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不讀書的孩子 到底輸掉了什麼?

作者:

「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去廁所,一上午你才看了幾頁書?」

「媽媽,那本書太厚了,一直坐着讀太無聊啦!」

「是誰吵着鬧着要買的?買了就得給我看完!」

「那以後我不要啦!」

本想督促他讀書,這可倒好,兒子居然撂挑子不讀了。

臨睡前,我走到兒子床邊,「凱凱,媽媽不該吼你,但你不能因為跟媽媽賭氣,就不讀書了呀!」

「媽媽,其實我也不討厭讀書……」兒子不好意思地說,「但我一讀書就走神。我看到模型覺得很有趣,看到平板就想打遊戲,就算在讀故事,我也忍不住想出去玩……就是很難靜下心來讀書。」

兒子的誠懇讓我忽然意識到:長時間把注意力集中在書本上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處在這個年紀,對什麼事情都好奇,讓他安安靜靜地坐在桌邊讀上兩小時,的確強人所難。

「那怎麼辦呀,不讀書你就被其他小朋友落下啦。」

「可是,我並沒有覺得我和他們有什麼不一樣啊。」

一時,我啞口無言,竟說不出不讀書到底會差在哪兒。

一天,兒子放學回家,破天荒沒叫「媽媽」,放下書包就鑽進房間,叫他吃飯也不應。

「凱凱,怎麼了?不舒服嗎?」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額頭。

兒子把我的手推下去,「媽媽,我是不是很沒文化啊?」他瞪着大眼睛,真誠又委屈地說。

我「噗嗤」一聲笑出來,「你這么小,知道什麼叫『有文化』啊」?

「可可就很有文化啊,老師都誇她!」

原來,班上同學討論《天龍八部》。兒子說,阿朱阿紫的名字好難聽。結果被可可白了一眼,可可說「有個成語叫『惡紫奪朱』,很符合電視劇的情景啊。」正巧被老師聽到,老師就誇她「很有文化」。

嘿,原來是自尊心受傷啊。

事情雖然不嚴重,但也給我敲響警鐘,讀不讀書差別還是很大的,不知道一個成語事小,跟同學聊不到一塊事大。長此以往,語言表達、人際交往都有可能欠缺。

即使不那麼功利,孩子都生活在差不多的環境,但和兒子比起來,可可顯然覺得世界更有趣。一個成語就讓孩子少了有趣的感受,那這一生會缺失多少快樂呀。

自從知道兒子讀不下書的真正原因後,我一直在想有什麼方法可以不用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還能學到知識。

在公司抱怨了下,有同事說她經常在地鐵上聽課程,效果也不錯。我靈機一動,「有沒有適合孩子的呢?」就去搜了搜,還真找到一個專門給孩子做的聽書產品。

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讓他多讀書。我打着自己的小算盤。

那天晚上吃飯時,我裝作不經意地問他,「凱凱,你想不想跟可可一樣『有文化』」?

「想,我才不要讓她瞧不起呢!」兒子瞬間撅起小嘴,一臉倔強。

趁他鬥志昂揚,接下來的一個多星期,我開始每天給他聽一本書。

二十多分鐘的時間裏,講解透徹又有趣,配合着內容有音效,主播的抑揚頓挫掌控得好,情景代入感也很強。別說是孩子,就連我一個成人,也聽得津津有味。

前段時間,公司事情比較多,沒能按時回家,兒子給我打了個電話。

「凱凱,你餓了嗎?」

「我不餓。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給我聽書啊,今天該聽《親愛的甜橙樹》啦。」

我驚住了,這小傢伙可從來沒對什麼東西,甚至遊戲,掐點催過啊。

驚喜還在後面。

昨天,兒子姑姑給我打電話,說凱凱太聰明了,救了妹妹一命。

事情是這樣的:凱凱在姑姑家玩,家裏一個老人看兩個孩子。妹妹說肚子疼,奶奶覺得受了風,用熱水捂一下就好。但凱凱迅速走到廚房,打開冰箱,找到罪魁禍首——涼菜。立即給姑姑打電話,送妹妹去醫院。檢查結果確實是細菌引起的腸胃感染。

晚上回家後,我問兒子:「凱凱,你怎麼會想到去看冰箱呢?」

「我們又沒出去,怎麼會受風,那肯定就是吃的問題呀。《細菌世界歷險記》裏面說,生水、剩菜、涼菜里細菌都很多,我就覺得可能是細菌問題。」

那一瞬間,我感覺兒子長大了,我不禁感慨:多學知識,哪怕多一點點,在某些場合,都會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

我曾經看過一個TED演講,《不讀書的人到底輸了什麼》。

演講者提到,閱讀世界各地的書籍,暴露了她看待世界的盲區,打開了她的視野,在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中,思維變得更加清晰。

因為了解世界的廣大與多元,所以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保持謙遜,理解包容不同的聲音。也正因如此,各個地域、各個文化、各個人生的門才會對你敞開,你才能看到更全面,更豐富的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年少的時候,書籍帶給孩子腳步不能到達的高山,雙手不能觸及的河流,眼睛無法捕捉的星夜。隨着年齡的增長,又帶給孩子包容的心態,謙和的個性,思考的能力,而這些都是他們享受文化、構建三觀和認知世界的基礎。

所以,不讀書的孩子會輸掉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識和認知里的精彩世界。

白岩松有一本書,名為《痛並快樂着》。裏面講了他大學到工作10年間的經歷和感悟。在書里,他提到在畢業後面臨工作調配一波三折的艱難歲月里,是讀書支撐他一路走過來。

在一次主題為「閱讀才有詩和遠方」的演講上,他說:「如果沒有18歲,詩歌讓我知道了自己,該說什麼樣的話語。如果沒有18歲,三毛用她與愛情一系列的書籍,告訴了我們遠方在哪裏,我覺得抵抗不住飢餓。」

書籍之於精神,就好比糧食之於軀體,都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營養。而不讀書的孩子,輸掉一種精神能源,隨着閱歷的增加,你的體會越來越深:缺少這種能源,人生後勁不足。

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有閱讀的習慣。

法國最具天才的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愛讀書的人會在閱讀中不斷豐富大腦,構建思考能力,培養獨立人格。通過思考和能力的構建,你可以體驗到別處的人生,在語言文字裏活100次,甚至1000次,而不讀書的孩子只能活1次,輸掉自己的健全的大腦和豐厚的人生。

父母的一生中有三件事要趁早,其一就是:教育孩子。

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發現:啟蒙階段閱讀能力越強,孩子隨後的學習能力越強。

利用好孩子的關鍵時期,會使他們在學習路上事半功倍;反之,則可能造成孩子長期的閱讀障礙和學習問題。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20/143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