織志願服務接受培訓,而掌握較為專業的教育法則,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這些法則貫穿於美國從社會、學校,到家庭的少兒教育之中。
這些法則,很多與國人的教子之道並不矛盾,但是在具體實施時需要知道如何順應社會環境。
1
歸屬法則
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造健康環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
比如,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鍛煉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環境。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
如果家庭變化不可避免,家長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來安慰疏導孩子,而不可採取疏於管教或溺愛或過分嚴厲等極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遷怒於子女。
2
希望法則
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
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善於說好聽的話,尤其對孩子,無論他們做的如何,都常誇獎說:「幹得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類。這就是採用希望法則來正面激勵孩子。
華人家長則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於用希望法則,而愛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麼丟了5分。這種高標準嚴要求興許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3
力量法則
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成人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拼體力還是鬥智能和經驗。因此大人與孩子較勁鬥強本來就不平等,勝利了也不光彩。
當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項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輸贏為目的。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係密切的成年人,不可採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於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如果孩子與大人吵架賭氣,無論誰有理,大人都要主動與他們和解。成年人還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對孩子,該道歉該認錯要及時進行。如果家長知錯不改或不認,覺得在孩子面前認錯是丟臉,也會讓孩子學得固執己見。
4
管理法則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須負起責任來管束。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佈。也不可採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為靠山,合理的管教關懷,會讓孩子們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問題危難會求助於家長。
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一切(學業、表現、愛好等)太聽之任之,好像是給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卻會感覺家長對自己「不在乎」而產生疏遠。
5
聲音法則
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真實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愛與家長交流。
而且,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如果家長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學樣,不肯聽大人的話,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對年幼的孩子,哪怕他們講話詞不達意,大人也要耐心地與他們交談。任何粗暴打斷或嘲笑他們講話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傷害,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而羞於在人前開口,也或許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時宜地插話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6
榜樣法則
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孩子的教養、興趣、愛好等,多半來自生長環境的耳濡目染。
父母、兄姐、親友、師長、社會關係等都對孩子產生影響。母親對於女孩,父親對於男孩的影響頗為重要。
除了家庭內的榜樣,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會關係和常去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對少年來說,家長還要關注孩子喜歡看的媒體影視片,了解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是什麼樣。
如果發現孩子誤交損友,不要武斷地阻止他們來往,而要了解情況。孩子們都需要友誼,害怕孤獨,有些孩子是因為搬家轉學到新環境沒有朋友,而與一些「邊緣孩童」為伍的。
另外要為孩子尋找和擴展新的健康友誼圈。
7
求同存異法則
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儘量理解他們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們會有很多不符合常規的幻想。其實這些正是童心的可愛之處,如果大人認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潑冷水,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也會讓他們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時候,純真的孩子才有客觀的看法,敢於說出真理。童言無忌。要結合「聲音法則」,鼓勵孩子們敢於表達,正面肯定他們的想法。當然,如果一些看法說法脫離實際或者會引起麻煩,也要耐心地解釋。
思想和思維方式不成熟的孩子們,往往還無法進行多方位思維,而只會延續自己的思路,因此對事物考慮不周全。家長要儘可能理解少兒思維的特點,可以採用把複雜事物分解簡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們解釋或徵求他們的意見。
凡是與孩子自己有關的事情,例如搬家轉學、選課外活動、參加考試比賽等,一定要先於孩子商量解釋,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覺得家長是徵求了他們的看法的。不然的話,家長的好心很可能沒有好報。
8
慎用懲罰法則
單純的懲罰,尤其體罰,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從小被暴力處罰的孩子,很多長大之後也會有暴利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懲罰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也可以採用適當的方式做些處罰。
但前提是,必須要讓孩子認識到做錯了事,甘願接受處罰,以便下不為例。懲罰方式也要合理,可以採取不讓他們做喜歡的事情,比如可以罰其幾天不許看電視上網玩遊戲。
另外,因為連孩子們都知道懲罰是負面的,千萬不要把一些應該做的正面事情當作處罰。比如罰孩子勞動,會讓他們認為勞動是壞事從而產生厭惡情緒。有個華人家長嫌年幼的女兒不肯睡覺,就罰她去寫五十個中文字或做十道算術題,孩子被迫做功課當然就要打瞌睡,就又罰她去睡覺。
這樣做看起來暫時達到讓她睡覺的目的,但卻會讓孩子把做功課睡覺都當作處罰方式,一做這些事就會有被處罰的感覺,造成心理陰影,那將來還能喜歡寫中文做算術嗎?
9
後果法則
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有時候,孩子惹了什麼麻煩或想做什麼標新立異的事情,連成人都沒搞清楚其後果和危害,就對孩子橫加指責或阻止,這當然無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長、老師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後果,然後好好與孩子談談,可以從後果的好壞開始,反過來解說該不該這樣做,曉之以理,孩子會明白的。
其實後果也不都是負面的。成年人的閱歷比少兒豐富,應該更具有預見性。比如在指導孩子選擇興趣專長或申報學校時,家長可以對前景作些調查,並根據孩子特點鼓勵其往哪方面發展。然而,如果沒經過自己頭腦分析思考,僅僅隨大流趕時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後果分析法,往往會耽誤孩子。
10
結構法則
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教育孩子做到這點並不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全方位薰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還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家長。
如果不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那麼孩子也會目無權威,表現得無法無天無規矩。
曾經有位華人家長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兒成為逃學逃家的「問題少女」,當我聽到這位家長當着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違禁物品帶進美國等「光輝業績」,就不奇怪為何她的孩子會蔑視校規。
11
二十碼法則
這個「二十碼」是個象徵,說明美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家長不必處處圍着孩子轉,你覺得是關心照顧他們,孩子們卻覺得家長控制得太嚴。
也應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私隱,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當然,家長還是要在二十碼之外注視着並隨時準備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碼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長對孩子的管理管教,應該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年幼的孩子生活學業上或許需要比較具體細緻的指導,但也要適當給他們機會鍛煉獨立性。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最煩家長事無巨細的詢問嘮叨,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愛搭理人,但並不代表他們沒聽見家長的話。因此,家長不要沒完沒了地重複一番話直到他們反應為止,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訴孩子,無論好事壞事只說一遍,如果你不聽耽誤了,是你自己的責任。與其成為被煩的嘮叨家長,不如豁出去讓他們耽誤一兩次而換取教訓。
12
四W法則
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麼地方(where),在幹什麼(what),以及什麼時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長看起來對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時候卻不知道孩子的這些W,這可算不上好家長。只有上面所有各條法則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對家長說真話,家長也才能了解到這些W。
有些家長捨得掏錢送孩子去昂貴的私立寄宿學校,除了學業考慮,還覺得管理嚴格的私立學校能給孩子較好的成長環境。有了可靠的學校來管教孩子,是否家長就不用操心這些W了?其實,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學習成長的過程,過早讓孩子離家寄宿,家長會失去這樣一段雖然辛苦卻非常有意思的人生時機。
在網絡時代成長的孩子們,已經離不開網絡交往,家長同樣要關注網絡世界的這些W。孩子不是不可以結交網友,但不可瞞着家長,尤其不能背着家長與網友見面。
家長則不要武斷禁止孩子以不同方式結交朋友,而要試圖了解這些朋友。而且,家長自己也要做出榜樣,因公因私外出時都要及時通報家裏人這些W,這樣做也會讓孩子感到,告訴家人這些W是義不容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