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廬山會議陳毅馬屁拍到馬腳上 與陳伯達同遭整肅

作者:
陳毅曾在毛澤東整肅饒漱石當中發揮關鍵作用,正是他的深夜密談令饒漱石成為「陰一套,陽一套,善於耍手腕,善於政治投機」的壞人;彭德懷被撤職後,陳毅又主導軍委工作的林彪屢次三番的「真情」表白,1970年廬山會議上,陳毅沒有搞清形勢,依然對林彪大肆吹捧,甚至放言「我黨歷史上就出過兩個天才,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林副主席。」然而陳毅卻站錯了隊伍,與另一個積極支持「天才論」的人物陳伯達被稱為「二陳」合流,遭到了重點批判。

中共開國元帥陳毅在文革中以正直無私、敢於直言聞名,但鮮為人知的是,陳毅曾在毛澤東整肅饒漱石當中發揮關鍵作用,正是他的深夜密談令饒漱石成為「陰一套,陽一套,善於耍手腕,善於政治投機」的壞人;彭德懷被撤職後,陳毅又主導軍委工作的林彪屢次三番的「真情」表白,1970年廬山會議上,陳毅沒有搞清形勢,依然對林彪大肆吹捧,甚至放言「我黨歷史上就出過兩個天才,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林副主席。」然而陳毅卻站錯了隊伍,與另一個積極支持「天才論」的人物陳伯達被稱為「二陳」合流,遭到了重點批判。本文卻講述陳毅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文革期間,陳毅發表講話

魯迅曾把幾種人稱為「中國的脊樑」:「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

這些人當然包括齊國的太史與晉國的董狐。《左傳》上說,齊國的權臣崔杼謀殺了國君齊莊公後,負責國史撰寫的太史馬上如實記錄:「崔杼弒其君。」崔杼雖然權傾一時,不可一世,敢抹國君的脖子,卻到底知道「亂臣賊子」的千古罵名可畏,沒有膽子在史書上留下這「光彩」的一筆,於是惱羞成怒,立即斬殺了太史。他提刀四顧,顧盼自雄,大概在說,看誰還敢不要腦袋「胡編亂造」!不想,太史的弟弟輕蔑地站出來,繼續寫上那句話。

無毒不丈夫,崔杼當即又將他斬首。但一口氣還沒歇好,太史另一個弟弟又站出來,依舊寫上「崔杼弒其君」。崔杼被震住了,猶豫片刻,終於放下屠刀,由他寫去了。事情還沒完。一個姓「南史」的人,誤聽太史一家死光了,連忙拿上簡牘,匆匆趕往都城,準備「繼承先烈遺志」,繼續完成崔杼謀殺國君一事的記錄重任。半路上聽說還剩一個沒死,且「弒君」已經如實寫上了,才放心回了家。

每每讀到這個故事,心底總涌動着感奮。文天祥將齊國太史與晉國同樣秉筆直書的董狐視為正氣的楷模,讚嘆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然而,如此可歌可泣的「中國脊樑」畢竟太少。歷史與現實之中,似乎難覓幾片「太史簡」、幾枝「董狐筆」。就史書而言,多的是趨炎附勢,「成王敗寇」,為尊者諱,「打扮」小姑娘一般打扮歷史的「化妝師」。

如果說淺薄的少數網絡憤青猶有可恕之處的話,那麼某些自詡「專家學者」的「名流」,就不免令人痛惡了。

今日偶讀某溫姓「專家」的大作《最早看穿林彪本質的人》。既享「家」名,大概有些水平,自然當耐心一讀。不想十行不到,便已讀不下去。對「專家」「打扮」功夫的憤懣之情無以名狀。

「專家」健筆如雲,說:

「林彪的晉升所收穫的並不都是鮮花和掌聲,他做作的演講和格外謙虛的表演也沒有能夠完全蒙住所有人的眼睛。就在林彪當選「副統帥」之後,還有幾位難得的忠貞之士一吐骨鯁之言。」

