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爭議從未中斷 成果為何全歸屠呦呦一人

2011年,屠呦呦曾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引發爭議:「不能把團隊的成果歸於一個人」;「把獎頒給她一個人,對項目的其他參與者不公平」。但是拉斯克評獎委員會之所以把獎盃頒給屠呦呦,所依據的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被稱為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但多年來關於這位科學家的爭議從未間斷。

諾獎委員會:屠呦呦獲獎並非對中藥獎勵

2015年6月4日,美國沃倫·阿爾珀特獎基金會官網宣佈,2015年度沃倫·阿爾珀特獎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抗瘧領域的突出貢獻。

2015年10月5日,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人因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新療法獲獎。屠呦呦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發佈的頒獎文件中這樣評價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已經困擾人類數千年之久,成為全球性的主要健康難題。尤其是寄生蟲病會對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口造成負面影響,極大地阻礙了改善人類健康與生活的進程。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開發出新的治療方法,為某些最嚴重的寄生蟲病的治療帶來了改革性的突破。

據英國衛報消息,在諾獎隨後的發佈會上,有記者問,屠呦呦獲獎,是否是對中藥的一次獎勵。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該委員會稱屠呦呦獲獎是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啟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

「三無」科學家:多次落選院士

屠呦呦,今年85歲,浙江寧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1955年,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2011年,屠呦呦曾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該獎組委會將青蒿素列為「20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醫藥學創舉」。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越戰時期接到「中草藥抗瘧」研發任務

大學畢業,屠呦呦被分配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之後55年裏,除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她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坐小樓。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於1969年至1972年之間,正值「文革」時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該項目的短期目標是要儘快研製出能在戰場上有效控制瘧疾的藥物,長遠目標是通過篩選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藥藥方與民間療法來研發出新的抗瘧藥物。

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有多重要?

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周恩來指示下,「523項目」計劃啟動。

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成員篩選了2000餘個中草藥方,並整理出了640種抗瘧藥方集。他們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藥方和380多個中草藥提取物。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其研究組第一個用乙醚提取青蒿,獲得了抗瘧效果較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後來,為了獲證青蒿素對人體瘧疾的療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實驗效果十分喜人。隨後,屠呦呦課題組深入到海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瘧原蟲的患者身上試用之後,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有什麼用?

青蒿素是來自一種菊科艾屬植物的提取物,對惡性瘧疾、腦瘧強大的治療效果。

瘧疾是由瘧原蟲造成的,經蚊叮咬或血液傳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蟲傳染病,俗稱打擺子。每年全球患者在3億~5億之間,因瘧疾死亡的人數在1百萬~3百萬之間,其中大部分為兒童。瘧疾可引起貧血、脾腫大以及腦、肝、腎、心、腸、胃等受損。

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青蒿素為「中國神藥」。

「在人類的藥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並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並不常有。」史丹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如此評價發現青蒿素的意義。

至今青蒿素仍被用於生產最有效的抗瘧藥物,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有6億患者需要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治療。

特殊時期新發現成集體財富

在文革那樣的特殊時期,不需要個人署名的論文,新的發現迅速變成了集體的財富。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會議上,以「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藥」為題,屠呦呦匯報了自己在青蒿上的發現。很快,雲南和山東等數個研究小組借鑑了她的方法,對青蒿進行研究。在此後的臨床應用中,也有多人做出了貢獻。

1977年,為了趕在國外發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為中國人發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鑑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隻字未提發現者,只是含糊地說:北京中藥所。

屠呦呦人物爭議:榮譽是集體還是個人的?

「523」項目以「勝利完成」而告終,然而後來的幾十年中卻爭議不斷,屠呦呦則被很多人認為「不夠淡泊名利」「個性執拗」。

2011年,屠呦呦曾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引發爭議:「不能把團隊的成果歸於一個人」;「把獎頒給她一個人,對項目的其他參與者不公平」。但是拉斯克評獎委員會之所以把獎盃頒給屠呦呦,所依據的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

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專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但因為引文署名的細節,馬上有人撰文批評她: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自己研究小組其他成員的作用——這正是反對方的主要理由——他們認為,屠呦呦誇大了自己的研究組在523中的作用,誇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組中的作用。

同樣參加「523」項目,並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中作出關鍵貢獻的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李英稱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對其他發明環節很難出力。

屠呦呦曾對媒體表示,青蒿素的事亂了,大家都要說是自己弄的,實際上這可能嗎?科學就應該講究實事求是的,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談這些問題了,你要是信任的,就相信我的那本書,那裏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這本書實事求是,是根據事實寫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早在拉斯克獎頒發之前就高度評價過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們作為無爭議方試圖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難,不理解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時間收藏在自己家,不願給我們看。」但查過一些相關的非公開資料後,他還是得出結論: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她的研究組第一個用乙醚提取青蒿,並證實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瘧作用。

全球最大的、以研究開發為基礎的跨國製藥企業之一的葛蘭素史克(GSK)曾經的中國研發中心副總裁魯白說「屠呦呦創造了用乙醚來製取青蒿素的方法,這是最原創最重要的發現,後來對青蒿的研究貢獻也很多,但都是『錦上添花』。」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006/62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