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王維洛:江澤民誤國害民 三峽大壩白做了 危險到非拆不可

—為什麼三峽大壩非拆不可 之三

作者:
自從1991年江澤民下達要對三峽工程進行正面宣傳開始到2010年,老百姓聽到的都是三峽工程防洪效益如何厲害的報道,猛然看到《長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這樣的報道,就很納悶。

據說長江三峽工程的防洪功能是把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長江防洪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還是靠三峽工程,這是三峽工程反對派和主建派爭論的一個重點。認為長江防洪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的代表人物是黃萬里和陸欽侃。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認為:要達到能抵禦1954年大洪水的水平,荊江大堤必須普遍加高2至3.5米,在技術上難以實現。因此只有建設三峽工程,才能將荊江大堤的防洪能力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1992年全國人大批准興建三峽工程.

1998年長江洪水之後,朱鎔基接受了陸欽侃等的建議。從1999年起,中國政府持續投資,加固加高長江堤防。到2016年上半年,荊州堤防堤防普遍加高了1.5至2米,加寬了3至5米,荊江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現在,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是將荊江河道的防洪能力從百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所以,拆除三峽大壩之後,荊江河道的防洪能力仍然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

…………………………………………………………………………………………

一、鄒家華副總理: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顯著,可以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

建設三峽工程的目標是防洪、發電、航運、南水北調、區域發展,防洪是第一位的,也是建設三峽工程的主要出發點。

鄒家華於1992年3月21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做《關於提請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的說明》,鄒家華指出:「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顯著,可以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配合分蓄洪工程,可以防止荊江河段發生毀滅性災害;可以減少流入洞庭湖的水、沙,減輕洞庭湖的淤積和防洪負擔,延長洞庭湖的壽命;可以較大幅度地減少中游的分蓄洪損失;可以減輕洪水對武漢地區的威脅,對下游地區也有一定防洪作用。為了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荊江河段南北兩岸一千五百萬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社會長治久安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及早興建三峽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興建三峽工程的主要出發點。」

十多天之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

二、張光鬥說:長江荊江段防洪保證率為二十年一遇

其實在三峽工程決策之前,以顧問身份參與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並擔任三峽工程初步設計總負責人的清華大學教授張光鬥於1991年12月21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三峽工程亦早日興建》一文指出:「目前長江荊江段防洪保證率只有二十年一遇,經荊江分洪後也只四十年一遇。」

三個月後,鄒家華副總理向全國人大匯報說,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只有十年一遇。鄒家華的這個說法來自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張光鬥明知荊江段防洪標準不是十年一遇,而是二十年一遇,經荊江分洪後為四十年一遇。為什麼他不指出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的錯誤?為什麼要在錯誤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上簽字?用張光鬥自己的話說,儘量少說假話。言外之意,到該說的時候,張光鬥還會毫不猶豫地說假話。這樣的專家、院士於國於民有何益處?

三、泥沙組:長江中下遊河段防洪能力強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分十四個專業組獨立進行,互相之間缺乏協調,可以說是各唱各的調。最後論證結束總結匯報時,每個專業組必須在報告的最後回答一個「最關鍵」問題:XX是否是構成阻礙三峽工程上馬的要素?十四個專業組的報告都否定了這個問題。這樣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領導小組認為,三峽工程的可行性得到了論證。

有許多人問筆者,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專家有四百多位,都是全國最著名的專家,沒有簽字的只有極少數專家,你說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很多結論是錯誤的,你有什麼依據?你不怕這些專家的反擊?更多的人根本不相信,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會有錯。

筆者的回答很簡單: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十四個專業組的報告是互相矛盾的。把兩個專業組報告中互相矛盾的地方找出來,放在一起對比一下,結果只有三個:一是A專業組報告中的結論是對的,B專業組報告中的結論是錯的;二是B專業組報告中的結論是對的,A專業組報告中的結論是錯的;三是AB兩個專業組報告中結論都是錯的。無論是哪一個結果,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都是錯。

