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財經人士:A股的三點共識和兩點分歧

作者:

通常而言,股價在下跌過程中縮量是正常現象。可是,一段時間以來,A股出現一種極端縮量的詭譎走勢:跌也縮量,漲也縮量。漲時投資者驚呼:個股精彩、奈何無量;跌時投資者還茫然:為何只見地量,不見地價。普通投資者屢屢抱怨:都說股市里量是最不騙人的,眼下不知道如何判斷量價關係。筆者一直跟蹤此輪A股量價關係出現的新問題。

持續縮量體現三點共識

有人說持續縮量就是大家在等待,也有人認為與其說是等待不如理解為共識,大家共識覺得市場機會還沒到來,自然都開始觀望,不願意進場。共識一旦達成,就不容易改變。目前來看,極端縮量至少體現三點共識。

共識一:槓桿牛已經結束

一段時間以來A股持續大幅震盪的同時,成交量急劇萎縮。滬深兩市成交量從今年5月28日錄得2.36萬億人民幣峰值後急劇萎縮至9月30日的3712億,其中滬市單日成交1566億,深市單日成交2146億。兩市單日成交額最大減少1.9888萬億人民幣,只剩下高峰期成交額的一個零頭。自6月中旬以來的股市下跌,滬深兩市市值蒸發已經超過30萬億人民幣。

與此同時,隨着A股下跌兩融餘額也呈現下行態勢,去槓桿化日益明顯。截至今年8月31日,兩市融資餘額為10559.61億元,較7月減少2794億元。進入9月,兩市融資餘額進一步降至萬億以下。截至9月29日收盤兩市兩融餘額降到9210億,再創調整在來的最低位。這個數字,與6月融資餘額高峰時2.27萬億相比,大幅減少60%,而同期上證指數下跌超過40%。有人預計萬億以下的區間是新一波「降槓桿」的最終目標區域。現在看來,兩融餘額高峰期已成歷史,投資者風險偏好持續下降。相反中期調整未完,與國際成熟比較,A股市場兩融餘額仍有下降空間。

從時間節點看,第二輪縮量開始於2015年8月26日,這一天上證指數創出2850.71點的新低,從此股指進入橫盤整理,截至昨日已有26個交易日,在此期間成交量出現持續萎縮。仔細觀察,大幅縮量的主要是指標股。這種情況在9月份更加突出,9月2日晚,中金所公佈大幅限制日內開倉規定,就此開始,股指期貨日成交縮去99%,滬市同時大幅縮量。它揭示了一個秘密:極端縮量凸顯空頭「武功」被廢。

共識二:存量博弈成常態

目前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增量資金推動的上漲行情已不存在,但存量博弈的波動行情會延續。

考察量能變化,離不開換手率分析。歷史上中國股市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主要股市,A股市場在較為冷清的年份換手率都要超過200%。按今年上半年的活躍交投,年換手率要超過300%,而全球主要市場的換手率大多不超過100%。

應該指出的是,由於互聯網高頻交易發展迅猛,發達國家市場的成交量和換手率近些年也有抬高趨勢。根據TABB Group數據,美國證券市場上高頻交易量所佔份額從2005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61%。

新興市場換手率都較高,台灣地區在上世紀股市熱潮時期換手率一度也雄冠全球,達到700%,目前基本只有80%左右。從較長時期來看,隨着滬港通、深港通開通,A股換手率也應該會逐步回歸到世界主要成熟市場的一般水平。

目前,A股市場雖然量能萎縮,但換手率還不到歷史上極端底部低迷的換手率。事實上,管理層對增量與存量關係也有了新的認識。

多年來,「流動性決定論」成為市場的投資理念,流動性思維取代了治市思維,對流動性和資金引進的重視遠勝於對資本市場的治理。對於股市的漲跌邏輯,長期以來,投資者總是習慣性地用流動性的因素來解釋,注入宏觀調控、貨幣緊縮、大小非減持、新股頻發、增發募資,這些流動性因素,似乎成為股市漲跌的主宰。這就是所謂「資金市」。

近年來,管理層也積極開拓和吸引增量資金入市:鼓勵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等現有機構投資者增加對資本市場的投資比重,積極推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增加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加快引入滬港通、深港通等融合機制。

