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李珊珊:中國式醫療騙局樣本

作者:
一位三甲醫院的風濕科醫生回憶起他們曾見過的一位民間名醫:那人沒學過醫,是個廚子,他覺得螞蟻可以搬動比自己重量大很多的東西,關節一定很強健,可以用來治療(關節炎)……

這一次,我們選了類風濕關節炎作為窗口來一窺中國繁榮的民間偏方和祖傳秘方市場。因為你可以從這個光怪陸離的風濕江湖裏看到大部分中國式醫療騙局所慣用的套路和話術。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慢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被醫療騙子們選中並非偶然:

另一方面,中國對醫療廣告的監管薄弱,幾十年的民間偏方、秘方運作已經積累了遍佈全國城鄉的豐富經驗和人才,這才造成了今天尷尬,甚至觸目驚心的局面。

三家神奇的醫療機構

離開火車站已有40分鐘,地圖顯示距離目的地小於1公里,出租車駛入一個滿是艾灸和推拿招牌的小巷,終於,車停在一個額頭上掛着類風濕醫院大字的大門前,交叉的雜亂電線掩映下,大門和醫院官網上的照片形成了一個對比鮮明的買家秀和賣家秀。

醫院的診室佔了一棟90年代老舊居民樓的四分之一面,斑駁的白瓷磚和鮮艷的海報映襯着隔壁灰撲撲的陽台和陽台上雜亂的晾曬物。

院落側邊一面已經難辨顏色的磚牆上,刷着雪白的美術體大字。正是那位從未接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的院長的名言,「治好病的醫生就是好醫生」。

不知是篇幅太小,還是這家醫院深諳簡潔之道,網站上的另外一句名言——實際上也是各個民間醫療機構網站的名言——「照教科書治病的不是專家,而是醫務工作者」並沒有印在牆上。

這所「醫院」是我們曾經選定的三個考察地點之一。

我們梳理了目前正當紅,也是受騙者人數眾多的數個類風濕「醫院」。

候選 A機構的主打產品是一種神奇的藥草,生長在雲南、緬甸以及越南的部分深山中,雖然並沒有任何資料記載。

出身醫學世家,因為母親治療風濕而發現了這種藥草的醫生解釋,這種神奇的藥草有激素的治療作用,卻並未發現有激素的副作用。

這種神奇的草藥大約是2015年開始在網絡上紅起來,一兩年的時間內,它開設了上百個 QQ患者群,以便於患者郵購藥物。

這種神奇的藥草擁有自己的百度貼吧、一個打着養生旗號的線上網店,貼吧里還有醫院人滿為患的照片,但它並沒有指明自己的醫院在什麼地方。要進一步了解這種神奇的藥草和這家醫院的信息,需要填寫一個患者檔案,包括患者的「最近化驗結果」、「相關化驗單和病歷圖片」。

候選醫療機構 B的名稱里沒有醫院,它自稱研究所,主打一種湯劑,在各個患者論壇有着深厚的「群眾基礎」,我成功地以家人患有類風濕之名打入了它的服務 QQ群,得到了群內那位張姓醫生每日的科普文章,以及對疾病注意事項的親切關懷。

然而,就在我準備動身前往這家研究所進行考察時,那位醫生在 QQ群里發佈聲明:「由於研究所下屬門診外包他人經營過程中存在違規操作,致使相關監管部門上門調查,並暫停全部工作,……」

群里一片哀嘆,有人發問:那我去哪裏買後續的藥呢?

