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敢怒不敢言?突破口一定在鬆動處——從死後康生的「斷崖式」倒台說起

作者:
僅僅過了五年,康生的命運大變模樣: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審查報告,把他劃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要成員之一,撤銷對他的悼詞,並把他開除黨籍,將其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盒有煙頭燙過和吐沫的痕跡斑斑。

在康生的履歷里,最被人熟悉的,是在延安時期的「肅反」,這讓許多人提起他的名字感到不寒而慄。在康生臨終前,他卻又要向中央反映江青的所謂「叛變」的問題。誰也猜不透,他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藥。在他死後,中共中央給他很高的評價,幾年以後,對他的評價出現了「斷崖式」的改變。他的倒台,發生在他死後,何以如此呢?今天就從死後康生的「斷崖式」倒台說起。

 

死後康生的斷崖式倒台

骨灰盒有煙頭燙過和吐沫的痕跡斑斑

康生是個「人物」。

說他是個「人物」,不僅僅是說他官當的大,更是說他的「傳奇」,這傳奇,在他死後還在發生着,因為對他的評價,出現了「斷崖式」的改變。

康生死後的追悼會

1975年12月16日,康生在北京病逝,中共中央在當時發佈的訃告稱他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的革命戰士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是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光榮的反修戰士"。

僅僅過了五年,康生的命運大變模樣: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審查報告,把他劃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要成員之一,撤銷對他的悼詞,並把他開除黨籍,將其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公墓。

和大多數倒台官員不同,他的倒台,發生在他死後。

康生如果地下有知,相信他也是面無表情,一是在他預料之中,二是此人城府頗深,喜怒從來不形於色。但是,很多熟悉他的人,一定是喜出望外的,因為康生的民憤太大了。據說,把他的骨灰盒移出八寶山的時候,揭開覆蓋在骨灰盒上的黨旗,可以看到煙頭燙過和吐沫的痕跡斑斑。

本來已經蓋棺論定的人,為什麼能夠這樣被推倒重來呢?

有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在中央黨校,而當時,黨校的主要負責人是馬文瑞。

最近,《炎黃春秋》雜誌發表了王彥君先生寫的《馬文瑞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一文,講述了這段歷史。我看了以後,有一個感想:一件原本已經板上釘釘的事情,進了棺材的事情,能夠翻轉過來,一定是因為有了一個突破口,而這個突破口,首先出在鬆動處。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鬆動處在中央黨校。這個鬆動,是由多方合力形成的。

江青和康生

我們還是先簡要看看康生這個人。

康生1898年出生於山東,就在同一年,中國共產黨的另外兩位主要領導人周恩來劉少奇分別出生在江蘇和湖南。可以說,康生是中共領導集體中的重要一員。

但是,和其他同志們不一樣的是,康生似乎總是戴着一層面紗,因為他主要的時間都在從事秘密戰線的工作,被稱為"中國的捷爾任斯基"。

在他的履歷里,最被人熟悉的,是在延安時期的「肅反」,在他的主持下,無中生有地「生產」出了許多的特務和反革命,這也是在他死後還有很多人決心要討回公道的原因。當然,也是因為他活着的時候不少人還生活在他的巨大陰影下。

他履歷中另外一個亮點是對蘇聯的反修鬥爭表現得很堅定。所以,在他的被作廢了的悼詞中,專門有這樣一句,說他是「光榮的反修戰士」。其實,建國以後長期抱病的康生,正是因為反對蘇聯修正主義的堅定,才重獲毛澤東的重視,回到中共執政的核心團隊。

毛澤東和康生

當然,這裏也有他的老鄉,毛夫人江青的功勞。

康生還是有不少八卦在流傳的。

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和江青

據說,江青當年在延安時,得以接近毛澤東,除了當時的毛夫人賀子珍在蘇聯養病使她有機可趁外,康生作為中央的核心安全部門的首腦,也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在康生臨終前,他卻又要向中央反映江青的所謂「叛變」的問題。誰也猜不透,他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我當年在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組工作的時候,也聽到康生夫婦在延安撥弄是非的故事。那時,劉少奇領導新四軍在蘇北,他和王前新婚不久,而王前很年輕幼稚,據說,是康生夫人曹軼歐總在王前耳邊挑撥,促使劉少奇的這段婚姻無疾而終。

康生本人的婚姻卻很是牢固。不但髮妻曹軼歐很是忠貞,在康生死後遭遇翻案聲名狼藉的時候,她還不遺餘力地為逝去的丈夫說話,而且,康生是和妻子、妻妹蘇枚長期生活在一起並且相安無事,這也是常人不能企及的。

康生書法

康生還有過人之處,因為他出生於書香世家,受到家族薰陶,幼年時代便開始接觸文藝作品,因此擅長中國傳統書法、中國畫及收藏,其藝術造詣曾被指為是眾多中共領導中最為優秀者之一。也許,這個「之一」都是多餘的。

