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極簡生活: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我們家有三個孩子,分別是7歲,4歲和3歲。

這些年,三個孩子都是由我和隊友二人帶,沒有老人幫忙,我們也沒有請保姆。

獨立照顧三個孩子的生活極其忙碌,但其中有一個收穫,是我萬萬沒想到的:

由於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面面俱到,所以在很多小問題上我們選擇放手和忽視。

不在小事上管太多,在小事上給孩子自由:

孩子想踩水坑,那就穿上雨鞋在水裏蹦躂吧!

想玩泥巴那就去玩,衣服髒了洗洗就好了。

不小心把牛奶弄翻,那就去找個抹布擦一擦。

想剪紙做手工就盡情玩,碎紙片掃掃就乾淨了。

掉了一堆飯菜殘渣在桌上,那就跟孩子一起收拾。

孩子有做不好的地方很正常,畢竟成長中的孩子不完美。這可能是父母的功課,要學會「忍」,別在小事上抓着孩子不放,看到他們的不足就嘮叨個不停。其實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沒必要在小事上過多消耗孩子。與其盯着孩子的小問題,把目光放在他們做不好的事情上;不如着眼於孩子的閃光點,去發現和放大他們的優點。

放下小事,避免家庭內耗

現在很多孩子都生活在隨時被指責的恐懼中:吃飯時不小心掉了一些飯菜在桌上,就會被父母指責:「坐姿不端正,浪費食物。」走路不小心磕到碰到了,或許就會被嘲笑:「是沒長眼睛嗎?走路不看路。」若是不小心打翻水杯,也免不了被斥責:「怎麼這麼不小心,就會給父母添麻煩。」不小心寫錯字了,就會被貼上標籤:「做事總是這樣馬馬虎虎,以後能幹成什麼事。」字如果寫得歪歪扭扭的,就會被訓斥:「寫得亂七八糟,狗都寫得比你好。」

這些話聽起來很令人壓抑,孩子有一點做不好的,就像犯了天大的錯,一定免不了「一場教育」。父母無時無刻都想糾正孩子,美其名曰為了讓他們成長和進步。然而,總是盯着孩子的小毛病不放,天天想要講道理糾正他們。長期下去,必會產生家庭內耗。把精力都用在小事上了,哪還有精力去變好,哪還有力氣去做更重要的事。

況且,這些所謂的提醒,常常都是消極負面的,大人不斷地引導孩子注意到自己的不足。孩子原本是快樂的,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一次次地把孩子們的關注點從幸福和美好,轉到那些消沉和負面的事情上。相反地,我們應該將積極的態度傳遞給孩子,鼓勵他們在任何情況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我20歲左右才學會騎自行車,剛學會還不是很熟練時,我一個人在廣場上練習。廣場邊上有幾根小柱子,當我顫顫巍巍騎着車時,我拼命囑咐自己千萬別撞到柱子上,然而我的目光卻死死地盯着柱子。結果很顯然,我不偏不倚地撞在小柱子上。後來我就發現,當我把目光停留在我想騎的小道上時,我就一定能避開柱子,騎到正確的道上。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直把焦點放在自己想避免的事情上,越不想發生的事就越有可能發生。換一個思路,把目光從孩子的小毛病上挪開,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太多自己和孩子的精力。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集中在所期待的事物上,目光所在之處往往就是將要抵達之處。

比做錯事更可怕的,是來自父母的否定

看到孩子做不好的地方,父母就忍不住想指責,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貼上了很多標籤。

「怎麼這麼粗心,總是寫錯字。」

「怎麼這麼自私,不懂得分享。」

「怎麼這麼膽小,不敢表達自己。」

「怎麼總是不長記性,總是做錯事。」

比外界的批評更有殺傷力的,就是來自父母的否定。這一句句看似在提醒孩子的言語,實際上會讓他們越來越膽戰心驚、拘謹不安。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總是不能讓父母滿意,長久下來,他們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認定自己是無藥可救的孩子,最後乾脆擺爛。父母本意是好的,想推孩子一把,讓他們改正不足,變得更優秀。然而,喋喋不休的嘮叨和指責反而成為了孩子的累贅。比指責更有力量的,是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切實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和欣賞。「我的孩子真的是太優秀了。」這才是父母應該給自己的孩子貼上的「標籤」。來自父母的肯定,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助推器。

哪裏有不犯錯的孩子,做錯事情是小,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看到孩子牛奶灑了,先別罵,而是告訴他們這時候應該拿個抹布來擦。

看到孩子的房間亂,先別指責,而是建議他們應該開始收拾房間了。

看到孩子靜不下心來學習,先別嘮叨,嘗試放下手機跟孩子一同學習。

遇事不指責,把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父母的職責絕不是不斷地「打壓」孩子,而是給他們賦能,托舉起孩子。

不過分干涉孩子,允許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

前幾天,我收到3歲兒子的幼兒園老師發來的一張照片。照片中,兒子站在一個巨大的水坑中,水深已到他的膝蓋。他在水中歡樂地行走,周圍還有很多在瘋玩的小朋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如果是以前的我看到這樣的照片,肯定會忍不住尖叫,同時怒斥老師的行為。然而現在,我發自內心的感嘆,國外的老師真的好懂孩子的心,總能找到最令他們歡欣的事,讓孩子盡情地釋放天性。

在荷蘭生活近15年,我見識過太多「眼瞎心大」的家長和老師。我曾在遊樂場看到一個一歲不到的孩子趴在地上玩泥巴和水坑,衣服和臉上都有髒泥,但家長只是站在一旁慈祥地看着。上周接孩子放學,那天溫度逼近零下,有幾個陪父母接哥哥姐姐的兩三歲小孩在校門口玩落葉,徒手撿起濕噠噠的葉子玩耍,小手凍得通紅,但咯咯地笑個不停。家長淡定地站在一旁,不管髒不髒或冷不冷的問題。去年夏天,我們家7歲哥哥的學校還組織彩色潑水節,把混了顏料的彩色水灑在孩子身上,孩子們全身都掛滿色彩,又濕又髒,但孩子們卻是真的開心。

這裏的父母和老師對這一切似乎都很釋然,淋一會兒雨,踩一會兒水,鞋子濕了一點,衣服髒了些,並不會怎麼樣。孩子快樂地享受在其中,這才是更重要的。我想到《小豬佩奇》裏,佩琪和喬治都很喜歡跳泥坑,豬爸爸和豬媽媽也經常加入,甚至一家四口一起躺在泥坑裏哈哈大笑。用豬爸爸的話來說,有什麼關係,只是泥而已。是啊,只是髒了點而已,洗洗就好了,這些並不是大事。

寫在最後

孩子快樂,孩子知道如何令自己開心,他們能夠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這才是重要大事。

所以,放過那些不重要的小事吧!包容正在成長中的不完美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間,讓他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成長。鼓勵他們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特長。

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放手,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把目光集中在美好且重要的事情上,跟孩子一同朝着那個方向努力。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會隨着時間和成長,迎刃而解的。相信孩子,相信美好,跟孩子一起期盼越來越明亮的未來。

轉載自公眾號​三娃行必有我思焉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04/199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