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潘小濤:內循環及糧食危機的根源

作者:

國內網民瘋傳一段短片,稱江西省婺源縣高砂小學的女校長,在學生面前將學生吃剩早餐的面及油條吃光,學生們看得目瞪口呆。珍惜食物,無論是否有糧食問題都是應該,但如此吃下剩餘食物是極不衛生也很噁心的,除非糧食危機深重,否則絕不應提倡。

中國真的已深陷糧食危機?習近平8月11日提出糧食產量問題、下令制止餐飲浪費前,官媒仍不斷報道中國早稻豐收。但習發聲不久,社科院發表報告,指2025年中國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糧食缺口,各級政府紛紛推出「光盤」措施:「N-1點餐模式」(十人進餐只點九人份量菜);倡設專業點菜師;建立浪費行為舉報機制,設立黑名單制度;全國人大準備推動相關立法,規範糧食節約。

其實,去年10月,國新辦發佈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聲稱,中國糧食總產量超過6.5億噸,「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至於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2007年就已逾400公斤,2015年482公斤,遠超世界人均395公斤水平。外國研究顯示,「世界糧食安全指標」排行榜,中國在113個國家位列第40位,在在說明中國陷入糧食危機之說,言過其實。

當然,隨着經濟增長、生活質素提高,中國的糧食需求也不斷增加,以致糧食自給率從2013年96%下降至今年預測的86.3%。雖然糧食入口年年增加,但不曾發生糧食危機,皆因國際市場能滿足中國的需求。另方面,中國早在2005年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農糧集團(國企為主)在海外大肆租田購地買島,除僱請當地人,還運送中國農民前去開墾耕種、圈牛養殖等,產品則運回國。中國企業在烏克蘭、巴西、俄羅斯哈薩克、澳洲及非洲多國都有租買或控制的農地,總面積達數十萬平方公里,成為國內糧食供應重要補充,中國糧食自給不足問題迎刃而解。

習一手打破利華國際環境

可以說,改革開放頭30年,中國以其世界工廠製造的產品行銷全球,再用賺回來的外匯購入石油、原料及糧食等,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也使中國無後顧之憂地全力發展經濟。其他國家也享受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紅利,追逐中國的廉價產品,也樂意奉上糧食及各種資源,令中國產品繼續廉價且大量地供應全球。

可是,習近平掌權特別是永續後,處處要彰顯國力,在國際事務爭取更大話語權,提出一帶一路等野心勃勃的計劃,對美國龍頭地位形成極大挑戰,令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戒心激增,各國的中國威脅論極有市場,跟周邊國家關係日趨緊張。中國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關係丕變,令外部環境變得惡劣,原本有利中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就此告終。在此情況下,還可繼續以出口產品換取糧食及資源?

這就是習近平一手炮製今次中國糧食危機的根本原因。不僅每年逾億噸糧食入口極可能無以為繼,石油等原材料的運輸生命線也有被封鎖之虞,更不要說中國企業「走出去」受到越來越多質疑和阻礙,華為及在美國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問題等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王毅等高官到歐洲拉攏歐盟聯手抗美、為華為及其5G設備尋找市場,反受到諸多留難,鎩羽而歸。由此可見,中國公司要在歐美擴張極難成事。

在各種供應鏈都會被切斷之下,習近平窘態畢現,只好突然跟伊朗簽訂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以確保石油供應,下令全國節約糧食,甚至以內循環發展去掩飾日趨惡劣外部環境。可是,國內外到處樹敵,又是哪個無知自大的決策者造成?當你決定放棄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改為積極進取時,就該有此最壞打算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912/149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