之後,管理者又建了入群門檻頗高的微信群,入群者必須經面診或互聯網診斷且購買過研究所自製湯劑。而那裏的診所恢復工作的消息,我在之後的一個月里都沒有聽到。

我最後去考察的那家醫院便是候選 C。與前面兩位同行相比,C醫院的宣傳手段還停留在上個時代,當我們去搜索類風濕醫院的時候,它總是跳出得非常歡快,在那家公司網站的首頁上,有小方塊一樣的患者故事,從8歲的小學生,到名叫 Eric的女性外國友人。對了,根據網站,那家醫院目前已在國內的多個省市開設了分院,還在美國和新加坡都開設了分院,你甚至可以看到那家醫院的美國分院遇襲的新聞,據猜測是同業嫉妒所為。

當我問到我所認識的那個省的兩個患者,他們都表示聽說過這家醫院,很有名。與互聯網上捕捉陌生患者的同行們相比,那家醫院擅長各種更為落地宣傳手段,比如當地電視台滾動播放的現身說法型節目。

我問一個當地人,難道這種醫院不會遭遇醫鬧嗎?有人給我講了個故事——曾經有位患者去這家醫院就診,回家後越想越覺得自己受騙了,打電話要求退藥退錢,對方問他,願不願意參加一個電視台現身說法(廣告)節目的有償拍攝,他便同意了。就這樣,一場潛在的醫鬧消弭於無形。

偏方與秘方

作為醫療騙局的重災區,與類風濕相關的騙局中常見的兩個詞是「偏方」與「秘方」。

從各個方面看,以關節活動受限、疼痛與變形為主要症狀的類風濕關節炎完美地符合了騙子們對疾病的需求:

作為慢性疾病,即使醫不好,也不會迅速致命,導致一些麻煩的法律糾紛;

患者對現代醫學的治療結果不甚滿意:現代醫學目前也只能做到控制病情,尚無法做到病人們所熱切期望的完全治癒——不再吃藥,永不復發。

一位89年出生的姑娘小雪跟我講起了自己使用某種祖傳的秘方進行治療的故事。

她11歲那年確診了類風濕關節炎,之後是求醫、退學、嘗試了各種正規和非正規的辦法,都無法根治。

直到一個江湖游醫告訴她,「不要吃(別的)藥,只吃我的藥。堅持兩年,你就像正常人一樣了,但是吃我的藥很疼,還可能不能走路,你要忍着。」

找到這個「醫生」是源於病友現身說法式的推薦,「專制類風濕的祖傳秘方,不外傳的」。

每隔兩個月,小雪會向他郵購藥丸,從2013年開始,她堅持了兩年多。但疼痛也開始了,不間斷的疼,一動就疼,晚上完全不能出門,只能全身放鬆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疼痛才能稍緩。

到了2016年,她的膝關節從原來的稍有彎曲變成了彎曲90度無法伸直,像那位醫生說的一樣,她從能走路變成了不能走路。

在這些機構里,那些不小心會把類風濕說成是「內風濕」的「醫生」們,一方面極盡渲染風濕病的危害和難治性,將之稱為「不死的癌症」,一方面又極力地混淆類風濕的概念,將普通的骨關節炎也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並將其「治好」的例子非常普遍。

雖然在人類這個種群中,風濕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疾病,然而,我們對這種疾病有所認識,但這認識在數千年來一直是不夠,甚至錯誤的。

一直到上個世紀,自身免疫系統導致的類風濕關節炎與骨關節炎才被正式分開,而針對類風濕的可以保護關節的藥物的出現,則需要等到距今50多年前。

根據《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中國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約為0.42%,總患病人數500萬,因涉及到人體複雜的免疫系統,幾乎無法徹底治癒,治療以控制症狀和保護關節為主;而骨關節炎在5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的發病率幾乎有50%,預估的總患病人數可能超過一億。

因資源不足,很多公立大醫院的風濕免疫科,只能接診類風濕關節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針對風濕與類風濕的獨門偏方與民間名醫層出不窮。而大量的骨關節炎患者則被推向了良莠不齊的私立診療機構,或是民間偏方。

這些江湖郎中式的治療可以追溯到很早,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較為「標準」的治療方法,蜂毒或是螞蟻療法便已經逐漸成型,但當時並沒有形成什麼規模,主要靠口口相傳,最多貼個電線杆廣告。

