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有太多煩惱,主要是因為看不透,放不下。看不透,所以一件事情不斷的想,但是又想不通,便一直糾結於一件事,看透了,也未必放得下。放不下,同樣莫名其妙的糾結,這便是大部分人苦悶的原因。
蘇軾曾經也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情,但是,他的種種煩惱與遺憾,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人生閱歷也增長很多以後,卻發現自己曾經的執着都算不上什麼。
突然間想通透以後,他寫了一首《廬山煙雨》作為感悟,同時也送給他的兒子。既然這首詩是蘇軾大徹大悟之作,裡面包含了他的哪些感悟呢?他又想向兒子傳達怎樣的思想?
一、人生得意
古代有一個非常通俗的潛規則——不受挫折不成事。翻開史書會發現,但凡有學識,有出息的官員或者皇帝,都經歷過諸多坎坷,似乎這些人沒有經歷挫折,就無法體會民間疾苦,思想上就無法升華,會一直沒有出息一樣。
就拿蘇軾來說,他與父親和弟弟一同參加科考,父子三人同時中舉的場面曾震撼過無數學子,不知道有多少讀書人把他們當作榜樣。
蘇軾進京應試時,主考官是歐陽修,以歐陽修的文學水平,足於傲視全考場考生,然而,這位大文豪卻被蘇軾充滿熱情豪放的文章迷倒,應試過後,蘇軾開始入朝為官,並且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
二、衰神附身
然而,就在他的人生走向高潮的時候,衰運卻開始隨之而來。就在蘇軾最得意時,他的母親病逝,蘇家父子三人能有出息,全靠蘇母在背後撐着。在蘇軾的心中,最讓他佩服的並不是父親,而是他的母親。所以,母親的去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
孝期滿後,蘇軾再次回到官場,可是才沒幾年,他的父親又去世了,父母的去世對子女來說可是頭等大事,蘇軾和他的弟弟為父親扶棺,把父親送回老家安葬,並且為父親守孝三年。
為父親守孝劇照
好不容易守完了父母六年孝期後,蘇軾再次回到朝中,剛好又遇上王安石啟動新法。對於蘇軾等人來說,王安石的想法實在太瘋狂了,讓他無法接受。可是,王安石是宰相,而且變法還是皇帝支持的,蘇軾不支持,不用宰相出手,皇帝就把他踢出京城了。
1079年,蘇軾用文人特有的抒情方式寫了一首詩,卻被有心人士利用,遭小人誣陷。這一次事件,也就是所謂的「烏台詩案」,案件的發生,差點使他丟了小命。幸虧皇帝重文,曾揚言不殺士大夫,所以才把死刑改成貶到黃州當一個沒有實權的小官。
被貶到黃州劇照
三、突然醒悟,寫詩贈子
從高調入仕到被迫離開京城,再到貶至黃州,蘇軾的人生一直起起落落,磨掉了他年輕時的驕傲,也把他打磨得更加完美。在人生快走到盡頭的時候,困擾蘇軾幾十年的苦悶好像突然間解開了,蘇軾突然之間大悟徹悟,於是留下了這首禪詩,見下圖:
在蘇軾六十四歲時,朝廷大赦下天,他也因此有機會重歸故里。當他得知兒子要去中山任職時,特地把這首詩交給兒子。雖說這是蘇軾送給兒子的詩,可全詩沒有一個字能體現對兒子的關心與愛意。然而,當大家讀完全詩,再結合他的人生經歷,卻能體會到他對兒子的滿腔情深。
再者,此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完全相同,似乎犯了寫詩的大忌。實際上,相同的兩句詩,卻有完全不同的意境,反而使詩中的情感得到升華。
常聽人說廬山地處高處,終年煙雨朦朧,想想就覺得迷人,又聽人說浙江的錢塘江大潮,更是宏偉壯闊。如果一生連這兩種景色都沒有看到,將會成為一生的遺憾。
從第一、二句詩中不難看出,蘇軾對廬山和錢塘江是非常嚮往的,當他從別人口中得知這種美景時,一直對美景充滿憧憬,總覺得一定要置身於美景當中,才能切身體會到美景所帶來的享受。
蘇軾是這麼想的,也確實親身到過廬山去觀看美景,只是,當他親自到了廬山時,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看清廬山,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會有新的發現。
後來,他也到過錢塘江,去體驗那壯闊的美景,還到過西湖等地,留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
人生總會有蘇軾這樣的執着,總想着要到達一個地方,辦成某一件事。如果自己定下的小目標沒有完成,心裏面總是念念不忘,總覺得要完成目標才算不留遺憾。
當一個人完成了小目標時,確實會高興一陣子,然而,過一段時間,卻會感覺自己完成的事情不過如此。
常人如此,蘇軾亦是如此,當他看過了心心念念想看的美景時,卻發現所謂的美景,不過如此。
蘇軾人物漫畫
所以,詩的第四句,又回到了第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不過,大家仔細品讀就會發現,文字雖然與第一名完全相同,其韻味卻完全不同。詩的第一句是充滿嚮往的,最後一句卻歸於平靜。那些他曾經嚮往的美景,當他看多了,反而覺得當時讓他如此掛念的美景也不過如此。
難道是美景發生了變化,變得讓蘇軾不再喜歡?其實並不是,美景一直都在,而且一直未變。改變的,只是蘇軾的心境而已。
年輕時的蘇軾對所有事情都充滿熱情,苦苦追求。然而,在他逐漸老去時,卻發現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並不值得他付出那麼大代價去得到。
蘇軾的每一首詩裏面都隱藏着他的真實情感,而且充滿了禪意,這首詩便是他悟道的佳作。同時,蘇軾借着這首詩,告訴自己兒子:世間所有的事情都不過如此,不必過於痴迷,更加不用過於執着。
蘇軾人物畫像
蘇軾的一生都在奔波,年輕時,他並沒看透官場沉浮,所以心裏一直苦悶。當他經歷了一輩子的風雨過後,總算明白過來,不管是什麼事情,都不必過於執着,更沒必要糾結。
可惜的是,當他終於體會到這個道理時,卻已經沒有時間享受人生了,他只希望兒子能明白自己的苦心,不用過奔波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