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經典心理寓言!18隻狐狸吃葡萄 你是哪只?

作者:

有時候故事能給予人意想不到的啟發。最近聽到一個18隻狐狸吃葡萄的寓言,透過不同狐狸面對葡萄誘惑產生的心理反應與行為,讓我不經反思現實生活中自已是哪一隻狐狸呢?

故事講的是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裏,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三尺。當然,這種厚味也逃不過在果園外安營紮寨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隻狐狸

發現葡萄架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意就此放棄。想了一會兒,它發現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它也學着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它的成功有一部份來自於運氣,因為剛好梯子就在那,但更重要的是它善於觀察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看起來輕而易舉但實際上卻蘊含了許多智慧)

第二隻狐狸

發現以它的個頭這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裏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目標的現象。它把精力過份關注在自已的劣勢與目標的困難度上。想的不是應該怎麼辦而是找讓自已舒服的理由)

第三隻狐狸

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固執」。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夠做到的,要結合自己的天分、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狐狸本身的優勢不在於跳躍,所以練一百年還是徒勞。有時當你努力了很久卻毫無進展時,需要停下來觀察反思下自已,這是我擅長的嗎?)

第四隻狐狸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被一鋤頭拍死了。

(這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因為自已的需求無法被滿足而產生怨恨,為了發泄心中的怨恨進而傷害周邊的事與物。想着自已得不到最好把它破壞掉,讓別的狐狸也得不到。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方式,有時候是害人害已。)

第五隻狐狸

一看自己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象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

(這種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它過份關注在自已無法改變的事實上,並認為自已現狀為一種劣勢,而不是去發掘自已的優勢。它思想的核心是為什麼?而不是怎麼辦?)

第六隻狐狸

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也有此動機和願望,以求得內心的平和。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

第七隻狐狸

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如此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它越想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這是「抑鬱症」的表現,它是第五隻狐狸的進階版。過份的關注在被關閉的那道門身上,而沒有看到那扇被打開的窗。老是因為吃不到葡萄而不開心,結果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導致神經性障礙。)

第八隻狐狸

嘗試着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這隻狐狸好勝心比較強,也渴望吃到葡萄。但經過嘗試無法達成目標。自視甚高的它常常與別的狐狸比較,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最終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第九隻狐狸

同樣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下檸檬呢?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不能滿足的願望。有時候這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與其在一棵葡萄樹下吊死,不然去嘗試下其它的選擇。)

第十隻狐狸

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這隻狐狸針對問題來策劃應對策略,正確分析自己的能力與問題難度,並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它知道如果一定要完成狐狸吃葡萄的目標,就一定要提升算已的能力。讓自已掌握相關的技巧。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十一隻狐狸

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鋤頭把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着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可以肯定的是這隻狐狸很聰明,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的。看起來好笑但其實現實生活中確有許多人這樣做,為了達到目標而損害他人。)

第十二隻狐狸

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隻狐狸先生藉助梯子給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如果能不違背原則與道德那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

第十三隻狐狸

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葡萄藤太好高務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泄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行為或活動來抵消真實感情。它把葡萄的價值貶低,當葡萄已經不是那麼誘人時所以不吃也罷了。有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找藉口」)

第十四隻狐狸

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葡萄,它輕蔑地看着地上的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上面那種狐狸是降低葡萄在心中的價值,而它是扭轉葡萄在心中的價值變成負值。)

第十五隻狐狸

發出了感嘆: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古代很多偉大的詩人,有些也是因為在事業功名上不得志,反成就了自已在文學上的地方。)

第十六隻狐狸

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這隻狐狸是「抑鬱症」狐狸的進階版,情緒已經對身體造成傷害。)

第十七隻狐狸

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一撇嘴,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能吃到果子,狐狸一樣行。」

(這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評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很多父母常會把自已年青時無法完成的事情轉稼到孩子身上,最終取得榮譽感就是這種心理。)

第十八隻狐狸

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也吃不到,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隻狐狸懂得合作的道理,他看到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以既有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它和努力學習摘葡萄技巧的狐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合作精神」。不靠自已單打獨鬥,雖然最終都摘到葡萄了,但第十八隻狐狸摘的速度或數量都會更多。)

責任編輯: 宋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226/66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