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首發 真正的中國特色 歷代儒家孝子成就一代名醫

—【餖飣醫語】孝子勝良醫

作者:

與修行人了斷塵緣不同,儒家講孝道,歷代的儒生們為了盡一份孝道,不知不覺就成了一代名醫。金元時期的張子和所著一部醫書,名字就叫着《儒門事親》。

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任元受侍侯母親盡孝,他的母親年老多病,任元受沒有離開左右。他自己說:「老母親有了疾病,得病的原因,或者是因為飲食,或者是因為燥濕,或者是因為說話稍微有些多,或者是憂喜稍過。我每天侍侯在左右,盡心照料,所以母親生病的原因,我都一清二楚。五腑六藏的微妙變化,都能知道。也不用切脈後才了解病情,所以用藥一定有效果,雖然名醫來了,也不能比。」

南北朝時的李元忠因為母親年老多病,就專心學習醫藥知識,研究了很多年,對醫術已經很精通了。

隋朝的許智藏,高陽人。他的祖父許道幼,為了治好母親的病,讀很多醫學方面的書,因而精通醫術,成了當時的名醫。他告誡他的子女說:「作為後輩兒女的人,要給父母嘗膳視藥,如果不知道其中的一些醫療知識,怎能說得上孝敬呢?」從此,他的醫術就世相傳授。到了許智藏,成為一代名醫。

唐朝的甄權,是許州扶溝人氏。因為母親有病,與弟弟甄立言一塊研習醫術,成了一時名醫。他的醫術高超,為天下第一。一百零三歲時,唐太宗還到他家中去看望了他,並封他為朝散大夫。

宋朝的高若訥喜歡讀書,而且記憶力也很好,秦、漢以來的書籍,他沒有不看的,同時他對星象曆法也頗有研究。高若訥的母親有病,為了治好母親的病,他就把醫書找來看,不久對醫術已經很在行了,即使是當代的國醫也都很佩服他。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方書》及《外台秘要》很長時間沒有流傳了,高若訥把它們考校整理,得到了比較可信的版本,從此人們才開始知道這些書。宋朝的名醫多出在衛州,這都是從高若訥那裏學來的。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阿波羅網首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711/58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