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中國30年間援助朝鮮6365億元】韓國《中央日報》稱,中國對朝政策〝正發生變化〞報道稱過去30年間,中國向朝鮮提供了1000億美元(6365億元)援助!
大款,沒辦法,出手就是大方。可是我們自己的國家呢?那些貧困山區的窮人呢?
2013年7月,我和〝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愛心團一起赴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多姑完小獻愛心,在當地看到的是令人揪心的貧困。
父親從一個雜木窩棚里走出來,他老實得像個孩子,在我們面前手足無措,木訥地站着。女兒、母親和一頭牛住在一起。沒有自來水,喝水要靠人力挑,孩子每一個都很骯髒,也許一年也洗不上幾次澡。他們說:〝我們平生第一次吃米線,太好吃了。〞……
那一夜,我在被子發黑的學生宿舍里,我一夜無眠。就在離這裏半小時車程的地方,當地開發區氣勢恢宏的新政府大樓拔地而起,在曠野中多麼扎眼。
貧困會讓人自殺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貧困真實存在。我知道,這樣飢餓的鄉村在中國還有很多,多到你不可能泛濫你的同情心。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還活着。
孩子,這也是中國!
純樸的臉上寫滿茫然。
拿到美羊羊的雲南孩子。
孩子,這也是中國!
一打開門,白煙滾滾,熏得雙目淚流。
李捌芬的母親正在屋裏炒土豆。沒有煙囪,燒柴禾升騰起的白煙瀰漫在幾平方米的狹小空間裏,沒有窗,也沒有電燈,屋裏黢黑一片,從門口透進的幾許日光照射在低矮的方桌上,上面擺放着他們熱情招待客人的〝豐盛〞菜餚:一碗土豆、一碗白菜。
這是個40歲的彝族婦女,臉上刻滿歲月的痕跡,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至少大上十歲。她不怎麼會說漢語,和她交流需要通過女兒李捌芬翻譯,而大多數時候,她只是用發音不太標準的漢語說着:〝謝謝!謝謝!〞
這家人居然和牛住在一個屋子裏,做飯的時候總是煙霧滾滾,刺得眼淚直流
孩子的父親住在這樣的屋子裏
和李捌芬結成對子的是上海的沈孜元家庭。作為此次〝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愛心團的一員,和李捌芬年紀相仿的上大附中實驗學校四年級學生沈孜元把自己平時省下的800元零用錢買了一件紅色的漂亮風衣送給李捌芬。你要知道,800元,是這戶困難家庭2-3年的總收入之和。這間在我們看來已經簡陋到難以想像的石頭房子還是村公所近年為這戶困難家庭所建,一半,被攔成了牛圈,養着一頭犁地的水牛,另一半是李捌芬和她母親吃飯、睡覺的地方。李捌芬的父親,住在石頭房子邊上的一個簡易窩棚里。
我們只能用〝簡易窩棚〞來形容這個連遮風擋雨的功能都不具備的場所,四角,用木頭勉強支撐,乾枯的樹葉作為牆面,屋頂歪歪斜斜的瓦片似乎隨時都會掉下來。裏面是一張破舊不堪的床,你要轉個身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面對此情此景,沈孜元的父親沈禕彬立即又掏出1000元塞到李捌芬母親的手上,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度過生活的難關,沈孜元同時表示,他願意資助李捌芬今後的學習和生活費用,直到她完成學業。
打完豬草的父親和他的孩子
這也是一種活着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捌芬是幸運的,你在李捌芬所在的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多姑完小走上一圈,看到的,都是和李捌芬一樣貧窮的孩子。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已經穿上了家裏最好的彝族服裝,可是他們身上的泥巴和污垢還是那麼明顯。
因為缺水,當地人極少洗澡,身上滿是污垢
孩子和她的奶奶
多姑完小,雖然屬於昆明市,但是離昆明市區還有約140公里車程,開車要走3個小時左右,進山之後,山路蜿蜒曲折,更是難行。這些自然條件都限制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現在,該校設有一-六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目前共有學生169名(多為白、彝族,還有部分回族),家庭條件都相當艱苦。
我看到,有一個孩子,今年已經12歲,可是看上去,只有都市裏6歲孩子那般大,當地家庭的貧困現狀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體發育。
這裏,還缺水。
因為在山上,至今都沒有接通自來水,政府只是在學校門前修了一個水窖,利於存放雨天的雨水,消毒後,用於洗手洗衣、刷鍋刷碗。
近年來,雲南連年乾旱,當地的缺水狀況自然可想而知。我看到,沒有一個孩子的手是乾淨的,每個孩子的指甲里,都藏着黑黑的泥垢。每天,校長蘇東友和8名教師都要安排學生和他們一起到離開學校幾百米的地方打水。洗手,是倒水在一個塑料盆里,幾個孩子一起洗;洗澡,更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很多孩子都沒怎麼享受過洗澡的快樂,頭上的虱子,清晰可見。
7月6日,我和〝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項目中百勝集團的愛心人士一行36人一同來到〝捐一元〞活動捐助的多姑完小,當地的貧困狀況讓人一陣陣揪心。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我們國家的邊遠山區,還處於這樣貧困落後的環境之中,不禁讓人頗為感慨。來自寧波的一元慈善家家長戴雲華說:〝來之前有心理準備,知道這裏比較貧困,但是沒想到條件這麼艱苦,這是出乎自己的預料的。大城市的孩子大多嬌生慣養,哪吃過這樣的苦?父母誰不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讓他們體驗一下貧困地區的生活,了解一下大城市之外的另一面,讓他們從小養成珍惜糧食、珍惜每一分錢的好習慣,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多姑完小最遠的學生,每天要走近3個小時的山路到學校上課。每天的伙食費是1-3元,就是這一天1-3元的生活費,有些家庭也支付不起,對於年收入只有300-700元的當地居民家庭來說,48元一學期的費用對他們來說是太高了。