那位陪我去參觀 C醫院的患者大姐向我描述了她在上世紀90年代使用過的蜂毒治療,「剛剛查出類風濕那幾年,坐火車(從北京)到天津,沒什麼診所吧,就一個小屋子。(治療師)用鑷子從一個竹筒里夾一個蜜蜂出來,往我發病的關節上扎一下。我主要扎的膝蓋,一個膝蓋扎七八針,扎完後整個腿都腫起來……大概一周兩到三次,我堅持了一個月,發現沒啥用……」

一位三甲醫院的風濕科醫生回憶起他們曾見過的一位民間名醫:那人沒學過醫,是個廚子,他覺得螞蟻可以搬動比自己重量大很多的東西,關節一定很強健,可以用來治療(關節炎)……

與今天的互聯網創業有點類似,在這個領域,講故事很重要。講一個蜜蜂、螞蟻、神奇藥草的故事,或是講個祖傳秘方、神農嘗百草類的故事,然後,想法兒把故事傳播出去。最開始,也許是有人走入了報社,花一點錢,在中縫投放了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廣告,然後,逐漸地,讓患者先來信諮詢,郵購藥物,這類的方法,曾經成就了一個時代。

郵醫、競價與患者群

從90年代後期開始,專制類風濕的祖傳秘方的傳人們開始琢磨起如何宣傳、如何「蒙」到更多的患者,這件事情來。在報紙中縫投放小廣告,讓患者先來信諮詢,然後郵購藥物,是他們找到的第一個辦法。在那個階段湧現的一位「名醫」是河南台前縣的劉廣清。

根據當時的報道,劉廣清高中畢業,曾做過村醫。依靠一個從舅舅那裏繼承來的祖傳秘方,劉廣清製作出了一種名叫複方川羚定喘膠囊的藥,申報了國家專利,獲得了一份「院內製劑許可證」。

在那個年代,一個藥物不需要獲得藥監局的上市批文,只需要有院內製劑許可證即可在醫院內部銷售使用,但不能拿出去賣。拿到批文後,劉廣清註冊了一個「台前縣哮喘病研究所」,開始了他「函診」和「函購」地生意。在電信網絡還不甚發達的那個時代,患者只需來信講明病情,劉廣清們把藥物郵寄給對方。

當時,台前的兩大知名神藥包括治療哮喘的複方川羚定喘膠囊和治療類風濕的濕痹膠囊,兩種膠囊的主要成分都是激素——大量的激素和致癮性藥物被碾壓成粉,灌入膠囊空殼中。對於過敏性哮喘與類風濕這兩大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疾病,激素保證了暫時性療效,也保持了患者對這種藥物的依賴性,然而,長期大量的激素對患者心血管等系統造成的壓力,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死亡。在2000年前後的郵醫最盛期,台前縣下轄村裏的很多人家都有生產膠囊的小作坊。直到2003年,開始陸續有病人因服用這些藥物而死亡,這種「神藥」的危害才開始逐漸為公眾所認識。直至今日,看廣告然後服藥為主要方式的風濕治療法仍是民間風濕治療的一個重要分支。

郵醫時代後,隨着互聯網的興起,專科醫院加上網絡廣告的形式變得日漸規模化。與莆田系的醫院一樣,這些「類風濕專科醫院」們一方面依賴線上廣告維持熱度,另一方面依靠電視台廣告,線下的醫托等各種形式導入病人。

因為醫療機構註冊不易,更多的機構便如劉廣清當年一樣將機構註冊為「研究所」,通過論壇里「現身說法」的網絡醫托來進行宣傳。這些研究所註冊時往往是作為「不含治療和醫療健康諮詢」的諮詢企業,但實際操作中,醫療機構 B這類「研究所」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幾乎與 C醫院並無二致。

