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卡廷慘案:誰是斯大林的幫凶?

第三份文件是1959年3月3日克格勃頭目謝列平給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的報告。報告核實了卡廷慘案中被槍殺的總人數為21857人。報告強調說,如果檔案館繼續保留這些檔案,「一旦泄密,必將危害國家」,因此建議繼續利用1944年專門委員會的結論,將其他有關文件全部銷毀。但不知什麼原因,赫魯曉夫和歷屆蘇聯領導人,都沒有將這些文件銷毀,真相才最終得以大白於天下。

波蘭報刊盛讚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做出的「悔罪的姿態」,「其偉大可以同1970年12月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前的跪拜請罪相提並論。」

蘇聯從背後捅了波蘭一刀

卡廷慘案的緣起要追溯到蘇德瓜分波蘭。早在1939年,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在附帶秘密協定書中就定下了東西瓜分波蘭的條約。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眼看着波蘭在德軍戰車的橫掃下一敗塗地,斯大林知道,趁火打劫的時候到了。9月17日,他下令蘇軍越過波蘇邊界。而正與德軍苦戰的波軍經受不住東西夾擊,元帥里茲·斯來格里下令,不把蘇軍當作交戰一方,對蘇軍的入侵不予抵抗,波蘭人認為社會主義的蘇聯會給他們人道的待遇。蘇軍很快佔領了波蘭東部地區,並越過寇松線,佔領比亞威斯托克等地區,俘獲了130242名波蘭軍人,其中有125803人被押送到蘇聯,關進剛剛組建不久的8個戰俘營。

為最終確定對波蘭的瓜分,9月27-28日,莫洛托夫和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舉行談判,斯大林和舒倫堡也參加了會談。雙方談判的結果是簽訂了《蘇德友好及邊界條約》以及三個秘密補充議定書。條約指出,「蘇聯政府和德國政府在原波蘭國家瓦解之後,認為在這片領土上恢復和平和秩序,保證居住在那裏的各族人民能按照他們的民族特點和平地生活是自己擔負的任務」。為此,他們將確定「符合雙方國家利益的國界」,雙方承認這一國界為最終邊界並排除第三國對此進行的任何干擾;在確定的「界線以西領土上必要的國家改造由德國政府進行,該線以東領土上的改造由蘇聯政府進行」;雙方認為「上述改造是進一步發展蘇聯人民同德國人民之間友好關係的可靠基礎」。同時簽署的「秘密補充議定書」涉及了居民遷移、行政機構改建和雙方在各自佔領地區內的義務。從此,蘇德在波蘭的領土上接壤。

1939年10月3日,由於戰俘營中人員眾多,蘇聯在管理和供給上不堪重負,貝利亞在徵詢了斯大林的意見後,分批遣散了大部分波蘭士兵,剩下一批高級軍政官員被集中關押在舊別爾斯克營和科澤爾斯克營,間諜人員、憲兵、獄吏等則被送到奧斯塔什科夫營。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波蘭社會的精英,包括軍官、科學家、教授、官員、貴族等等。除了後來移交給德國的41819人以外,留在蘇聯戰俘營中的大約為43000人。從後來披露的資料來看,蘇聯在1940年3月以前並沒有屠殺這些戰俘的想法,後來為什麼改變主意了呢?

蘇聯的戰俘營在建立之時就設立了特別科,主要任務是「查清戰俘中反革命組織的情況,並掌握戰俘的情緒。」斯大林藉此可以隨時掌握戰俘的一舉一動。1939年戰俘管理局提交的報告中稱,有部分軍官在士兵中進行反蘇宣傳,說「蘇聯同法西斯勾結,如果英國和法國反對蘇聯,波蘭就會存在,我們應該從後方提供幫助。」報告還列舉了戰俘營中發生的自殺、逃跑、絕食、怠工、抗議等事件。1940年2月,戰俘中流傳着一種說法:「我們返回波蘭去,趕走德國人和猶太人,然後再打倒布爾什維克。」

隨着此類報告的不斷增多,斯大林愈發不安,他終於意識到這些戰俘就是一批潛在的敵人,如果將其釋放,他們勢必會高舉反蘇的大旗。但如果將這些戰俘一直關在集中營里,不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還有發生暴動的危險。

蘇聯立國後一直處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西方大國曾多次對其進行武裝干涉,而波蘭恰恰是這些國家武裝干涉蘇聯的前沿陣地。斯大林擔心,蘇聯手中這批心懷仇恨的波蘭軍官,在戰後很可能會掌握波蘭的政權,而這樣的政權正是蘇聯無法接受的。自「十月革命」後,蘇聯領導人逐漸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即波蘭統治階級歷來是仇視蘇維埃國家的,波蘭軍隊的軍官、警察、司法系統和國家機關中的官員,都屬於統治階級,他們的危險性比普通人大得多,如果把他們同普通士兵一道釋放,只能給蘇占區正進行的蘇維埃化社會主義改造,增添麻煩與阻力,那裏的蘇維埃化改造,包括工農業的國有化、剝奪有產者的財產等等措施已經引起了當地人的牴觸和反抗。

1940年3月,貝利亞向蘇共中央提交關於槍決戰俘的絕密報告,斯大林、伏羅希洛夫、莫洛托夫和米高揚等人都在這份報告上簽名。爾後這份報告經過斯大林的修改,最終變成了政治局的決議。三座戰俘營中波蘭精英的命運,從被俘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決定了,他們成了蘇聯體制下最難以信任和接受的分子。

屠殺是按照有計劃、高速度、高效率、高保密的要求進行的,具體的屠殺過程由蘇聯內務部警備局局長布洛欣負責,計劃的設計和執行都相當周密。這些波蘭人根本沒有想到蘇聯的領導人對他們下了屠殺令,他們被一批一批地押解到一間特殊的審訊室處死,這間小屋作了隔音處理,不會有槍聲傳出。

原內務人民委員部加里寧州局局長德·斯·托卡列夫後來講到當時的情景:「將波蘭人一個一個地帶到『紅角』,即這裏的列寧室,在那裏核對資料——姓名、父名、出生年月……然後給他戴上手銬,帶進準備好的那間囚室,用手槍朝後腦處開槍。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槍用的是德國造的『瓦爾德』式手槍。一夜要處決200-350人??屍體經過另一扇後門抬出囚室,扔在帶篷的卡車上。」隨後,由內務部的工作人員將屍體運到卡廷的黑森林區埋葬,蓋上泥土,種上樹木。

在斯摩棱斯克州,送來的戰俘有的在監獄被處決,有的則直接被運到斯摩棱斯克以西約15公里的卡廷森林裏槍斃。就這樣,關押在三座專門戰俘營里的戰俘和烏克蘭、白俄羅斯西部地區監獄裏的囚犯,一個月時間內消失得「無影無蹤」。應當說,蘇聯當局進行了比較周密的準備,行動當中也沒有出現大事故,負責組織和領導這次行動的有關人員還為此在內務部系統內部受到了表彰。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文史參考》2010年第9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115/136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