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首發:中醫是藝術?名醫:醫書不是寫出來的

—【餖飣醫語】醫書不是寫出來的

唐代的許胤宗:「作為一個良醫來說,高明之處就在於診脈準確,而脈之妙處不可傳,也不好傳。對於一個醫生來說,如果脈診斷不好,只是留下一些藥方,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也就不打算寫書了。」清代的名醫高世栻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高:現在流行的分門別類的醫方書,都是醫門糟粕

《漢書》所載的醫書只有六七種,但那時名醫卻非常神奇,到了今天,醫書越來越多,卻再難看到扁鵲、華佗這樣的名醫了。因此,很多名醫們都認為醫術主要靠經驗與心領神會,不主張著書。

唐代的許胤宗是位有名的醫生,但是最初的官做的不大,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軍。有一次,王太后中風不能說話,脈象也難以診斷出來,所有的醫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來,束手無策。這時,許胤宗看到太后不能服藥了,就用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放到床下面煮,蒸氣如霧,用藥氣熏病人,當天晚上王太后就能說話了。因為這件事皇帝一下子升他作了義興太守。

有人勸許胤宗著書留給後人,許胤宗回答曰:「『醫』就是『意』啊!是要靠人的主觀上不斷的精思熟慮才能得到的。最主要的我看還是脈象幽隱而難辨,我雖然心裏非常清楚,卻不能把他講出來。古代的上醫,他們超出人的地方就是脈斷的準確,那麼患者得的是什麼病,也就非常明白了。所開的處方正好針對那個病症,往往專用一味藥就足矣了,病好得也很快。

「今天當醫生的卻不是這樣,由於脈斷不好,造成主觀上以不能肯定到底患者是什麼病。為了以防萬一,只能多多的用藥,以碰巧趕上那味藥對症。這就好比打兔子,把打兔子的人分守在整個原野,希望其中一個人能逮住它,這正證明了他們醫術不精。即使其中偶然有一味藥對症,但是由於受到了其它藥物的牽制,使得藥物不能完全發揮作用,病人的病用這的方法去治,那麼治不好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了。所以作為一個良醫來說,高明之處就在於診脈準確,而脈之妙處不可傳,也不好傳。對於一個醫生來說,如果脈診斷不好,只是留下一些藥方,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也就不打算寫書了。」

清代的名醫高世栻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他小時候家裏很窮,和名醫張志聰是鄰居,讀了當時的醫生們所寫的很通俗的醫書。二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去給人治病,而且還頗得病家的讚許。後來高世栻自己生病了,請來俗醫治療,不但沒有好,反而使病情加重了;過了很長時間沒有吃藥,沒有想到病好了。於是高世栻翻然悔悟道:「我給別人治病也是這樣的,真是草菅人命。」就跟從張志聰學習軒、岐、仲景之學,學了十年,盡窺精奧。遇到了病,一定要究其本末,開出的處方也於不同流俗。高世栻批評那些庸醫、俗醫們說:「學習醫術就像剝蕉一樣,剝至無可剝時,才是至理。用這個至理來論病,大中至正,一定不移。而現在流行的分門別類的醫方書,都是醫門糟粕,象薛已、趙獻可這樣的人,雖然有穎悟變通的才能,但是不是軒、岐、仲景一脈相傳的大道。古人云:『不知十二經絡,開口舉手便錯;不明五運六氣,讀盡方書無濟。病有標有本,求其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這是在指示醫門的正道,以用來分辨流俗的方書,使學者有鑑別能力。」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716/58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