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真的!人的平均體溫不再是37度

最新研究顯示,隨着時間推移人體發生了變化。

大人拿着電子耳溫計給一個嬰兒測體溫。

大約150年前,一位德國醫生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體溫數據,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

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幫助一代又一代家長判斷孩子病情的嚴重程度。

然而,至少有20多項現代研究得出結論:這個數字太高了。

人們不禁懷疑,這位名為溫德里奇(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醫生於1869年發佈的首創分析結果存在缺陷。

真是這樣嗎?

在一項新研究中,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認為,溫德里奇的數據在當時是正確的,只是由於人體發生了變化,因此不再準確。

研究人員表示,現在人們正常的平均體溫在36.4攝氏度左右。

"這對整體人口來說是很大的下降。"麥考維克(Philip Mackowiak)表示,他是馬利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的名譽醫學教授,同時也是《發熱:基本機制與管理》(Fever: Basic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一書的編輯。

體溫通常可以代表代謝率,體溫下降能為我們揭示人體隨時間推移發生其他生理變化的線索。

"人們變高、變胖,壽命也變長了,而我們其實並不了解這一切變化的原因。"論文的資深作者、史丹福大學傳染病研究專家帕森尼特(Julie Parsonnet)說,"體溫和這些都有關係。問題是,誰是驅動因素。"

為了證實"現階段人類正常體溫較低"這一假設,帕森尼特及其研究搭檔分析了157年間189,338人的677,423份體溫數據。

這些數據的來源包括從美國內戰開始到1940年間內戰退伍軍人退休金記錄中的健康資料、1971至197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進行的《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2007至2017年斯坦福轉化研究綜合數據庫環境(Stanfor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tegrated Database Environment)。

總體而言,內戰退伍軍人的體溫高於20世紀70年代的測量值,而後者又高於21世紀頭十年的測量值。

"我注意到兩件事,"帕森尼特博士說,"變化的幅度和溫度以相同的速度持續下降。"

研究人員在對比體溫時遇到的一個複雜因素是,溫德里奇和斯坦福的數據使用了不同的測量方法和測量工具。

體溫可以通過口腔、腋下、耳朵或直腸測得。耳朵和直腸的溫度往往比口腔溫度高半度,而腋下溫度則通常低一度。

麥考維克博士表示,溫德里奇比較喜歡用腋下測量法,但他使用的溫度計校準得比正常的溫度計要高。麥考維克博士於1992年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ine Association)上對這項研究發表了評論文章(他建議拋棄溫德里奇標準)。

帕森尼特博士的數據則是通過各種方式採集而來。內戰記錄中的數據可能是用水銀溫度計測量的腋窩溫度和口腔溫度的混合物——研究人員無法確定。儀器的精度也是未知的。20世紀70年代的測量結果僅採用了口腔水銀溫度計測出的讀數。而21世紀頭十年的數據使用的則是數字口腔儀器。

年齡、測量時的時段、身體活動以及其他一些研究人員無法解釋的因素也會影響體溫。

儘管如此,帕森尼特博士仍然相信匯總數據是有效的。

"溫德里奇做得很出色,"帕森尼特博士說,"但是走進他辦公室的人患有肺結核、痢疾以及長時間惡化的骨感染,他們暴露在我們從未見過的傳染病中。"

帕森尼特博士表示,溫德里奇在研究中確實也嘗試過測量健康人的體溫,但即便如此,當時人的預期壽命是38歲,而大部分人都承受着牙齦疾病和梅毒等慢性傳染病的折磨。帕森尼特博士懷疑由這些疾病和其他持續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可以解釋溫德里奇記錄的體溫為何較高,而人群炎症水平變化是體溫下降最合理的解釋。

儘管麥考維克博士對數據的質量表示懷疑,但他認為這一假設是有說服力的。

"結論是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這段時間裏下降了,"麥考維克博士說,"如果這種觀察是真實的,那麼她的解釋是非常合理的。"

負責對史丹福大學的研究進行同行評議的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進化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Medicine)所長呂利(Frank Rühli)建議稱,鑑於已有證據,醫療機構應對此做出回應。

"醫學規範、指南和干預起始點需要調整,"呂利博士說,"這是主要問題。"

這對需要決定何時以及如何治療患者的研究人員和醫生來說非常重要。但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自身的感覺比溫度計讀數更重要。

"你病了就是病了,"帕森尼特博士說,"不管你體溫是多少度。"

責任編輯: 唐冬柏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222/141297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