2016年魏則西事件後,醫療廣告競價排名一度成了過街老鼠。新的以 QQ為代表的推廣方式開始日漸繁榮,這種小圈子的通訊工具可以更準確地定位目標人群。

當然,所有這些形式的目的都是一個——賣藥。

待到相關政策中「院內製劑」的漏洞被扎住,這些診療機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中藥方劑。

在 C醫院的候診室,貼着醒目的公告:「本院鄭重告訴所有患者用中草藥打碎煎煮入藥,符合藥品管理法,受法律保護。」如有疑問,可諮詢當地藥監部門再行購買,本公告已在藥監部門備案。

根據2017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國家鼓勵醫療機構根據本醫療機構臨床用藥需要配製和使用中藥製劑。醫療機構配製的中藥製劑,應按規定取得醫療機構製劑許可證,並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為什麼會相信?

我問小雪,沒有行醫執照,沒有正規的藥品批文,你為什麼會深信那個藥丸可以把病治好?

她沉默了一會,「我當時被折磨太久了,太想能治好病了,一聽說有人被治好過……」。

在我們去考察的 C醫院,當我們質疑這種療法的療效,對面那位畢業於某網絡上找不到名字的中醫藥大學的醫生在電腦上讓我們看了一份病人名單,帶着地址和聯繫方式的,她說:「這些人都是在我們這裏治療後有明顯改善正在持續治療的。」

對常年遭受慢性疾病折磨的患者而言,現身說法式的活生生「治癒者」顯然比治癒率的數字來得更值得信賴。

因為,醫患間不同角色帶來的隔閡會進一步加強病人的這種誤判,患者會認為,醫生沒有得過這種疾病,便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一位接受採訪的醫生曾提到,「很多時候,我們(醫生)說再多病人也不一定聽得進去,但情況類似的患者一說話,他們馬上就聽了。」這位醫生希望在風濕免疫這類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領域發展患者組織,讓患者去教育患者。

但難題在於,我國仍有60%的醫院未設置獨立的風濕病專科,現有的風濕科醫師僅有7200餘人,且其中超過80%在三級醫院工作。這些人滿為患的大醫院並沒有多餘的人力來組織這類的患者組織,而依靠患者們自己卻往往缺乏資源和管理能力。

與正規醫療機構的患者教育困局形成對照的是,具有着充足資金和豐富經驗的醫托們活躍在網絡上以及各大醫院門前。退休後致力於規勸病友進行規範治療的一位老大姐曾告訴我,成立一個患者 QQ群是件很嚴肅的事情,群管理者只要立場有一點點不堅定,這個群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廣告或是賣藥群,幾乎無一例外。

如果說類風濕本身的複雜性為偏方和秘方們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那麼,中國歷史悠久的中醫藥就被騙子挖空心思所利用,為病人們提供了一個美好的想像空間,然而,完全不需規範治療,只需幾劑藥即可完全治癒,絕不復發的偏方和秘方,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委會主任委員、浙江中醫藥大學前校長,浙江省新華醫院風濕免疫科學科帶頭人范永升教授向我們解釋:「類風濕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可能短時間內治好,都是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保持病情的穩定的。這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也是目前醫學的現狀。中醫西醫都是這樣。如果超越了這個規律,那肯定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在臨床上,對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重症,我都會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可以實現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目標。當然也不排除某些民間單方有效,但前提是要做臨床研究,只有在臨床得到驗證的單方,才能推廣應用。」

在《凱利風濕病學》的替代療法一節中,也提到了「草藥與關節炎」,文中提到很多患者會在規範治療的同時使用一些替代療法,它並沒有全盤否認草藥這類替代療法,譬如:兩種印度藥草、雷公藤以及姜提取物,對風濕病可能的緩解作用。但在那一章中,草藥的替代療法始終被認為是正規療法的補充,且書中特意強調,並非天然的就是無害的,尤其考慮到草藥中的部分成分可能會與部分西藥成分發生作用,「風濕醫生有必要問清楚病人是否正在使用草藥配方」。

為什麼我從來都

找不到這些正確的醫療信息?