這一段除了有些尖酸,尚無大問題。林彪是潲水桶,「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又是死老虎,人人可以踩踏幾腳。「專家」再加上一腳,政審通過易如反掌,或許又可落得幾文稿費,喝幾杯小酒,當然可以理解。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他說的「最早看穿林彪本質」的「忠貞」之士,不知是何方神聖?強烈的求知慾促使自己繼續看下來,卻不免啞然失笑,原來是林彪的「老上級」兼「老部下」陳老總。

「專家」說:「陳毅,作為黨內難能可貴的素以直言着稱的開國元勛,他對林彪實在太過了解了。」

「專家」到底是「專家」,後半句我舉雙手贊同。陳毅曾是林彪的上級,後來又做了幾十年的下級,當然十分了解。陳老總其實早在林彪「榮升」副統帥前的十年前,就曾在大庭廣眾中親口承認這一點。

1959年8月21日,也就是剛結束廬山會議幾天後的上午,軍委召集人員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沒有到會,參加者有劉少奇、10元帥9大將(彭德懷、黃克誠是到會接受批判的),以及駐京各部隊、各軍事機關、各軍事院校與京外部隊選派的師以上幹部1060人,還有500多名列席人員。

林彪主持了會議。劉少奇發言之後,因留守北京不曾參加廬山會議的陳毅接着發言,談到了他對林彪的了解和「崇敬」:

林彪這個人在井岡山時我就知道,有一次他在朱沙沖,一下打了一個殲滅戰,把進攻的敵人消滅了。以後到紅四軍、一軍團,都打了很多勝仗。我一直很崇敬林彪同志,所以由他來主持軍委工作,我們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軍委擴大會議最後一天的9月11日,毛澤東親自與會。

他講話之後,陳毅又接着發言,再次表示完全擁護林彪出來主持軍委工作,讚揚林彪善於作戰,井岡山朱沙沖一仗打得非常英勇,保衛了井岡山。

不僅如此,幾十天後,以林彪為第一副主席的新的軍委在三座門召開第一次常委會議時,分管軍事外交的陳毅還與其他元帥(毛澤東、朱德未參加;彭德懷已失去與會資格)一起,紛紛表態支持林彪的工作。

陳毅說:「除了國務院的工作意外,一定積極參加軍委的工作。軍委開會,通知我,我必到。」

陳毅在林彪代替彭德懷出掌軍委後,屢次三番的「真情」表白,當然比「專家」來得更真實、更充滿「感情」,但與「專家」的觀點驚人的一致:陳毅十分了解林彪。

我也持此看法,無話可說。不過,「專家」話語的前半句,還是令我犯迷糊,不好理解。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1953年12月,陳毅到北京參加全國軍事系統高幹會議。12月7日夜,毛澤東召見陳毅,向他詢問饒漱石的情況。

陳毅說了饒漱石的一些優點。不想毛澤東聽後一臉冷漠。

陳毅感到很奇怪,揣摩了半天「聖意」也不得要領。他告辭後正巧撞見了「大內總管」汪東興,便忐忑不安地提起此事。

汪東興好心提醒他:「主席問你,是要聽你說真實情況。」

陳毅恍然大悟:原來毛澤東要整饒漱石,機會來了!他馬上折了回去,開始侃侃而談。於是剛才還有不少優點的饒漱石同志,馬上成為10年來「陰一套,陽一套,善於耍手腕,善於政治投機」的壞人。

雖然毛澤東對陳毅的及時轉變很滿意,但愚昧的我卻無論如何感覺不到「專家」所說的結論:陳毅是「黨內難能可貴」、「素以直言着稱」的人。我信的倒是那句老祖宗的話:「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看來自己還得多學習,加強理解力才行。

「專家」接下來說:「以往林彪的那些所謂的「突出政治」就沒有獲得陳毅的好評。」

這又令我迷惑,不知「專家」何以得出這一結論。

林彪提出「突出政治」是1960年9月。「三八作風」與「四個第一」也隨之出台。

幾個月後的1961年過年,軍委在廣州召開擴大會議。朱德、彭德懷之外,其他元帥與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的負責人全部參加。

會議主持人照例是軍委第一副主席林彪。陳毅與其他元帥一一在會上發言,一致認為,新的軍委在林彪的主持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言外之意,比彭德懷主持的軍委要好)。這個成績當然包括紅極一時的「突出政治」,怎麼就叫「沒有獲得陳毅的好評」呢?