回到三峽工程建設之前的長江荊江段防洪能力。防洪組說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為十年一遇,防洪能力很小,因為自然形成的河堤也有防五年一遇洪水的能力。對防洪組來說,三峽工程上馬前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越低,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就越大;但是泥沙組卻說,三峽工程上馬前長江中下遊河段的防洪能力強。泥沙組的任務是解決三峽工程的泥沙淤積問題。為此泥沙組提出三峽工程實行「蓄清排渾」的方案,認為可以解決水庫泥沙問題。什麼是「蓄清排渾」?就是在汛期、在洪水期,把三峽垻前水位控制在低水位,在海拔145米處,利用水力坡度、利用洪水的力量,把洪水中攜帶的泥沙乃至已經淤積在水庫中的泥沙衝出水庫。為什麼可以這樣做呢?長江中下遊河段防洪能力強,洪水攜帶泥沙對中下游堤防不構成威脅。就泥沙組而言,三峽工程在洪水期是泄沙孔大開,利用洪水「排渾」,而不是把閘門放下來,攔蓄洪水,因為這樣做,泥沙就會留在三峽水庫中。泥沙組提出,只有在遭遇二十年一遇以上的洪水時,才能動用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在遭遇二十年一遇以下的洪水時,不能動用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否則經常動用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會增加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

防洪組說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弱,泥沙組說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強,兩個專業組報告內容互相矛盾,無論是防洪組錯還是泥沙組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結論肯定是錯。

四、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導事件

2010年7月19日,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和長江防總辦公室主任魏山忠等接受中央電視台《新聞1+1》主持人李小萌的採訪,做點評的是白岩松。2010年7月中下旬,長江上游發生洪水,最大洪水流量每秒69000立方米,還不到二十年一遇洪水的水平。重慶朝天門最高水位達到海拔188米,重慶處多城區被淹,其中以磁器口最為嚴重。這時全國人民都希望三峽工程發揮其防洪效益。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則表示: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白岩松在節目結束時也再次重複蔡其華的話: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到三峽大壩上。第二天,2010年7月20日官方媒體發表報道:《長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

自從1991年江澤民下達要對三峽工程進行正面宣傳開始到2010年,老百姓聽到的都是三峽工程防洪效益如何厲害的報道,猛然看到《長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這樣的報道,就很納悶。有細心的網友把這些年的一些關於三峽工程防洪效益的報道用截圖的方式排列在一起:

有網友評論說:「多難穿幫:三峽的作用10000->1000->100->0」,「大壩這個東西居然也是按照固定資產五年折舊,而且性能下降是指數級別的….今年折完就不能指望了……」

現在維基百科中有「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讀事件」這一詞條,內容為「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讀事件是指在2003年至2010年間,中國大陸媒體報導再三降低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遭民眾前後對比後,產生強烈社會反響的事件。」

最後,許多專家出來解釋,如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副總工程師趙雲發說:萬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分別是三峽大壩校核、自身設計以及防洪三個標準,是針對不同的情況而發佈的。官方媒體稱這是民眾誤讀。所以這個事件稱為「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讀事件」。

筆者以為,這不是民眾的誤讀,而是媒體的誤導,是有意的誤導。

比如2003年6月1日的《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一文來自新華社記者施勇峰。他是新華社駐三峽大壩工地記者組的組長。三峽大壩工地是實行封閉管理的,所有官方的關於三峽工程的稿件均出自新華社駐三峽大壩工地記者組之手。施勇峰是以《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為題,但在文章中也沒有對三峽大壩抵擋萬年一遇洪水做出任何解釋,也沒有指出,三峽大壩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這是三峽大壩設計中的校核標準,是在千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上加上百分之十,當作是萬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即每秒12.23萬立方米的流量,三峽大壩垻前水位上升到海拔183米(!),三峽大壩的其他設施可能受到破壞,但主體工程安全不受影響。施勇峰只在題目中稱三峽大壩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但不敢指出,在三峽大壩抵擋萬年一遇洪水時,三峽大壩前的水位為海拔183米,三峽庫區又有多少房屋要被淹沒。按照中國水庫大壩設計規範,大型和巨大型水庫大壩的安全設計標準是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是萬年一遇洪水。這和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官方媒體故意用《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或者《三峽大壩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這樣的報道來吹噓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誤導讀者。