與遍地開花的偏方和秘方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類風濕治療方面正規治療的比例。

根據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今年發表於《中華內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我國類風濕患者的治療達標率仍不足20%,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

醫療騙子們最愛嚇唬患者類風濕是不死的癌症,極盡渲染風濕病的危害和難治性。

從中國大地上,類風濕關節炎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看,將其稱為不死的癌症倒也不是那麼離譜。

致殘是類風濕關節炎造成的最嚴重的後果之一,不治療的情況下,75%的類風濕患者在發病兩年內即可出現骨破壞。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關節病是目前我國肢體殘疾的兩大主要原因之一。而這些關節病中,類風濕關節炎的致殘率高居首位。根據2018年的《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診療指南》,我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病程的5~10年,10~15年,及大於等於15年的致殘率分別為43.5%、48.1%和61.3%。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前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也是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研究和診療方面的領軍人物栗佔國曾經在中華醫學雜誌的一篇綜述中,「不規範用藥和誤治是類風濕關節炎致殘的主要原因」。

而更深入的分析則指出,也許對疾病的認識不足,與疾病相關的正確知識難以獲得,才是規範治療難以堅持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與我們溝通時,一位醫生也曾提到,如果目前的公立醫療資源不是如此緊張,醫生可以與患者有更多的交流,讓患者更了解以及更信任正規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進而堅持規範治療也許不是難事。

南京醫科大學於2010~2012年在患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中,作者分析說:不知是否需要長期堅持服藥,治療方案太複雜,以及對疾病沒有足夠了解,以及,經濟因素等是類風濕患者無法遵從醫囑的主要原因那篇論文認為,「風濕免疫科發展較晚,之前主要由非專業人士靠廣告宣傳迷惑患者,導致患者過於相信,而對專科醫生的治療方案不能接受」。

到2014年,醫藥行業的廣告投放中,風濕及骨病藥的投放占第一位,且這類藥物,品牌形象廣告不多,目的主要是用來促進銷售。這個領域的市場中品牌眾多,競爭激烈,從我們的調研選點到採訪歸來,一個月的時間,百度上搜索類風濕醫院,C醫院已經從第一頁的前三落到了第二頁的低端,佔據他原來位置的是鄰省的一家以祖傳中醫為特色的類風濕專科醫院。

被疼痛折磨了700多個晚上,最終不得不進行關節置換的小雪告訴我,「你知道,我病了這麼多年,實在是太想要健康了,當時我就想着那個賣藥丸的給的承諾,熬過這一兩年就好了……後來北大人民醫院的醫生跟我說,我們的藥都是要真正有一定的臨床治癒率才會投放到市場上,你去問問你吃的藥丸的治癒率是多少?我一下子就被點醒了,我認識的一起吃藥丸的四個人,有三個都跟我一樣,都要換關節了」。

想起這段經歷,更讓她憤怒的是:「為什麼一直到2016年,我看病看了十幾年,我才知道一些真正重要和基本的信息,譬如說,北大人民醫院的風濕免疫科才是看類風濕關節炎的好醫院,這麼重要的信息我用了十幾年才知道,而那些什麼亂七八糟的小診所廣告,各種不靠譜的宣傳,我不經意間在任何一個地方就能看得見……」

(感謝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李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周楨源、仁濟醫院南院孫芳芳、徐雯雯、仁濟醫院浙二中醫科金晨宇、丁香診所聶順利及其他一些相關醫生與患者,以及撰稿人張小榛對本文提供的幫助,沒有他們的幫助,本文的成文是不可想像的。)

參考文獻:

[1]《凱利風濕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

[3]類風濕關節炎在我國的低認知度和高致殘率不容忽視,栗佔國;

[4]中華醫學雜誌,2009;

[5]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6]實用臨床醫藥雜誌,2013。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丁香醫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713/114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