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最大的教養 不是禮貌 不是客氣 而是…

作者: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一個人,可以假裝善良老實,可以假裝謙遜有禮,甚至可以假裝知識淵博,

但無論如何,他都裝不出有教養的樣子。

因為真正的教養,不是簡單的講文明、有禮貌,

而是懂得尊重,敢作敢當,做到眼寬容人、心寬容事。

古人云: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生活中,想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有教養,只需要看這四點,便可瞭然於心。

1

為他人着想的善良

善良,是和諧人際的基石,更是教養的體現。

但一個人,做到與人為善不難,難的是從心底里為他人着想。

有時候,好心也會辦壞事;好意也會讓人難堪。

古人云:「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真正有教養的人,是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懂得給他人留足體面。

一位年輕人和一位老教授走在路上,正巧看到前面一個女教師摔倒在地。

這時,年輕人正要上前扶起,卻被老教授一把拉住,躲進了大樹後面。

他們看到女教師先是左右看了看,然後立刻起身走開了。

年輕人很奇怪,教授平時不是一個冷漠的人,為何今天卻不讓他上前幫忙?

教授看出了他的疑惑,開口說到,如果你出了丑,你希望別人看到嗎?

年輕人恍然大悟。

何為善良?

善良就是不戳破別人的尷尬,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德。

正如法國作家紀德說:

善良不是裝飾品,而是美好心靈的表現形式。

善行無轍跡,水靜而流深。

為他人保留一份體面,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2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有人說:「修養之於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

一個人的日常點滴、言談舉止,都透着他的修養。

而修養的背後,則是根植於內心的教養體現。

曾經,一位空姐講過關於劉詩詩的一件事:

有一次,劉詩詩在飛機上,坐的是頭等艙,

飛機落地後,空姐去整理時赫然發現:劉詩詩座位上的被子竟然疊得整整齊齊。

她說:「頭等艙的客人,基本都是將被子團成一團扔在腳底下,整理好的被子一個航班都碰不到一個。」

正是這一個小小的細節,體現了劉詩詩良好的素質和人格的光輝。

力所能及地做好自己的事,不給別人添麻煩,不僅僅是一種禮貌,更多的是一顆善於換位思考的心。

這,就是做人最大的修養。

正所謂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一個人若能做到不妄沒於勢力,不誘惑於事態,便是真的難能可貴。

3

無需提醒的自覺

自覺,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行舉止了了分明,不昏沉、不散亂,心行合一。

佛門中有一句話,叫「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每個人的內心在想什麼,只有自己最清楚,旁人無從得知。

因此,無論人前人後,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君子作為。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某天周末,一位華人帶着侄子與朋友去海上捕魚。

每撒一網,都有收穫。

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位華人總是先挑揀一番,只留下部分魚蝦。

原來,是有規定,只有符合尺寸的蝦蟹才可以捕撈。

這時,朋友不屑地說到:「怕什麼,咱們現在在公海,沒人能管。」

華人淡淡一笑:「不是什麼事情都要別人來提醒、督促的!」

的確,一個人自覺的程度,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所有優秀的人,都懂得有所克制,不違背良心,不超越底線。

有所為的事,用心去做;不能為的事,不要去做。

任何時候,唯克己,方可成。

4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自由,人人心之所向。

但並非人人都懂自由的真正含義。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放任,隨心所欲的胡鬧,為所欲為的放縱,都不是真的自由,不過是毫無教養的自欺欺人罷了。

一個人,如果不會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那麼他必然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衝撞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曾經,在一列快要發車的高鐵上,一位女士帶着自己的孩子堵在列車門口,以此阻止發車。

任憑工作人員怎麼阻攔都沒用,她說:「我不管,我丈夫還沒下來,車就不能走。」

這樣任性的行為,導致了全車500多人的時間被耽誤不說,後面的高鐵更是無法進站。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是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就去隨意擾亂秩序,更不會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說:「不自律的人就是情慾、欲望和感情的奴隸。」

這個世上真正的自由,是遵守規則。

而懂得尊重規則,則是一個人最可貴的教養。

正如作家笛安所說:

「教養,這個東西就像血管一樣。可以盤根錯節地生長在一個人的血肉之軀的最深處,不可分割。」

餘生,願你我都能懂得,從細節做起,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讓自己的人生,自此與眾不同。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壹點讀書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22/147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