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大部制改革新信號:被「削權」的發改委和國務院

3月13日,習近平李克強在中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會上。

中共國務院3月13日向全國人大就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作出說明。根據方案,國務院將減少8個正部級機構,7個副部級機構,共設置組成部門26個。

作為十九大後中共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一部分,此次公佈的方案備受矚目。BBC中文邀請幾位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成效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

丁學良對BBC中文表示,這次改革「是對的」,但對效果「並不樂觀」。從鄧小平胡錦濤,中國都進行過部委改革,意在減少政府對經濟和市場的干預,但效果不明顯。這一次的方案雖然搭起了機構的框架,然而最終成效取決於上級到下級的傳遞,而不是上級繪製的藍圖,因此還要看接下來具體實踐。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莊嘉穎稱,根據以往經驗看,中共有一些改革經過磨合後效應會與預期不同,這次也需要多加時日觀察。

一位關心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人士匿名分析稱,中國在部委改革方面始終存在「精簡機構後逐漸臃腫,臃腫後又被逼精簡」的怪圈。這位人士向BBC中文表示,中國需要找到可以打破這個怪圈的內在原因,這也應該成為精簡機構的核心工作。

大部制改革繼續發改委職能分化

自2008年開始,中國開始將職能相近、業務趨同的部門劃歸整合,由同一部門管理,稱為「大部制改革」。

根據方案,發改委的一些職責分別劃歸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文化旅遊部、審計署等部門負責。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楊龍表示,發改委是一個綜合協調、管理的部門,但這些年職責範圍不是很清晰,現在把一些可以規避的職能劃歸到各部委,使得其職能及範圍更加清楚。

楊龍強調,按照目前方案,針對一個領域的職、責、權都集中在一個部門管理,可以提高效率,改善服務。

「習核心」下的國務院

中共十九大後,習近平的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3月11日中國全國人大3月11日以2958票贊成、2票反對、3票棄權、1張無效票的結果,通過憲法修正案草案,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這種背景下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受到特別關注。

楊龍對BBC中文分析,中共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國的領導地位,這一次改革的動作與幅度比較大,正是因為預期會比較容易推進。

莊嘉穎表示,此次方案最主要的信息是強化了中央領導層的權力,整理了國務院此前責任範圍上模糊的地方,顯示出憲改後權力更指向習近平。

他認為,習近平上任以來一直在擴展國家主席影響力,下一步機構調整應該也會繼續加強黨中央尤其是習近平領導的黨中央的權力,使其它的黨和國家機制能夠發揮模糊的空間更少。

吳強還提到,此前發改委是介於國務院和黨中央的樞紐型單位,涉及到黨中央及國務院的權力分配。從這次發改委指責調整可以看出,黨中央的權力在增強,國務院的權力在下降。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314/108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