這次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導事件對三峽工程的聲譽產生重大衝擊。官方機構反覆強調,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是針對下游的荊江河道和洞庭湖等保護區域而言,是將荊江大堤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這裏要指出一點,李鵬認為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更大,它不僅是針對下游的荊江河道和洞庭湖區而言,而且也包括武漢地區。

五、三峽工程反對派:長江防洪主要依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

長江防洪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還是靠三峽工程,這是三峽工程反對派和主建派爭論的一個重點。認為長江防洪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的代表人物是黃萬里和陸欽侃。

黃萬里先生生前堅決反對建造三峽大壩工程,曾多次給中央領導寫信,陳述三峽大壩工程永不可建的理由。黃萬里先生的一次次上書都是泥牛入海無消息,他感到十分無奈。想到1957年在關於黃河三門峽工程的爭論上,黃萬里先生舌戰群儒,和對手也有個你來我往的公開交鋒。在長江三峽大壩工程,黃萬里發表意見,無人做出回應,既不提出反對意見,也不表示願意提供機會讓黃萬里陳述觀點。在離世之前,黃萬里先生將遺屬交給他的學生沈英夫婦:「敏兒、沈英,父愛妻姝,治河原是國家大事,「蓄」「攔」「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應以堤防「攔」為主,漢口段力求堤固,堤臨水面宜打鋼板椿,背水面宜砌石,以策萬全,盼注意,萬里遺囑,2001年8月8日」。黃萬里先生在遺囑的最下面又補充了一行小字:「可少死幾萬人」。

中國真正的長江王不是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而是全國政協委員、原水利部長遠規劃處副處長、副總工程師陸欽侃先生。陸欽侃先生193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系,供職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曾赴印度考察水電工程。1944年陪同美國專家薩凡奇考察三峽地區,1946年受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遣到美國墾務局實習並參加美國墾務局所作的三峽工程規劃研究,同時也在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7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回國,依然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工作。1949年後一直在水電總局或水利部從事水利水電長遠規劃工作,並擔任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兼水位水利計算室主任,專門從事長江暴雨、洪水和防洪研究。

1986年陸欽侃先生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擔任防洪組顧問,最後拒絕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上簽字。1998年長江洪水後,陸欽侃先生接受媒體採訪指出:國外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歐洲的多瑙河,築堤防洪的歷史都很長;遇到大洪水時,也都是依靠堤防作為防洪的根本措施。在1980年,水利部曾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召開了長江中下游五省一市防洪座談會,經討論研究後,向國務院上報一份《關於長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的報告》。這份報告提出「從實際情況出發,長江中下游的防洪任務是,遇1954年同樣嚴重的洪水,確保重點堤防安全,努力減少淹沒損失」。

在這份報告中提出的主要措施有:

1.培修鞏固堤防,儘快做到長江幹流防禦水位比1954年實際最高水位略有提高,以擴大洪水泄量。沙市由44.67米提高到45.0米;城陵磯由33.95米提高到34.4米;漢口維持29.73米;湖口由21.68米提高到22.5米;南京為10.58米;上海定為5.1米。對其他堤防,由各省分別制定標準。

2.落實分蓄洪措施,安排超額洪水。要求荊江分洪區、洞庭湖區、洪湖區、武漢附近區和湖口附近區,共分洪500億立方米。

3.停止圍墾湖泊。

4.整治河道擴大滯洪能力。

5.加強防汛。

按照以上措施,在十年內安排長江中下游防洪工程34項,需投資48億元。由水利部掌握安排10億元。

但是從1980年到1998年18年時間過去了,這五項措施一拖再拖《長江中下游平原防洪規劃》所安排的荊江大堤、武漢市堤、無為大堤、同馬大堤、江西沿江大堤,以及其他堤防的加固加高,護岸培修,洪道整治工程,至今尚未切實完成。結果在1998年洪水過程中堤防大量出現險情,甚至決口,主要是對堤防沒有認真及時加固。

