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國家統計局數據離奇「出錯」背後的秘密…

作者:

圖為中國國家統計局大樓(網絡圖片)

2018年7月2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了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數據:

2018年1-6月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數據

(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截圖)

哇,同比增長17.2%,欣欣向榮,看起來很不錯嘛!

等等,等等——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可是下面這樣子的:

2017年1-6月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數據

(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截圖)

從36337.5到33882.1,這明明減少了2455.4億元,負增長7%,怎麼變成了「增長17.2%」?

統計局是不是弄錯了?

再來對照一下2016年同期的數據:

2016年1-6月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數據

(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截圖)

從2016年的29998.2億元到2017年的36337.5億元,2017年同比確實增長了22%啊!

到底是數學規律被統計局顛覆,還是漢語規律(比方說增長,實際意味着降低;比方說減稅,實際意味着增稅)在被財政部顛覆之後,又被中國國家統計局再次顛覆?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1-5月份的統計數據出來的時候就引發廣泛質疑了。所以您要注意,2018年1-6月份數據公佈的時候,其實17.2%這個數字後面括號里的說明——(按可比口徑計算,詳見附註二)。

嗯,現在就把「附註二」給貼出來:

2018年1-6月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數據的附註二說明

(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截圖)

這個附註,意思是說,我們統計的企業每年都在變(好奇怪,為啥2016到2017年咋不變?之前查了也沒變),不符合條件的我們進行了剔除,重複計算的我們進行了甄別……

嗯,去年統計的企業多,今年統計的企業少,只考慮這些被統計的企業,他們的利潤總額,還是增長了17.2%。

聽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大家竟然無言以對。

可是,當筆者進一步詳細查看統計局數據的時候,又發現了問題。

我們還是把2018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分類數據貼出來,重要的數字進行了標紅。

2018年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248.7億元,同比增長31.5%;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9.7億元,增長4.6%;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4059.9億元,增長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197.6億元,增長8.7%;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889.1億元,增長10%。

2017年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054.5億元,同比增長45.8%;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12.8億元,增長4.9%;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658.4億元,增長2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646.3億元,增長18.9%;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887.5億元,增長14.8%。

也就是說,在統計總量上少了2455.4億元的基礎上,國有控股企業卻暴增近2200億元,而私營企業的利潤總額則大幅減少了近3000億元,其他諸如外商及港澳台企業、股份制企業的變化都不大(集體企業額度佔比太小,就不說了)。

如果把市場上工業企業的主體分為國有控股、私營企業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三類的話,從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的利潤總額來看,這是典型的「國進民退」啊!

而且——進得這麼狠,暴增27%;退得這麼猛,暴跌25%。

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較表(作者制表)

所以,不用美國來告訴我們,中國是不是符合「市場經濟」的標準;不用美國貿易代表來告訴我們,中國是不是更加努力的在向市場經濟靠近——通過這個表格就能見微知著,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矣。

原來,統計局「弄錯」的背後,其實是人家修改了統計的範圍和口徑。

原來,修改統計範圍和口徑的背後,則隱藏着越來越多的利潤被國有控股企業拿走的秘密。

想起來了,有本小冊子裏明明白白的寫着:「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切工作,都得圍着政府(黨)轉悠……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823/116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