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什麼都不懂」的哈佛女孩碾壓華裔優等生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里,學生從小就被要求謹言慎行,問了「低級問題」就會感覺羞愧。而典型的美式教育卻注重培養領導型人才——領導者並不一定需要高深的專業背景,重要的是不懂就要敢於發問,敢於在眾人面前表達觀點,動員團隊裏的各色人等認同自己,鼓舞大家努力前行。

這可能就是美國精英教育最具代表性的風格。

那個「什麼都不懂」的猶太女孩

成了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

我在哈佛大學讀了7年的研究生、博士,也曾經輔導過許多哈佛本科生,他們可能是最能代表美國精英青年的一群人。

1990年,在經濟系的本科畢業生撰寫論文時,我負責為他們解決計量經濟學技巧和電腦技術問題。那時,普通的學生平日裏都是隨便套個T恤牛仔褲,而其中有個猶太女孩總穿着價格高昂的外套,背着名牌包,化了精緻的妝容。此外,她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她什麼都不懂」。

那個猶太女孩對基礎學科幾乎一無所知。但她特別敢提問,完全沒有怕被人鄙視的感覺。更「無厘頭」的是,她還敢於向別人提要求——當時的計算機數據都存儲在臉盆那麼大的磁盤裏,厚重的磁盤需要擱在磁盤機上操作,可她經常不動手,都是我們為她「賣力」。

每當看到實驗室里散落着一堆磁盤,旁邊擱着一個手袋,我們就知道「大小姐」來了……後來隨着人事變遷,我也就慢慢淡忘了她。

還有另外一個中國女孩,是我的親戚。她在中國上完高中後來到哈佛上學。她的學習成績並不突出,剛開始在國內讀高中時,數學還常常不及格。那麼她有什麼資格能入讀哈佛?

是她的思辨能力。她在國內最喜歡的課是政治課,時不時與政治、文史哲各科老師辯論。加上閱讀涉獵廣泛,有獨特的視角,令她輕鬆獲得了哈佛面試官的青睞,而其他一些學風嚴謹的學校卻對她不感興趣。

這位親戚曾向我坦言,哈佛學生整體上和其他常青藤聯盟大學的學生有點不太一樣:哈佛生總是自命不凡,敢問敢說,不懂就問,想說就說。

我恍然大悟。這可能就是美國精英教育最具代表性的風格。

那麼,那個猶太女孩後來怎麼樣了呢?四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在電視上看到她正在演講——而她的身份是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雪莉·桑德伯格!

雪莉·桑德伯格,十億級女富豪,被美國媒體譽為「矽谷最有影響力的女人」

說起來,我也是她的半個老師。如果20年前你問我,桑德伯格以後會不會有出息?我會斷然否定。可事實呢?她不僅是哈佛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還是福布斯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里,學生從小就被要求謹言慎行,問了「低級問題」就會感覺羞愧。而典型的美式教育卻注重培養領導型人才——領導者並不一定需要高深的專業背景,重要的是不懂就要敢於發問,敢於在眾人面前表達觀點,動員團隊裏的各色人等認同自己,鼓舞大家努力前行。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林曉東教授曾做過一項調查,他請35位美國大學教授來談談他們教過的中國學生常會遇到哪些問題、建議他們應該提高哪些技能。

這些教授執教於美國各地不同類型的大學,所教授的課程涉及科學、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們的回答可以比較全面地代表美國教授的普遍看法。

歸納這些教授們的答案,有三種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良好的寫作能力;提出問題並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表達和溝通能力。

下面,我們對這三種能力進行更為詳盡的分析。

良好的寫作能力

「坦率來講,寫作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國學生覺得難,每一個學生都覺得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Siegal教授這樣說。我完全贊同這一觀點。

但為什麼中國學生覺得寫學術文章尤其難呢?西北大學經濟系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給我們啟發,

「大多數中國學生學習都很勤奮刻苦,他們也很聽話。我佈置的任何作業他們都會盡全力完成。然而,他們只是把我告訴他們的或者書上說的寫下來,他們太習慣於複述別人的觀點,卻不能說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觀點。」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什麼覺得寫作難。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我們在本科的時候沒怎麼寫過這樣的東西,老師也沒教過該如何寫學術的文章。」

從學生們交上來的論文來看,他們確實需要提高寫學術性論文的能力,好多學生要麼無法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要麼不知道如何佐證自己的看法。看來,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在大學階段繼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特別是寫學術性論文的能力。

是不是英語的能力限制了他們的寫作水平?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很多教授。他們都說,英文水平確實會有所影響,但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因素:大量閱讀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常常抱怨教授們佈置的閱讀材料太多了。確實,在美國讀大學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閱讀量動輒就上百頁。一個歷史系的教授告訴我,每兩周讀一本厚厚的大部頭着作對她的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要想寫得好,首先要多讀。一個讀過50本書的人肯定比只讀過2本的人寫得好。」

此外,不少美國教授指出,工作經驗和社會經歷的不足也導致了中國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很難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其實,必要的社會實踐和經歷不僅是文學創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學術寫作同樣也有很大的幫助。

提出問題並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問卷回答中指出,中國學生在課上需要更主動積極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那裏聽。他們需要有質疑能力,需要問問自己哪些證據可以證明或者證偽其他人的觀點。

史丹福大學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創新,你的美國教授肯定願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協助你。但這需要你有尖銳的眼光去質疑已有的知識,而不是重複那些別人已經發現的理論。」

一位紐約大學的教說,「中國學生很善於總結,但不善於批評、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我們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提問讓我們可以把閱讀從靜態的、單向的看變為動態的、雙向的交流,是一個深度理解的過程。

提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可以思考所讀內容的表達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邏輯,是否還有其他更為恰當的傳遞信息的方法。也就說,簡單的記錄和抄寫只能是膚淺的理解,而提問或者批評指摘才能帶來深入的思考。

提出問題,除了對理解學術文章大有裨益,對於社會性交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問可以幫助交談雙方發現共識所在,這在協作或者團隊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問有利於控制話題的走向,可以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擅長的方向上來,實現了成功的話題轉移還擔心自己無話可說嗎?

事實證明,許多中國學生覺得參與課堂討論很難,就是與他們不會問問題有關。

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亞利桑那大學的Levin教說在答卷中抱怨,「不論我怎麼鼓勵我的中國學生,他們就是不說話!在我的課上,最安靜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國學生。他們不說話,我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聽懂了我講的內容。」

伯克利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Gomez反饋說,「我的中國學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後才找我溝通。其實,他們應該早點來跟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得高分。他們似乎很少在課外與教授們接觸,他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機會更好地進行溝通啊。」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什麼他們在課堂上這麼安靜。他們的觀點不外乎以下幾種:

在沒想清楚就說出自己的看法是淺薄的表現;

從小父母老師告誡我: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再講出來;

當我發現我的答案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說出來。

說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幫助你理清思路、加深理解、並幫助你迸發新的想法。我曾經這樣鼓勵班裏的學生表達他們的想法:

「發言的時候,沒有人指望你說出一個盡善盡美、毫無瑕疵的觀點和看法,何必擔心呢?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頭腦風暴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說出自己的看法,那會極大地豐富每個人的視野和頭腦,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機會嗎?」

我建議那些不善於參與課堂討論的中國學生先嘗試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訴他們自己有什麼困惑,或者把在課堂上沒有機會說的話都說出來。這樣的一對一交流會大大增加你的自信,並轉化成參與課堂討論的動力。

這三種能力對於培養有創造性、有適應性的學生尤其重要。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們必須反思是否為培養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準備,中國的教育界也需要進一步反省並思考。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精英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116/137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