「專家」說:「廬山會議結束後,陳毅成為黨內第一個登門看望彭德懷的高級領導人,這也間接的表達了陳毅對廬山會議的真實看法。」

陳毅是否為「第一個登門看望彭德懷的高級領導人」,很值得商榷。歷史似乎清楚地告訴我們,「不識時務」的黃克誠等人倒是「第一個」拜訪過彭德懷,但很快就成為「彭黃反黨集團」里的要員。

陳毅能不顧親疏之別、厚此薄彼,歷史上從未「第一個」看望過倒台後的老搭檔粟裕、劉少奇、鄧小平,卻不怕「彭黃」集團擴大為「彭黃陳」集團,甘願為交往並不多更不深,「十個元帥有九個搞不好關係」的彭總冒政治風險也有可能。

不過,他除了《梅嶺三章》的詩里豪情滿懷說準備到陰曹地府「斬閻羅」外,真沒讓人們看到他「視死如歸」的例子(我一直懷疑陳毅單方面說法的《梅嶺三章》是否真的在大火中所寫。他危急之時尚有這等「詩情」與否倒在其次,關鍵是既然知道自己很快被燒死,那寫幾句詩「留衣底」不是白費勁嗎?哪有人燒死,衣服和紙片能保存的道理?若刻在石頭上倒還有希望),特別是黨內鬥爭中挺身而出救護過去戰友的例子,比如批粟、批劉(少奇)、批鄧的時候。

還是不管這些「間接」的「真實」看法,先來看看陳毅對廬山會議「直接」的真實看法:

就在廬山會議結束幾天後的軍委擴大會議上,陳毅發言說「很崇敬」林彪之前,先批判了一番彭德懷。他說:「彭德懷是『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代表,在廬山公開跳出來反對毛主席,應當徹底批判。」這是他為自己因留守北京未曾參加廬山會議而向毛澤東捧上的一顆忠心。

9月11日,陳毅在毛澤東親自出面發言後又批判彭德懷,並例舉了若干事例,說明彭德懷的一些意見是和毛澤東對立的。

這些發生過事情,諸多與會者記憶猶新,「專家」博聞廣見,當然十分清楚。只是不知「專家」何以認定「素以直言着稱的」陳毅親口說的話,就不是「真實」的,而偏偏要虛構一個「偷偷登門」,表達「間接」的看法?這不是給陳老總栽贓,說他和饒漱石一樣「陰一套,陽一套」嗎?

林彪是落水狗,緊盯不放的「專家」又說到了他:

就在一片吹捧聲中,陳毅又一次半公開的質疑了林彪。1966年10月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就在林彪還於會內外大談劉少奇、鄧小平犯了「資產階級路線錯誤」的時候,陳毅在和陳丕顯、葉飛等人的聚餐會上不點名的談了他對林彪的看法,陳毅說:「德國出了馬克思恩格斯,又出了伯恩斯坦。伯恩斯坦對馬克思佩服得五體投地,結果呢?馬克思一去世,伯恩斯坦就當叛徒,反對馬克思主義!」「俄國出了列寧斯大林,又出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比親生父親還親。怎麼樣呢?斯大林一死,他就焚屍揚灰,背叛了列寧主義!」「中國現在又有人把毛主席捧得這麼高!毛主席的威望國內外都知道,不需要這樣捧嘛。我看哪,歷史驚人地相似,他不當叛徒我不姓陳!」陳丕顯作為當事人回憶陳毅的表情是「說到最後一句時,陳毅濃眉倒立,怒目圓睜,一字一頓,斬釘截鐵!」

