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忍耐與情境:人長大了是要憋得住尿的

作者:

在這個世界上,有3個東西人憋着會很難受:情緒、話語與尿。

當人還小的時候,是憋不住尿的,所以他會隨地小便。當人的生理年齡漸漸長大,人就自動有了憋尿的能力。並且,人在肛欲期(1.5-3歲)進行大小便訓練後,人就有了什麼地方該小便,什麼地方不該,有了情境意識,並且有了自制能力到合適的情境裏排泄——這就是理性的發展,有了基本的智商。

同理,人很小的時候,也沒有控制話語和情緒的能力。想哭就哭,想鬧就鬧,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得不到就發脾氣,毫不顧忌情境,毫不顧忌他人感受。隨着人的心理年齡的成長,人也漸漸有了自制的能力,知道什麼話什麼時候該說,知道什麼情緒什麼時候不該釋放,為了照顧到情境和他人的感受——這就是情緒的自制能力,有了基本的情商。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在小時候都接受過大小便控制的訓練,所以你會看到一小部分人在成年後依然肆無忌憚的在馬路上大小便。這種人通常被稱為精神病、露陰癖、不文明等關了起來。實際上他們錯了嗎?他們沒錯,我自己的生殖器,我自己的需求,我自己排泄,關你們什麼事呢?這是我自己的自由呀。然而我們的理智又告訴我們:我們不能這樣,因為這樣不文明,這樣影響了他人的違和感。馬路不是一個合適大小便的情境。

同樣,情緒和話語也是這樣,不是所有時候都適合表達和發泄的。

這個道理聽起來很是啊,但是做起來就不那麼回事了。比如說,在親密關係中,當你的伴侶很忙碌的時候,你依然要衝他發脾氣,索要關注,跟他聊天,你要不停的打電話,問他為什麼要忽視你,要通過各種作各種情緒來證明他依然是愛你的,全然不顧他的情境。不管他是很累了,還是在開會,還是今天他心情也不好,還是他今天也在外面受了委屈。你就開始巴拉巴拉的索取,結果很失敗。因為你沒有照顧到情境。在不合適的情境裏表達情緒和話語,就會傷害到了他。你也許會很委屈的:我不過是想說說心裏話,這錯了嗎?我不過是想他安慰我下,陪陪我,這錯了嗎?這都沒錯,也不是他不能給你,只是情境錯了,索取就會傷害到他。

比如在工作中,你跟某個同事、你的團隊合作,你對某某有了情緒,你很想表達很想發泄很想解決,但是情境不合適。或者當下你們共同面臨着某個任務項目,或者你們正在客戶或領導面前,即使這不是你的錯,但是你此刻表達了發泄了,那就是你的錯了。因為你傷害了整體利益,也傷害了他。比如我遇到的幾個人。有人在公司年會上和部門的人一起表演舞蹈,結果就1個人對了,那幾個人全錯了。結果這1個人就很不悅的表現了出來,直到很生硬的結束了這場舞蹈。還有一個年輕人在工作中累了就情緒化的想辭職,當時是公司剛信任的把一個項目交給他已經啟動。當然,如果說後果這真的也都是他人的損失,整體的損失。

在生活中也是,你常常對某個人有情緒,忍不住的就想發泄,想爆發。你常常不分情境的說自己想說的話。你常常跟隨着自己的情緒衝動的做事,讓人感覺你想一出是一出。

情緒化很值得被討論的。如果你跟隨自己的情緒做事,是感覺很爽的。你可以想做的時候做,不想做的時候就不做,舒服的時候就做,不舒服的時候就放棄。說不好聽了這叫不負責任,說好聽了,這就是心理學家們誤導的「跟着自己的感覺做」。我其實一開始是不太贊同的,人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覺,人更要有基本的理性調控。如果你的這個「跟着感覺」給別人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損傷了他人,這與自私無異,隨便辭職,隨便情緒,不分情境的撥電話、講話,會滿足自己的發洩慾。你還是要理性考慮下要不要這樣做的。

情緒化的反應被稱為感性反應,理性的思維自我操控能力被稱為理性反應。理性和感性的衝突,是永遠存在的,這也是欲望和平衡的衝突。心理學家們教人愛自己,跟着自己的感覺,實際上是想讓人到了超越理性和感性的階段——悟性反應,在一種考慮到情境、他人、自我後,做出的一種綜合平衡的反應。這種平衡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的悟性。而我看到很多人,卻讓「愛自己」、「跟着自己的感覺」退化到了情緒化里。

感性反應是比理性反應更早年的一種應對方式。情緒具有不穩定性,理性具有穩定性。我們活在社會上,要穩定的對待情境和他人,才能夠生存。因此當你不能超越,到達悟性的層次,你還是拿回基本的理性,不要讓情緒、感受、欲望控制着自己走好。

Daniel教授提出了情緒智商一詞,也就是常說的情商EQ。其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自我管理」,即克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的能力。其實早在我們中國文化里,就已經有了這種意識:「克己復禮為仁」、「吾有三寶:一曰勤,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就是自我克制的意思。

自我,情境,他人——這三個都是要考慮的因素。平衡,才是持久之道。如果你習慣忽視情境和他人,習慣跟着自己的感覺走,那麼有一個東西可以讓你趨向於平衡——忍耐。人是要適時的委屈下自己,當然只是適時。

這就需要你有兩個基本能力:

判斷當下情境是否合適及什麼是合適的情境的能力;

憋住並等到合適情境到來的能力。

對於第一個能力,就是對環境和他人敏感性的話題了,再議。對於第二個能力,有個更專業的耳熟能詳的詞彙可以解釋這個過程:延遲滿足。

多說一點延遲滿足。延遲滿足不是不滿足,而是延遲。如果你能憋得住情緒,忍得住話語,等到合適的情境裏再表達的時候,

你就會獲得很滿意的效果,要比當下不合適的情境裏就發泄獲益多很多。但是我們很多人卻把延遲滿足弄為了不滿足,仿佛此刻不滿足,就再也沒機會了一樣。仿似此刻不表達情緒,此刻不表達思念,此刻不被關注,此刻失去了連接,仿佛就永遠失去了一樣。這可能就與童年早期建立的不安全依戀關係有關了。

總之,人是要訓練自己的忍耐能力的。然後等到合適的情境裏表達。這是心理的訓練,就像當年我們生理上訓練要憋住尿一樣。

你如果問為什麼要這麼折磨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跟着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愛自己不好嗎?我只能說,就像人要憋住尿一樣——這是人類基本的責任感、羞恥感、榮譽感、良知、道德感。如果人只能自私的活着,索取,那也不好說什麼了。

從正常人的發育來看,我是想和你分享這個段子:

所謂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話與情緒;所謂不夠成熟,就是只能憋得住尿,卻憋不住話與情緒;所謂成熟,就是既憋得住尿,又憋得住話與情緒;所謂衰老,就是憋得住話與情緒,卻憋不住尿了。

你呢,你今天憋住什麼了?

為了避免有些人過於忍耐,我還是想補充一句:所謂得憋住,並不是壓抑到身體裏,繼而讓壓抑的情緒傷害身體。而是有能力自我消化,在自己的體內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或者等到合適的情境到來的時候在其中表達。後者需要你自我訓練,前者就是心理學和我教授的內容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壹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402/53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