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大陸統計數字是政治學而不是數學

—評《正解!中國經濟數據破解官方統計掌握大陸經濟真相》

作者:

《正解!中國經濟數據——破解官方統計,掌握大陸經濟數據真相》封面

據說,中產以上的人不屑拼多多。可一年多前,我發覺拼多多上居然有賣下架書的,在這年頭真不容易。台北2016年出版的《正解!中國經濟數據——破解官方統計,掌握大陸經濟數據真相》,就是在那兒買的。

關於中國經濟數據的問題,鄙人過去一二十年內寫過許多文章,其中2011年6月寫的「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可信度」,自以為頗有代表性,至今仍然可用。

本書引用的數據多是2013年之前的,可是現在看來,無論在作者看來不是真實的官方數據,還是依據當時的數據、信息作者推導出可能相對正確的數據,其基本依據和方法放到今天仍然適用。但是,作者寫作時的某些樂觀的預想,到今天卻成了更大程度的悲觀。

要想弄懂中國經濟數據所代表的真正意思,一定要先找出這些數字的出處及如何產生的。否則,讀者就會曲解市場的真實樣貌,也會誤導根據這些數據所擬定的任何商業計劃。

十九世紀末在上海的英國領事館裏,有一位專任的「統計秘書」,專責估算中國的貿易額。英國已故首相迪斯累利有句名言:「世上有三種謊言:謊言,可惡的謊言,以及統計數字。」今天的中國經濟數據,甚至比那時更需要「統計秘書」,因為還有有意的製造錯誤的數據。

在中國,資訊的政治敏感度很高。在蘇聯共產主義領導下的經濟模式下,統計數字被認為是政治學而非數學。要了解中國,不是花大力氣去追求資料的準確性,而是應該着力在這些資料為何被計算和公佈?背後有什麼數字被隱藏?為什麼?以及公佈的數據究竟代表什麼意義?

雖然外來企業在中國一度很受重視,各地爭相招商引資,但中國人思想文化的骨子裏對外來企業的經營邏輯往往帶着輕蔑,所以外國企業對中國的經營期望常常是不如預期的。因此,在今天的氣候下,從十二三年前開始的外資企業遷出大陸潮,現在繼續且潮水越來越猛,也是完全能夠預料的。反過來,中國究竟要何時能與一度叫得很響的「與國際接軌」?

說中國是一個自由經濟市場的國家,並不精確。即使在中國境內的確存在自由市場活動,仍然是受到中國政府的限制。這種體制下的各種經濟活動,終極意義上都是反映了政治現況,而非市場意願。在經濟數據,更是直接反映了政府的意願。

2012年底,大陸各省生產毛額總數已經被灌水到中央政府的110%。

香港人口只有七百萬,其GDP數據要每季度的六周後才能公佈;美國人口3.14億,要八周之後才能公佈前一季度的數據;中國大陸各方面基礎條件遠不如香港、美國,卻能夠在每季度兩周後公佈GDP,且幾乎從不需要再修正。而香港、美國則常常還要修正前面公佈的數據。可見,中國大陸的經濟數據能有多少真實性?

看待中國GDP最好的方式是:觀察國家財富如何被運用和分配,以及其中的效率——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有多少財富被無效率地揮霍、浪費、掏空,非法轉移到海外或逃稅;以及這些損失如何進到別人的口袋。

如,公立醫院本應由收取服務費、政府補貼以及一些藥品費用來支付營運成本,然而,許多這類機構不是成本不足就是接受藥商的額外挹注。於是,這樣的體系就將成本轉嫁給病患和其家屬。至於巨額的養老金赤字,當局時時還在振振有詞讓民眾放心。公開數據清楚表明,地方財政收入大大小於地方債,可是,不僅地方政府在繼續運作,地方債也還在運作,那是為什麼?……

中國銀行業,缺乏透明度。銀行大多傾向把錢貸給大型國營企業,讓民間公司無法取得有利的融資條件。這種圖利壟斷型國企壓抑具有競爭力民企的做法,扭曲了產業結構及銀行的信用資產。

銀行有意傾斜國企和國有項目,不僅有政治立場和政治服從,從銀行追求利潤利益的角度着眼,給國企和國有項目貸款可以使銀行放貸資金更有保障,因為那是有國家托底的。這使中國的所有銀行幾乎都喪失了銀行本來的功能——跟蹤客戶的資金流。而追蹤客戶的資金流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應該是比1949年前更方便更容易做到。

中國金融體系常年維護國家利益,包括管控匯率,造成產業和金融體系的畸形發展,也產生了大批的既得利益者、裙帶關係和官官相護的剪不斷理還亂。

中國政府數據中的「零售銷售」其實應該被歸類為「家戶消費支出」。這個名稱雖然比較貼切,但仍不算最恰當。因為官方的零售銷售數字稱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通常被拿來當作中國內需消費的數字,可其中也有很大比例是對機構和企業的銷售,以及批發交易。

當然,本書作者也根據他認為或推論出的相對可靠的數據,那幾年中國普通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確有提高。我同意作者的看法,然而想補充的是,普通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提高幅度是遠遠低於同期中國經濟發展的。

本書最大的缺點是,忘了中共不是一個簡單的執政者、治國者,它還是一個有着自己利益的統治者。這後一點是更重要的、排在首位的。

讀此書時,正好碰到李克強總理說出了好像是從來沒有從官方那裏出來過的真實數據,引起廣泛好評。此地,不妨就大陸經濟的真實數據問題扯開些講。

5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說,中國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有6億人的月收入也就是1000元。他這個數據應該是可信的。但其可信度又是有限的。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2019年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元美元。按照李克強的說法,中國人均年可支配性收入達到人均GDP的40%以上。

然而這仍需存疑。因為有許多其它統計,認為中國民眾所得遠小於GDP的40%,最少的統計是GDP的8%,其佔比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裏居倒數前五位。其實就算李克強總理那個數據是正確的,人均GDP剩下的百分之近六十,並不能保障普通居民的教育、醫療和住房,因此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支配」兩字就大成問題!可支配收入的實際數字就要大大降低。

至於還有六億月千元收入的人口就更慘了。

中國經濟模式走到今天內外交困的境地,若不改弦更張似已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了。然而,無論根據本書推斷的新世紀以來大陸居民消費能力還是有提高的,還是根據著名企業家曹德旺的「中國只有2億人有正常的消費能力」判斷,除了幾十萬富豪及幾百萬家族以外,畢竟還有2億有消費能力的人的消費需求,這些消費需求能夠使大陸經濟繼續走上一段。當然,這條路會越走越窄。

在一片漆黑中尚存一絲希望的是,如果放棄現行的中國模式,中國或許能夠不像世界上其它轉型國家那麼困難,就像當年毛澤東死後大陸經濟相對還是比較容易起飛的。因為只要切實改善提高那6億月收入千元的人口的生活水平,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有了充足的動力,並且可以期望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之一。它的先決條件是,改變非經濟的權力剝削,逐步取消國有企業。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04/146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