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央行放水 銀行不願放貸 形成資金「堰塞湖」

7月末以來,中國銀行間流動性異常寬鬆,然而,由於去槓桿背景下的「寬貨幣、緊信用」,銀行風險偏好降低,不願對實體經濟放貸,銀行資金充裕形成「堰塞湖」。

中國貨幣市場異常寬鬆

路透8月7日報道,7月末以來,中國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更趨寬鬆,資金價格繼續走低,早盤隔夜質押式回購加權價格跌近20個百分點,創三年低點,七天回購加權利率跌至兩年半低點。同業存單價格下行也在延續,評級AAA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一年期同業存單(NCD)發行成本已經降到央行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以下。

報道稱,資金面寬鬆異常也體現在交易量上,8月6日(周一)銀行間質押式回購總成交量高達3.76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

華南一銀行交易員稱,目前公開市場逆回購已經沒有到期壓力,8月8日(周三)的1200億元國庫現金定存到期暫時不續影響也不是很大,8月也不是繳稅大月,資金寬鬆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

北京一基金交易員稱,資金寬鬆主要原因還是7月以來央行定向降准、公開市場操作及MLF超額續作投放了不少流動性,「錢還沒出去,都淤積在銀行間」。

資金寬裕形成「堰塞湖」

路透報道,業內人士表示,央行希望提供短期流動性來力求降低實體經濟在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融資成本,然而,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依然不容易。

財通基金固定收益分析師鄭良海表示,去槓桿背景下的「寬貨幣、緊信用」造就了資金的「堰塞湖」,即基礎貨幣投放出來後,社會融資規模無法提高,基礎貨幣只能堆積在金融市場中,無法變成實體經濟融資的增長。

自7月5日央行定向降准正式實施釋放近7000億元人民幣流動性以來,銀行間流動性持續走寬;隨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於穩健貨幣政策的表述也不再提及「中性」二字,貨幣政策向松的導向調整得以確認。

華南一銀行交易員表示,央行應該把重點放在解決風險責任的問題上,而不是繼續投放流動性。就像現在,貨幣異常寬鬆,大家又在加槓桿,但是資金為甚麼還流不到實體經濟,並不是錢多少的問題,而是大家的風險偏好發生了變化。

經濟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需求

路透報導稱,儘管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呈現出異常寬裕,然而不管是從銀行信貸投放端、還是從企業融資便利度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通的問題在當前金融風險易發高發期顯得更加突出。

浙江一家城商行高管表示,信貸額度相比去年的確充裕了很多,但「有錢了不代表可以投願意投,銀行的風險偏好明顯降低了,」同時,經過去年去產能和環保一刀切等各種整治,有效貸款需求的小企業跟去年比起來也少了很多。

上海一券商分析師認為,經濟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了需求,發展起來的產能都是過剩產能或低效產能,所以槓桿率在上升。「銀行間只是一個資金供應市場,需求市場是去槓桿正在去的那個市場,所以出現了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現象。」

另有國有大行地方分行高管談到,現在小微企業生存環境有問題,並不是銀行不願意給小微企業放貸,甚至今年銀行可以說是真正在做小微,但小微企業稅負負擔太重加上環保政策等等因素,其盈利能力非常難。

西部地區某農商行行長表示,現在「有一種誰放貸款誰傻子的感覺,除了和買房有關的,其他小微幾乎沒有有效的貸款需求。」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表示,當前阻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因素增多;央行將流動性注入銀行體系後,受到資金供、求雙方意願和能力的制約,信用擴張受到供給端和需求端多重約束,金融體系「有錢」難以運用出去,也難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貨幣政策不應成為主導政策

前述上海券商分析師指出,如果想降低槓桿,就應該讓產能盈利,那麼槓桿率自然也會下來,可是現在和過去幾年的做法都是把需求摁住,中間的產能使勁擴,「那不就是槓桿飆升嗎?這是非常不健康的。」

他認為,貨幣政策在任何時候不要成為主導政策,特別是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下,需求政策一定要起主導地位,如果貨幣政策主導,那結果就是過去幾年帶來的槓桿率飆升。

他建議,「不要再在貨幣政策上面做文章,多想想改革的事情,怎麼搞需求。」

鄭良海表示,由於中共目前對房地產的高壓姿態,一定時期內資金可能較少流向房地產開發市場。但問題是,在「國進民退」過程中,「如何打造融資體系的一視同仁、主體平等,如何消除利率雙軌制,恐怕還將是一個長期課題。」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808/115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