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對於樂山大佛的熟悉,都來自語文課本有一篇專門介紹樂山大佛的文章。它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位於四川省,也是許多遊客來成都遊玩的必去景點。樂山大佛依凌雲山開山鑿成,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尊山」的美譽。建於盛行開鑿彌勒佛像之風的唐朝,以「壯、雅、清、逸」為特色,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完好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
樂山大佛高71米,相當於19層樓,不親臨無法感受其雄偉壯觀。它瀕臨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三流交匯之處,據說唐朝時此地水流湍急,經常有船隻因暗流而覆沒。於是朝廷便準備建造大佛來鎮壓江水,使其平穩無患。在純靠人力的古代,修建如此大的佛像是非常巨大的工程,於是樂山大佛前前後後歷時九十載,非常艱辛才建成。而千百年來,關於樂山大佛內部有藏寶洞的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真假難辨。
1962年,在一次大規模的修繕中,當工人在修補前胸時,在大佛的心臟部位確實發現了一處高3.3米、寬1米、深2米的長方形暗室,它的發現似乎印證了大佛身上有「藏寶洞」的千古傳說。只是暗室打開後內部情形令人大失所望,裏面儘管有着大量的石龕,但是石龕中的物品已蕩然無存,僅散亂地堆放着一些破舊的廢鐵和鉛皮。只有封門石能認定為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當時修建用來保護大佛的木閣)除此以外,並沒有傳說中的佛家秘寶。唯一發現的石碑則讓藏寶洞的傳說更撲朔迷離。
當然佛像有藏洞不稀奇,通常是在背部隱秘處。但是樂山大佛的藏洞是在心臟位置,而藏寶洞何時、何人、為何所鑿,是否為造佛時的配套工程,也引人無限遐想。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藏洞」在歷史上曾被多次開啟,無法得到文物史料佐證,讓我們對樂山大佛的研究增加了許多難度。
另外,樂山大佛除了這胸前暗室,其他也遠遠沒有我們肉眼看上去那麼簡單。就說大佛頭頂這1051個螺髻,也暗藏玄機。髮簪與頭部看似相連,但其中還有多條排水溝縱橫相連,每當水勢來襲,洪水會通過排水溝直接通到大佛的腳底,可謂精妙絕倫。同時,大佛的頸部和肩部各有不同規模的排水洞穴,洞穴往下通向大佛衣領褶皺的區域,這些區域仍對洪水的排泄起到重要作用。
如今大佛還能保存完好,不是佛祖保佑,而是古人的智慧所致。也就是因為這些各部位巧妙且不易發覺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對大佛起到了保護作用。饒是如此,大佛如今使我們看到的樣子,也是幾經修繕,其實一開始開鑿大佛的時候,大佛是彩繪加身,非常漂亮,但是經過長期風化,早已經消失了原來的樣貌。
在科學水平日益發達的今天,古老的樂山大佛仍有許多謎團未被解開。但是當時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卻讓我們後人依舊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