總之,康生在世的時候,是深受最高領導信任的,頗有才能的而且在各種角逐中總是處在有利地位的人。

胡耀邦在中央黨校

他的麥城,是死後才走的。

中國人常說,死者為大,意思是說,死去的人,一般就不再說對他不恭敬的話了。但是,到了康生這裏,這句話不管用了。

突破口發生在中央黨校,這和胡耀邦和馬文瑞在這裏營造的寬鬆氛圍有關。

下面的內容大部分取材於王彥君先生寫的《馬文瑞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

馬文瑞

1977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接受胡耀邦的建議,任命馬文瑞為中央黨校副校長,代替胡耀邦主持黨校日常工作。當時的校長是華國鋒,第一副校長是汪東興,馬文瑞是實際上的常務副校長。而黨校的最高領導機構是校黨委,黨委名單由黨中央主席直接批准,胡耀邦為書記,馬文瑞為副書記。

馬文瑞主持黨校工作後,1977年12月8日,中央黨校16樓的走廊出現了兩份小字報,是哲學教研室的人揭發「康生罪行」的。在當時,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康生在黨內積怨甚多,「四人幫」與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此時中央對康生尚沒有明確的說法,黨校歷來是黨內「惡鬥」之地,弄得不好,會出大事。同時,黨校又是康生經營多年的一塊「自留地」,培植了他的勢力,也迫害了很多無辜者。

有人帶頭了,自然有跟隨者,所以,揭發康生,以前還尊稱為「康老」的小字報多了起來。

這個情況,引起「老延安」馬文瑞對黨內歷年政治生活的一連串的回憶。

延安整風之前,康生是站在王明路線一邊的,連毛澤東也不看在眼裏。馬文瑞記得很清楚,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康生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7年從蘇聯回國到延安,當時王明正吃香,於是康生擔任中央黨校校長,以後又任中央社會部部長、中央情報部部長、中央書記。延安整風運動中,他擔任中央總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參加領導了整風學習。1943年7月,他做《搶救失足者》的報告,把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打成「國民黨特務」和「敵探」、「叛徒」,由於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及時發現,緊急剎車,才糾正了錯誤,挽回了部分損失。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康生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8年,康生任中央文教小組副組長,曾主持編輯《毛澤東著作選讀》第四卷,為他積累了政治資本。文化大革命開始,康生如魚得水,地位直線上升,先後任中央文革小組顧問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對這樣一個地位很高又有了中央定論的人,能不能提出質疑呢?

好在中央黨校復校之初,胡耀邦就曾宣佈:「中央黨校實行『四不主義',即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裝袋子,大家對學校領導,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提。」在這種民主空氣的影響下,學員的思想相當活躍。

其實揭批康生的小字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

此時,馬文瑞對「小字報」明確地表示了寬容的態度。通過一次大會,校領導把這個精神傳達到了全校幹部中,客觀上對揭發康生問題做了動員。大家心裏明白:在這麼多人貼小字報的形勢下,不壓制其實也就是支持揭發。

而且,大家心裏也明白,既然結束了文革,既然大家都認定文革是一場災難,那麼,對文革中的人和事情,都可以拿出來梳理。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會議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馬文瑞在東北組。在11月13日的小組會上,他憑着紮實可靠的材料在小組發言中率先揭發康生問題。參加小組會的大多數是老同志,他在發言時義憤填膺的神情和語調,引起極大共鳴,也有人為他捏着一把汗。

這次不同尋常的小組會發言,被印發在會議《簡報》上,特別引人注目。馬文瑞說:

在我看來,康生文革中的問題,主要是四個方面。應該說,康生也算是我的老熟人了,在延安時期,我們就認識,但是他給我的印象可一直不怎麼好,延安時期的搶救運動大家恐怕還記憶猶新吧,那是他一手造成的。解放後,他是四個問題。一是理論上的,早在1959年,康生就宣傳毛澤東思想是最高最後的標準1967年又說工廠中的按勞付酬有兩面性,可以產生資產階級思想。我看這兩個觀點都是錯誤的。

二是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老幹部的態度,不符合馬列主義,是唯心主義的。最惡劣的是文革中,他對朱德、葉劍英、鄧小平、賀龍、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進行了惡毒的攻擊和污衊。動機不純,沒有經過調查研究,就隨意捏造,上綱上線。據黨校工作人員揭發的材料統計,康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就點了379個負責幹部的名,給這些同志扣上這樣那樣的帽子,要統統打倒。

三是和林彪、陳伯達、四人幫是一夥的關係。他極力吹捧林彪,指使黨校的人編了四卷林彪選集和一本林彪語錄,吹捧陳伯達在中央黨校是堅持毛主席革命路線的

四是污衊否定中央黨校的工作。康生說,文革前的中央黨校,是反毛澤東思想的頑固堡壘修正主義大染缸裏通外國的黑據點。完全是不顧事實,滿嘴胡言。

馬文瑞的這次發言,有備而來,揭發康生的多項罪行和問題都是與會者聞所未聞的。許多老同志長時間對康反感,但手中沒有揭露康生罪惡的真憑實據。恰好在這次會上,陳雲也在小組發言中講了康生的問題。馬文瑞表示贊同陳雲的意見,表示「應對康生在適當的範圍進行批判,並審查他的歷史問題,做出結論」。

壓在眾多的原來還敢怒不敢言的人心上的那座山轟然倒塌了。

鬆動的開端,其實只是那張貼在牆上的小字報,再加上中央黨校當時主要領導的支持。

這是應當在中共黨史上記下濃重一筆的。

回到常識,讓思想落地!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每日頭條(2016-03-30)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06/143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