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被沒收手機 孩子跳樓:不是他不珍惜生命 而是他一直離死亡就很近

父親事業有成,可是經歷太多的苦,也看到太多人過着辛苦的生活,他愛孩子,害怕孩子將來會過得不好。

在他看來,如果孩子將來要過得好,就必須要有好的成績,所以他對孩子要求很嚴格,甚至不允許孩子有半點懈怠。

孩子似乎有一點手機上癮,一直抱着手機玩。父親怒其不爭,奪過手機,沒想到孩子情緒激動無法休止,竟縱身一躍,跳下樓。

幸虧只是二樓,沒有生命危險,但也摔傷了腿,粉碎性骨折。休學養傷,當再要去學校,莫名的煩躁緊張,不適應。

當醫生診斷孩子是重度抑鬱症時,父親也才意識到原來一直對孩子太苛刻,非打即罵。

父親意識到自己犯的錯,對待孩子開始寬容、退讓,可是孩子卻變得暴躁易怒。

1.打罵,是毀滅性的破壞力,是關於死亡的深刻體驗。

在孩子的教育中,可能十次鼓勵和陪伴,也未必能修復一次暴力體罰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更何況父親是非打即罵的粗暴教育方式。

毀滅是關於死亡。對孩子來說,頻繁的被打被罵,是極其深刻的關於死亡恐懼的體驗。

頻繁的打罵,孩子要麼對抗,要麼承受。

其實對抗都還好,意味着至少孩子是有力量的。

如果過多的打罵,孩子已經感覺到麻木,那是本能想要活下去的而發展出的防禦。把痛苦掩藏和深埋,不痛苦,所以就無所謂打罵了。

這樣的孩子就像是失去了靈魂的軀殼,抑鬱質很嚴重,死寂沉沉的。不對抗,但也沒有活力。

而且,掩藏和深埋,也不意味痛苦和傷害不起作用,它們也會一直積累,直到爆發,所以這不是健康的方式。

如果一味承受,而又情感豐富,意味着每一次被打被罵,都是委屈,都是恐懼,都是關於死亡的深刻體驗。

我們今天說的這個孩子就屬於這一類。每一次被打都是深深的恐懼和委屈,希望被認可,被理解。

然而家裏卻又沒有可信賴的人。母親是懦弱無力的,如果母親知道他的委屈、恐懼、犯錯,母親不是支持他,反而會跟父親告狀。

所以,孩子找不到一個情緒的出口,找不到一個能理解自己的通道。

玩手機,或許能體驗到放鬆、快樂、成就、認可,是一條走出死亡的通道,是情緒的出口,甚至是活下去的念想和希望。

所以,被沒收手機,孩子就跳樓,不是他不珍惜生命,而是他一直離死亡就很近!

2.打罵,是一種否定,也是一種要求,是一種行為強化。做不好會挨打,也會驅動孩子去追求好的結果,讓孩子內化形成自我高要求的人格。

孩子說,自己最滿意的就是十歲的自己,因為那時候成績還可以。

現在在學校不適應,是因為自己覺得沒有價值感,同學都已經初三了,自己還在初一,這是自己無法接受的。

另外,在學校的煩躁感,又會連接起以前在學校表現不好會被揍的擔憂感。

所以在學校很不適應。

說到行為強化,雖然打罵也可以驅動孩子去追求好的結果,但是打罵更多會帶來對抗、距離和傷害。教育還是要選擇健康的方式。

當然合適的懲罰是可以的。也不是說打罵完全不可以,一定要明白每次教育的目的和程度,安慰和溝通受傷的情緒。這點改天說。

3.粗暴的打罵,讓孩子體驗到的毀滅性,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別人,都很容易產生攻擊性的行為。

一是,因為這就是跟父母習得的方式。

二是,體驗到的是毀滅,產生的行為就是毀滅。

當為人父母以後,當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不滿時,很容易連接起自己小時候被對待的痛苦體驗,會變得暴躁,甚至在孩子身上發泄那些積累已久的毀滅性報復。

而奶奶對父親,也是非打即罵的養育方式。

所以父親既深陷被打被罵的毀滅性痛苦,也傳遞着報復性的破壞力。

父親情緒很敏感,沒有安全感,很容易把問題想得糟糕,陷入死亡的灰暗,產生衝動暴躁,產生不可控的行為。

所以父親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孩子的母親,都是非常急躁的,甚至粗暴的。母親畢竟是成年人,可能不會動手,但對孩子就會肆無忌憚。

所以在這裏可以明白兩點,

一是,母親之所以每次跟父親告狀,也是因為怕被父親責罵,在規避自己的責任。

二是,父親的急躁甚至暴躁,並不是針對孩子,對每個人都這樣。

理清這兩點,是為了治療做準備。

4.關於治療。

一、給孩子催眠治療中,分離人格,梳理情緒,建立力量。

他回到小時候,看到小時候的自己,那個小男孩,難過無力,蜷縮在那裏。

鼓勵他告訴那個小男孩:可以哭泣,可以流淚,不需要阻止情緒,他知道小男孩的委屈,陪陪小男孩。

當他告訴小男孩可以哭泣時,小男孩愣了一下,因為小男孩一直很壓抑,仿佛是教育告訴他:有什麼可哭的,覺得自己不應該哭泣。

當聽到他說可以哭泣,小男孩感覺到被理解,被支持,小男孩開始哭得越來越大聲,卻感覺越來越輕鬆。

他一直陪着小男孩,小男孩慢慢停止抽泣,心情好了很多,變得有力,變得開心。看到小男孩開心,他也感覺很開心。

二、分開與父親的界限,父親並不針對他。

對於經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他們會覺得父母是針對他,因為他們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所以他們沒有價值感,自卑,無法自我認同。

梳理父親的成長經歷,不是為了讓孩子理解和原諒,而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父親的某些症狀式的行為,不是因為他的原因,而是父親自己內在問題的投射。

當孩子明白,父親不是因為自己的問題而否定自己,就可以剝離曾經承受的否定和焦慮。當然達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孩子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力量,就像上面建立的力量。

三、表達自己的內在需求,建立自我認同。

催眠治療中,他看着爸爸,表達他的委屈,也對爸爸說:爸爸,其實我一直希望得到你的認可。

爸爸沒有發怒,好像也沒有明顯的回饋,但他能感覺到跟爸爸更親近了。

因為他在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訴求,表達可以讓他變得有力。

另外,他自己本身已經有一定的力量了,並且已經領悟到,爸爸的某些症狀式的表現是因為爸爸自己內心的問題或需要,不是針對他,所以爸爸沒有反饋在情理之中,他已經明白爸爸不懂表達,但能感覺到彼此內心更親近了。

而且,他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意味着已經開始脫離爸爸症狀式的控制。

在現實中,跟父親溝通,給父親建議,父親的某些行為也在發生變化。孩子跟父親表達時,得到的反饋也不一樣了。

治療結束,孩子感覺輕鬆有力了,父親反饋孩子的情緒好了很多。

5.有人會說,自己小時候也被打呀,也沒出問題呀!

每次被打,你自己的體驗是怎樣,你是深刻感受到的。

你覺得自己沒出問題,那要慶幸你是有力量的,你要慶幸你脫離了施暴者,你要慶幸你的某些無意識力量帶你走出了結,就像被打的孩子產生心理問題也是可以治療好起來一樣。

當然,你也可能有症狀,而不自知。

更重要的是,梳理問題,你和孩子都可以變得健康和有力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成都漫心自然心理催眠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927/150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