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德媒:中國經濟奇蹟的代價是背井離鄉、環境污染和高額負債

面對中國經濟和政治實力漸強,並不甘於現有的世界秩序,歐洲國家如何應對?這仍然是德國輿論繼續討論的一個話題。

集計劃和市場經濟於一身的戰略

最新一期的《明鏡》周刊刊登駐京記者的長篇分析文章《紅色威脅》,指出,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凸顯出其政治體制與西方世界的格格不入。文章寫道:"五十年來,美國和歐洲試圖將原來閉關鎖國的中國一步步納入由西方主導的戰後世界秩序中"。

"然而,讓一個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這一秩序約束的中國能轉變成一個開放、多元的國家的希望已經破滅了。今天的中國,富裕水平前所未有,威權專制的程度也是數十年來所未見的。"

作者稱,正在召開的中國人大會議前,中共決定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習近平將有可能終身執政。文章接着寫道:"西方長期以來自信地認為,經濟增長和生活富裕、星巴克和星球大戰最終將使每個社會都對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優越性心悅誠服,現在這一信念被證明只是一種幻想。中國不僅從內部變得更加強硬和專制。雖然中國同歐洲之間的貿易之繁忙超過同任何一個其他國家,雖然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進口如此之多的中國商品,北京仍然沒有成為它們的夥伴。中國毫不掩飾其對現有世界秩序的輕蔑,儘管中國的崛起正是得益於這一秩序。北京越是強大,就越是公開地無視這些秩序,但又同時繼續從中受益。"

文章在介紹了中國嘗試在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國延伸經濟貿易、間接擴展政治影響力的努力後寫道:"布魯塞爾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中國的強大,而是歐洲的疲弱。'中國模式'令自由化的歐洲最感震撼,同時又最感不安的一點,是其有計劃性,是歷經40年不衰的成功故事--尤其是經濟騰飛的持續性。中國經濟奇蹟的代價是成千上百萬人背井離鄉、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和企業的高額負債,此外也經歷了挫折,例如最近一次2015年的嚴重股市危機。然而從整體看,這一發展比西方經濟學家們40年前敢於預言的要成功得多。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309/108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