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不行房的男女也要罰 最奇葩國度 沒有之一

幸虧我已經過了40歲,感謝專家對我網開一面。我想這個專家可能已經過了40歲,提建議的時候先給自己留出了轉元的空間。可萬一又冒出一位60歲的專家,對比他小的人都不高抬貴手呢?這可真讓人一身冷汗。國家剛放開二胎,就有人說不生二胎要受懲罰,風相未免變得太快了吧,讓我們這些剛領了光榮證的人力不從心啊。為了不違法,不給國家添亂,也為了妻子的身體,我們中間很多人都結紮了,難道還要去做手術再連接上輸精管。

我生孩子非常晚,常被人當做姥爺或者爺爺。計劃生育最嚴格的時候我都經歷過,所以有了孩子以後,我風雨兼程去領了《獨生子女光榮證》。這個世界真是荒謬,沒孩子不光榮,孩子多了是犯罪,只有一個孩子才是光榮的,這個光榮來之不易。領取獨生子女證,並不是看中每個月七塊五的獨生子女費,而是和政府有個約定,我響應了政府的號召,政府也應該給我相應的保障。

這是我對《社會契約論》的理解,可能我想多了。前些天,《個人所得稅徵求意見稿》在大家望眼欲穿期盼下終於出台了,當然離實施還有段時間呢,但已經足夠讓我們激動了,畢竟七年都沒有變化。個稅是工薪族面臨的第一大稅賦,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夾芯層來說,七年裏工資增加了,可所得稅長的比工資還要快。

意見稿里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這使我這個趕上了養育小孩兒晚班車的老年人很慶幸,終於趕上了國家鼓勵生育的頭班車,子女教育減稅,這可比每個月七塊五的獨生子女費來的實在得多了。

當然,對於那些不生孩子的人來說,別人減稅他們卻拿不出這個理由,等於被征了單身稅。也罷,國家鼓勵計劃生育的時候並沒有鼓勵過單身或者丁克,現在向他們徵稅補貼我的養育負擔,也合情合理,畢竟未來他們的養老金得靠下一代人提供。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已在毫無幫助的情況下,獨立養育孩子上完了幼兒園。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的過程,在我們這裏簡直如同原罪一般,除了一些強制的疫苗是免費的,其餘全是要花大價錢購買的。

北京現在的育兒阿姨的價格我不知道,三年前都已經5000塊了,上幼兒園的費用每個月也得5000塊。你問我為什麼要上這麼貴的私立兒園?我告訴你,我這裏離出了事的紅藍黃幼兒園很近,我們這里根本就沒有公立幼兒園。政府賣完地皮蓋完房子,幼兒園那事兒落在腦後了。

我的委屈終於感天動地了,我在想,政府總算看到我們養育子女的難處,伸出援助之手了。可使我大跌眼鏡的事兒卻來了: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竟然刊發了一篇署名文章。文章稱,在未來二三年內,隨着我國第三次人口高峰期的育齡婦女逐漸退出育齡期,以及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導致的生育堆積效應釋放結束,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必然面臨斷崖式下跌。為了遏制這種勢頭,文章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生育基金並領取生育補貼,用於補償婦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斷勞動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損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

幸虧我已經過了40歲,感謝專家對我網開一面。我想這個專家可能已經過了40歲,提建議的時候先給自己留出了轉元的空間。可萬一又冒出一位60歲的專家,對比他小的人都不高抬貴手呢?這可真讓人一身冷汗。國家剛放開二胎,就有人說不生二胎要受懲罰,風相未免變得太快了吧,讓我們這些剛領了光榮證的人力不從心啊。為了不違法,不給國家添亂,也為了妻子的身體,我們中間很多人都結紮了,難道還要去做手術再連接上輸精管。真是勉為其難。

不對啊。難道已婚男人們真的要排隊去醫院做輸精管疏通手術,女人們不再被允許打胎,不行房的男女們要被扣上違反「生兩個好」的政策,被批評教育?我害怕了起來。

一時間市面上忽然冒出了很多聲音,呼籲多生孩子,這沒有什麼問題,畢竟是討論,可偏就有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拿出當年計劃生育的勁頭,「一家超生,全村節扎」、「牽牛揭瓦」,這就很讓人警惕了。當年嚴格地執行計劃生育,超生游擊隊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那時候的我們剛從十年浩劫中經過,還處在奔向溫飽的路上,沒有個人權利意識。但改革開放四十年了,社會全面進入了小康社會,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怎麼還有那麼多違背人類文明的聲音?

如今,《刑法》規定婚內強行行房都屬於強姦,丈夫都得坐牢,可偏偏有些專家看不到子宮乃個人身體器官,個人擁有完全的生育權的事實。這難道不是精神文明的倒退麼?政府引導民眾生育的動機和行為,首先應該建立在民眾的自願之上,而非以懲戒措施強行介入私人領域,這是最基本的底線。縱觀海外各國的鼓勵生育政策,都是以「胡蘿蔔」為誘餌,還從來沒見過揮舞大棒的,因為踐踏個人自由,那是違法行為。

再退一步說,即使就在今天,我們實行的仍是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宣傳和強調的所有的少生邏輯都還存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態承載力沒有改變,這個國家地雖大、物卻不博的現實已經成為公眾的共識。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甚至總人口下降難道不是政策制定者的長期目標。我們的後代難道不應該享有很多的空間,更寬裕的環境,更富足的生活?難道他們也應該像我們這一代一樣為了擠進大城市,晉身社會階層就住地下室,住握手樓,幾萬人的流水線上做着單調乏味的工作?

那些鼓吹生育的學者,說白了無非是擔心自己老無所養罷了。如果說社會進步需要付出一代人的代價,我真的希望這一代人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下一代。

剛去了趟蒙古,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居住了300萬人口。雖然遠離海洋,雨水不那麼豐沛,可那裏的自然環境保護的很不錯,牧民們仍保持着遊牧的生活,走到哪裏扎個帳篷就可以放牧了。城裏的人則政府每人撥給0.7公頃的土地用於建房子。如果不是人口少,土地的公有化是很難實現的。那裏雖然人均收入不高,可牛羊肉便宜到了只有我們這裏的零頭的程度。草場上還能見到死牛死羊,這可真是我們這裏從來見不到的景象。地大物博,這是一個建立在人口密度上的概念。再對比一下印度,我們就有直觀的印象了。

專家們,拿出點老無所依的勇氣,別再給大家添堵啦。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822/116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