當地小學的學生來歡迎我們
當地小學的室內
輟學的情況仍時有發生,教師聶朝友時常要走幾公里的山路到學生家裏,做孩子父母的工作。〝這些孩子如果不上學,他們就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窮。〞聶朝友對我說,〝很多學生的父母,連漢語都不會說,連出去打工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在這大山裏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們要努力做他們的工作,儘可能讓他們的孩子不要輟學,至少讓他們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他們的義務。但是這裏真窮,前兩年連通山下的道路都沒有修好,又極度缺水,土壤條件決定了,這裏只能種植土豆,連玉米都種不好。土豆豐收,市場飽和,賣不出價錢,這兩年因為缺水乾旱,土豆畝產又有下降,同樣掙不着什麼錢。所以有的家庭,種土豆一年,付出了勞動和汗水,到頭來,可能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虧了本,入不敷出,使得原本就貧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聶朝友,2011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是該校5位本科畢業的教師之一,通過當年公開招聘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多姑完小擔任二年級所有科目的老師,來了他才知道,這地方有多窮。
問他是否願意一輩子居住在這山溝溝里,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猶豫,他對我說:〝這裏條件真的很艱苦,冬季寒冷潮濕,只能燒火取暖,但是和孩子們相處久了,真的會有感情。〞
校長蘇東友2008年從山下的學校調至多姑完小任校長,一開始他並不情願,他知道這裏和山下的經濟狀況沒法比:〝組織上安排的,沒法子。我家是這個村委會的,但是我家離山下的集鎮比較近,那裏要比這裏富裕很多,從這裏下山到集鎮,開摩托車要半個小時,以前沒有修好路的時候,一下雨就沒法走路。乾旱了呢,你又得每天下山挑水。不過,相比我在這裏讀書的時候,現在的多姑小學條件已經改善了不少。〞這些年,多姑小學得到不少愛心人士的幫助,蘇東友覺得自己堅持留下來也是一種感恩和奉獻。
望着遠方的青山,想想每日的艱辛,這也是一種活着,只是和都市人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雲南貧瘠的山嶺,能大規模種植的只有土豆
一日兩餐:土豆、馬鈴薯和洋芋
夜晚,繁星滿天。
學校的空地上,燒起了篝火。
彝族學生唱着當地的歌謠,上海的學生獻上書法和文藝表演,很歡樂。
篝火晚會之後,我們住宿在學校的宿舍里,校長說這幢房子〝不要說七級地震,二級就倒了〞。
晚上我們就睡在這裏,我一夜未眠
屋內極為昏暗,被褥可能從來都沒洗過,床單底下的棉花是讓人揪心的黑色,天花板上,一根電線拉了一個燈泡,窗戶破了,沒有安上玻璃,可以想像冬天寒風直接吹入陋室的冰凍三尺,牆面上斑斑污跡。就是這樣的條件,平時,下鋪的床位,還是兩名學生擠在一起睡的。〝我們這裏住房條件有限,只有這麼幾個床位,有的住得遠的學生沒有辦法,也只能走讀。〞校長蘇東友對我說。
凌晨,聽到屋外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雨聲沉重地敲在每一個無法入眠的人的心上。
起床,一日兩餐——土豆、馬鈴薯和洋芋。
她們說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芹菜炒肉絲,有的人第一次吃到米線,說:〝太好吃了。〞
孩子們在教室里吃早飯
招待我們的〝美食〞:土豆和白菜
不一樣嗎?不管叫法上怎麼變,土豆還是土豆,土豆就是土豆。我們在多姑完小的第二天早餐吃的是米線,原本以為,雲南特產的米線,對當地居民來說自然不是什麼稀奇事,可是有的學生居然告訴我:〝那是我們第一次吃到米線,太好吃了!〞
那天的清晨,簡直就是他們的節日!
看到孩子們狼吞虎咽,我的內心卻感到分外沉重。就在來多姑完小的路上,我們看到了尋甸當地開發區氣勢恢宏的新政府大樓,可是就在離那所新政府大樓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有人還住在隨時可能倒塌的簡易窩棚,有人,吃一頓米線就像過節!
李捌芬母親告訴我,他們在當地也算是數一數二的貧困家庭,可是從來也沒有得到過政府救濟,對於生活在底層的弱勢群體,人民公僕是否盡到了他們的義務?這是拷問他們靈魂的問題。
〝一本字典,一隻籃球,一件衣服,一個娃娃等,在我們看來是唾手可得的東西,卻是雲南小朋友的夢想心願。〞參加此次多姑完小之行的李想說。
一個美羊羊、一件連衣裙、一本書……由多姑完小學生的手捧起的那一刻,幸福和快樂洋溢在他們的臉上。多姑完小每一個學生提出的夢想,愛心人士都盡力滿足,不僅如此,他們還捐錢捐物,希望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來幫助貧困地區的兒童,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孩子,這也是中國!
拿到玩具的喜悅
孩子的眼神讓你驚恐,讓你疼痛,彷佛在質問你的良心
圖文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