針對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防洪組顧問陸欽侃先生的意見,三峽工程主上派提出:要達到能抵禦1954年大洪水的水平,荊江大堤必須普遍加高2至3.5米,技術上難以實現。

六、荊州堤防堤防普遍加高了1.5至2米,加寬了3至5米,荊江防洪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

1998年長江洪水之後,朱鎔基接納了陸欽侃先生的建議,從國債中拿出大量資金,投入加高加固長江堤防,部分堤防段採用了黃萬里先生的意見,堤臨水面宜打鋼板椿,背水面宜砌石。

由於2003年6月三峽水庫正式開始蓄水後,絕大部分泥沙淤積在水庫中或被上游水庫攔截,三峽水庫清水下泄,對中下游的堤防、包括部分已經加高加固的長江堤防造成巨大破壞和威脅,崩岸時有發生。河勢改變,過去沖刷的地段現在發生淤積,過去淤積的地段現在發生沖刷,長江堤防必須修改原有設計,與新的河勢相適應。因此,加高加固長江荊江堤防從1998年下半年起到2016年初才完成。

2016年3月24日《長江商報》記者劉亞丹發表《荊州堤防加固土方可繞地球4圈防洪能力升至百年一遇》的報道,內容是關於1998年長江大水後,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加大了對荊州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記者採訪了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宣傳科長蔣彩虹。記者了解到,至2008年,長江抗擊1998年洪水勝利十周年紀念之時,荊州前後已對荊江大堤、荊南長江大堤、洪湖監利長江大堤、南線大堤、松滋江堤和荊南四河堤防等六大堤防展開了大規模的建設。國家對荊州堤防加固工程累計投資達51.81億元,累計完成土方1.8億立方米,新建和改建涵閘58座,堤身護坡180公里,修築堤頂混凝土路面601公里,堤防普遍加高了1.5至2米,加寬了3至5米。蔣彩虹驕傲地說:「僅僅是土方一項,就相當於前50年的3倍,若築成1米見方的土牆,可繞地球4圈。」「荊江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地球半徑為6378.1公里,繞地球4圈為25512.4公里,荊州堤防加固土方量為2551.24萬立方米。據說三峽工程一共用了1600多萬立方米的水泥砂石料,若按1米見方的體積排列,可繞地球赤道兩圈半。看來荊州堤防加固的土方量超過了三峽工程的水泥砂石料量。

對於筆者來說,此篇報道提供的最重要信息是:荊州堤防堤防普遍加高了1.5至2米,加寬了3至5米,荊江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2016年5月23日中國氣象報刊登記者劉慶忠的報道《重訪98抗洪一線:未曾忘卻的45.22米》,其中有相同的內容。劉慶忠採訪了湖北省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防汛科科長張根喜,張根喜說:「98年洪水之後,國家加大力度對長江干堤及姊妹堤進行加固,加固的土方工程量,如果折算成一米寬一米高的土牆,可圍繞地球赤道四圈半。截至目前,荊州堤防建設投入資金近百億元,長江幹流堤防普遍加高1-2米,普遍加寬3-5米,荊江大堤築防滲牆57公里,荊南四河防滲牆136公里,總之,凡沙基堤段都構築了防滲牆,其堤防能力由過去的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兩篇報道有三個信息有差別的地方:第一是投入資金數額,劉亞丹的報道為51.81億元,劉慶忠的報道為近百億元;第二是工程土方量,劉亞丹的報道折算成一米寬一米高的土牆,可圍繞地球赤道四圈,劉慶忠的報道為四圈半;第三是荊江堤防原有的防洪能力,劉亞丹的報道為10年一遇,劉慶忠的報道為二十年一遇。

完全一致的是:長江幹流堤防普遍加高1-2米,普遍加寬3-5米,現在荊江堤防的防洪能力為百年一遇。無論是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或者從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如今,荊江堤防的防洪能力為百年一遇,拆除三峽大壩後,荊江堤防的防洪能力依然為百年一遇。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523/111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