經過這場槓桿市破滅的反思,目前管理層思路已經明確:流動性思維並不能帶來流動性,而且單純依靠引入流動性也不會真正激活股市存量,只會讓大量的流動性作壁上觀。以治市思維取代流動性思維才是激活A股市場存量股票的路徑。只有長期堅持信息披露為中心、打擊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進一步完善新股發行改革、嚴格退市制度,引領A股市場走出目前的「囚徒困境」。

共識三:縮量不是缺錢而是缺乏信心

節後市場最大的特點還是縮量,周五上午滬市半天成交1366億,跟節前的成交量萎縮沒有根本區別。有投資者認為,將縮量歸結於缺錢,這只是表象,其實中國股市從來就沒缺過錢,說到底還是信心問題。

信心缺乏一方面是趨勢使然,目前30、60、120日周期量能絕對擺在空頭跌勢面前。上證指數的60天線估計下周就會擊穿年線,深圳指數的60天線已經在節前擊穿年線。這就告訴我們的其實就是趨勢壓力加重。在這種狀態下,想要醞釀反彈也不會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市場信心需要很長時間自我修復。造成投資者股災「後遺症」無疑是去槓桿。監管層重拳清理槓桿,尤其是場外違法配資,這對中國股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自然是好事。但短期來看,對股市去槓桿引發暴跌踩踏事件,這無疑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中無法迴避的「陣痛」。目前,能夠同一市場認識的只有深化改革。只有強有力的推進改革,才能維穩中國經濟,才能完善股市制度,才能重燃投資者信心。投資者還必須明白,改革也是慢變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長期來看依然值得期待。

極端地量凸顯兩點分歧

分歧點一:3000點附近磨底成功?

上證指數中期調整,最大特點是縮量。第一個平台的地量在4500億至3500多億之間,對應點位在3700附近;第二個平台的地量2500億至1500億,節前極端地量在1500億左右,對應點位在3000點附近。節後滬深兩市量能有所回升,滬市連續兩個交易日成交額逾2500億,已經接近上一次滬市創下2651億的地量,時間是2015年2月25日。

主張磨底接近尾聲者認為,這種交投十分低迷、量能極端萎縮,使市場情緒落入底谷時,往往預示着一個新的起點。事實上,隨着今年2.25極端地量出現,本年度最有價值的,衝擊5178點的一波牛市行情悄然啟動。

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從6月大盤完成築頂回調的過程中,市場資金一直處於淨流出狀態。截至9月25日,節前市場前三個完整交易周共有3135億流出股市,為連續第三周淨流出;證券保證金淨流出1554億元,為連續第四周淨流出。節後兩個交易日,資金出現淨流入,但是,增量資金流入較小,依然不具備反轉條件。整個9月份,上證綜指幾乎都在3000點至3200點箱體運行。3100點中軸至3200點箱體上沿有着巨量套牢盤,以目前的量能是不可能向上突破箱體。至於節後走勢,一要看外圍股市,二要看A股整體10周線的改善條件,在沒有足夠改善之前,只有超跌才對大多數人來說有意義。不排除A股再下一個台階,創出第三個平台,成交金額會出現在1000至1500億之間,對應點位2500點至2700點。

分歧點二:後槓桿時代靠什麼上漲?

A股必然不會也不能重回「槓桿牛」的老路,後槓桿時代靠什麼上漲?一種意見認為,槓桿牛結束,而改革之牛、轉型之牛猶存。去槓桿之後,市場呼籲「慢牛」。慢牛有待長期買方力量的形成,需要一個良好的資本市場環境,且買方與該環境形成正反饋。以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成長股,以國企改革為代表的題材股,仍是首先投資標的。但也有人認為,未來的市場將不會再是槓桿牛,而是回歸基本面、回歸價值投資的因素。好股票要漲,高估的股票會虧。

持不同意見則認為,3000點附近已經橫盤了26個交易日,底部不可能在這樣一個大平台上出現,即使是底部也要踩上一腳才啟動。本周只有兩個交易日,下周突破3250點箱體上軌的可能性很小,回調壓力不斷增大。悲觀者更認為,牛市已不復存在,A股已進入熊市。在中國經濟放緩預期、美國即將啟動加息背景下,未來只有超跌反彈,不具備反轉條件。進入第四季度,機構的流動性又將面臨着挑戰與考驗,年底的資金面緊張預期也就增強,像樣的反彈可能出現明年春季。周五,煤炭有色板塊上漲或許預示超跌反彈接近尾聲。分析人士建議,投資者宜輕倉博反彈,波段操作,及時止贏,積小勝為大勝。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華夏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014/62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