陳丕顯曾經為老上級粟裕的平反四處奔走,最終無功而罷。他白紙黑字地感慨說:「歷史是無情的,她會很快忘卻一些人;更會嚴肅地批評一些人。同時,歷史又是多情的,也會永遠地記住一些人,我們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鑄入史冊的人,是人民永遠記住的人。」

這一點,「專家」是「視而不見」的,因為粟裕的官銜太小,光環有限,與二代核心或者陳元帥的威風八面、光芒四射而且能帶來實惠不可同日而語,「豪門」常客的他自然看不上眼。何況粟裕後來又為他內心神龕上的鄧陳二「神」不喜,一旦較真陳丕顯隱含的話,勢必危及「神」的光輝,他就更沒了興趣。

但陳丕顯回憶「聚餐會上」的幾句陳毅閒話,「專家」倒是刻進了骨髓,並且有意發揮,將陳毅並未點名的「伯恩斯坦」、「赫魯曉夫」認定是林彪。

「專家」特別強調,這是林彪成為副統帥後陳毅半公開的看法,以此證明自己揣測發揮的準確性。姑且不論當時吹捧毛澤東的人很多,張春橋等人之外,陳毅本人也好不到哪裏去;也不論多年前陳毅就一直說「很崇敬」林彪,何以「素以直言着稱」的他如今突然判若兩人,指責林彪會做「叛徒」;單是回顧他曾在稠人廣座中公開的說法,就不能不令單純的後人震驚。

林彪倒台的直接導火線是他的「天才論」與設國家主席。又一個廬山會議召開的1970年8月23日,在九屆二中全會上,經毛澤東事先應允,林彪講到了天才的問題,認為:「天才還是有的,馬克思講了天才,列寧也講了天才……毛主席的天才是在革命的實踐中鍛煉出來的。」

這個講話後來經周恩來主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同意分組討論(陳錫聯、汪東興、許世友等極力支持)。陳毅在華北組討論時說:「我完全同意林彪同志的意見。天才確實有,我贊成,毛主席就是天才,我是堅定不移地相信天才的,誰反對天才我就反對誰。」他的講話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陳毅甚至說:「我黨歷史上就出過兩個天才,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林副主席。」

陳毅的官方傳記《陳毅傳》也不得不記載他的這次表現:「陳毅列舉了大量歷史事實,說明毛主席是天才,是『經過幾十年鍛煉出來的天才』,『群眾中鍛煉出來的』。」「總之,天才這個解釋,主要是從實踐中經過鍛煉,鍛煉了人的才能。這樣解釋天才是對的,生而知之,天生之才,這是錯誤的,不符合馬列主義,不符合毛澤東思想的。現在還有人出來否認毛主席天才,這個問題不簡單。」

反對「天才論」的是張春橋。正因為此,當毛澤東突然支持張春橋而拋棄林彪及其「天才論」時,陳毅與另一個積極支持「天才論」的人物陳伯達被稱為「二陳」合流,遭到了重點批判。

不論陳毅這回站錯了隊,也不論「天才論」本身是非,單是陳毅熱情洋溢支持「天才論」的言行與各方的反映,人們也只能感覺他對林彪一如既往的「很崇敬」,而不是某「專家」所說的曾「質疑了林彪」。

如果能對一個自己早就預言的「叛徒」如此不遺餘力讚美,那麼陳毅是否也太虛偽了?我們寧願相信他「難能可貴」、「素以直言着稱」。那麼,他支持林彪及「天才論」之舉當然是發自內心的。

既然如此,可憐的「專家」「最早看穿林彪本質」之類欲蓋彌彰的論調,也就徒勞無益了。他心目中文武全才、正直無私而且很會「看相」的陳老總,也就轟然從高高的神壇倒下。「專家」溫某儘管試圖做一回打扮歷史的化妝師,卻最終僅是太史簡、董狐筆的反面例子,貽笑大方而已。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305/107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