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體制內專家吁突破性變革 泄露習近平總統制路線圖?

—汪玉凱:全面深化改革成就大,但整體處於膠着狀態格局沒有變

大陸體制內專家汪玉凱日前公開演講中談論中國社會面臨四大風險,呼籲在政治體制層面進行實質性、突破性變革。汪玉凱已頻頻替習陣營釋放政治變局信號,公開談論實行總統制,並細述實行總統制需要進行「系統性改革」,涉及立法、司法權力的獨立以及中共常委制的廢除問題。

全面深化改革成就不小,但整體處於膠着狀態的格局沒有改變

我之所以做出改革處在膠着狀態這樣一個判斷,首先我要肯定十八大以後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如國務院用三年時間取消下放800多行政審批事項,戶籍改革有重要突破,農民工市民化邁出關鍵步伐。但在充分肯定中國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應該看到,改革整體處在一個膠着的格局沒有改變。這個膠着的格局和中國反腐敗是同步的。就像我們前兩年的判斷是,反腐敗沒有取得壓倒性勝利,現在的判斷是,反腐敗正在取得壓倒性勝利。我認為這兩者是同步的。反腐敗沒有取得壓倒性勝利,或正在取得壓倒性勝利的過程中,從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改革必然會處在一種膠着的狀態。而這種膠着在我看來,至少有三大標誌:

汪玉凱演講現場

第一,關鍵部位的改革在制度層面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比如經濟層面、政治層面、社會層面等。

第二,改革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既表現在官場又表現在民間。現在的有些官員缺乏上世紀八十年代官員的改革銳氣,不作為幾乎變成一種軟抵抗。從民間來講,老百姓對改革的評價是,能不能讓改革成果在全國共享。所以老百姓說,住房改革使人買不起房,教育改革使人上不起學,醫療改革使人看不起病。

第三,改革策略似乎有碎片化傾向。在某些方面,改革政策空轉。改革整個過程中頭緒多、要求急、沒有足夠時間落實。政策碎片化的傾向,很難形成強大的合力。改革政策在很多地方真正難以落地,有空轉的風險。

如果改革難以突破,有可能進一步加劇中國的風險

十八大以後,中國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儘管發生了很大改變,中國社會仍然面臨很多風險。這種風險我概括為四種:經濟風險、社會風險、信任風險、政治風險。而這些風險在某些方面還在上升,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提出的「三個四」的判斷,具有吻合性。

「三個四」分別是——中共執政面臨四種考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四種危險: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四個重大: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我以經濟下行壓力為例,大家看到十五大以後,中國經濟掉頭下行,儘管大家對中國經濟下行的原因看法不一,但就我個人觀察,我認為有五個方面的問題都不容易解決:第一,嚴重的房地產泡沫;第二,23萬億地方政府債風險;第三,金融體系相對滯後;第四,大量的產能過剩;第五,民營企業大量倒閉。

我們如何應對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中國經濟在整個世界未來格局中的定位。中國現在轉型能否成功,有三個定位會受到很大影響:第一,中國的國家地位在國際社會中將被定格,過去沒人管中國,現在強大了,能不能受到大國的尊重?不一定。第二,中國的價值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我們強調走自己的道路,我們這條道路能否走到大家公認的民主化建設道路上去?第三,中國經濟在國際社會中的定格。我們成為全球老二了,你能不能得到老二的尊重,不僅僅取決於經濟的規模。比如說,你能不能保護知識產權,能不能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能不能讓改革成果讓全民共享,所有這些軟的要素可能是得到世界人口尊重的更關鍵因素。我們要從這樣的高度,來看待我們面臨的風險。

走出改革困境需要三管齊下

在改革膠着的情況下,我們如何擺脫困境?我講三句話:第一,最大限度地排除改革的阻力;第二,防止顛覆性錯誤的出現,特別防止左的思想干擾,危害改革的精神氣質;第三,在改革的關鍵部位上,在制度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改革的關鍵部位就兩個,一個經濟改革,一個政治改革。經濟改革,供給側改革,我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關鍵,不在於人,完全在經濟層面。政治改革,你們可以想像,中國的過剩產能,難道是市場機制配置的結果嗎?過剩產能是政府宏觀調控的產物。而政府治理後面有三個邏輯在起作用:

第一,要收入:養活近7千多萬財政供養人員;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軍費和公共安全支出;老百姓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第二,要增長: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土地財政應運而生。超發貨幣,製造了經濟泡沫;用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產能過剩。第三,官員要政績。短期行為,急功近利;拼資源、拼環境;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製造虛假繁榮。這三點是產能過剩的三個推手。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105/83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