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上海強制實施垃圾分類 部分民眾苦不堪言

資料圖片:中國的一家垃圾回收站。上海市政府最近開始實行最嚴格的垃圾分類措施。

隨着垃圾分類條例的實施,上海成為中國首個強制垃圾分類的城市。那麼上海市民的反應如何?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要求上海市民和商戶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四個分類對自己製造的垃圾進行分類。

上海實行垃圾分類已將近二十年,不過這是該市第一次強制實施垃圾分類。條例規定,不按規定投放垃圾的個人將被處以50元到200元不等的罰款,不遵守條例的單位最高可分別處以10萬元、20萬元的罰款。此外,部分區域還要求商鋪按經營面積大小,繳納7200元或14400元的廚餘垃圾清運費。該條例也因為這些重罰舉措被稱為「史上最嚴」。

上海市民汪建華對本台記者說,「環保是一件好事,但搞得過於複雜。政府強制執行,現在怨聲載道。」

他解釋說,目前自己居住的小區每天晚上七點準時收走垃圾,但很多人下班回到家吃完飯已經不止七點,趕不上時間。由於天氣一熱扔不上的垃圾會發臭,不少居民都不願意放在家裏。

汪建華:「本來居民都是很規整地把垃圾扔進垃圾桶里,現在倒沒地方扔了。我晚上出去走了一圈,看見到處都是垃圾。」

此前,已有不少上海市民反映垃圾分類標準令人難以理解。比如,部分垃圾並非是按照干、濕的字面意思來分類。尿不濕屬於干垃圾,干瓜子殼卻屬於濕垃圾,雞骨頭等屬於濕垃圾,大骨頭卻屬於干垃圾。甚至有網友製作了多則搞笑視頻來講解垃圾分類。馮建華介紹說,自家小區所在的區域沒有對居民進行相應的講解和培訓就直接進行垃圾分類,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消息,一些商戶在六月初突然接到廚餘垃圾清理費的繳納通知,覺得費用實在太高了。對此,政府部分解釋說,原先商鋪向物業繳納的垃圾處理費是對干垃圾的處理,現在多交的費用是請專業廚餘處理公司上門收運的費用。

也有多位參與政策制定的專家學者表示,垃圾分類政策不應該「一刀切」,培養市民養成習慣需要很長時間。日本、韓國、德國和台灣等地區已經實施垃圾分類超過數十年,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摸索。

中國的限塑令成效不彰,民眾普遍使用膠袋。

曾飽受垃圾問題困擾的台北,1996年起實施「垃圾不落地」——街頭不再設置垃圾桶,改由垃圾車定時定點回收。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的大陸學生Rae介紹道,台灣的垃圾分類主要分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三大類。「其它不能回收的垃圾就每天有兩趟垃圾車來收,要等到那個時間才可以丟掉。然後必須買政府提供的袋子,紙盒這些要自己清洗後才能丟掉。」

她也表示,垃圾回收流程中後端處理是個很大的問題「之前有新聞報道說,(台灣的垃圾分類回收)後端沒有做好。」

早在2000年,中國就啟動垃圾分類工作,並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率先試點,實行17年來,效果並不理想。這次條例實施後,上海宣佈藉此機會,在全市的居民區建設分類垃圾投放點1.7萬餘個,全市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超過兩萬一千噸。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703/131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