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很迷茫,覺得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這篇文章詳細分析了為什麼不能堅持的七種原因,適合困惑中的所有人。
■我們沒有形成固定的時間節奏感
高中階段我們都比較容易堅持做一件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良好規律的生活,我們每天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自習,按時睡覺。
在一個有規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對固定的受控時間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標。到了大學階段,課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開始多了很多可能性,這意味着你的生活變得豐富的同時,你獲得各種自由的同時,你開始失去你過去養成的節奏感。你開始慢慢變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動去行動的人,而不是堅持在固定的時間干一點什麼的人。
這種被碎片化事情推動的現象,不僅僅是在大學,一直到了職場,都會越來越嚴重。我的第一個建議是:要養成堅持的習慣,你最好要讓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時間去做固定的事情的習慣。
我為什麼總是建議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堅持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寫日記,練字,鍛煉,一切你喜歡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哪怕就15分鐘。這些小事情會慢慢形成你新的時間錨點,有了這些時間錨點,你才能在不同的環境裏慢慢養成你生活中的新節奏感。有了時間節奏感的人,才能逐漸掌控自己的時間。大家要明白,對自己時間無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覺得累,而不是對自己時間有掌控的人,我們只是更有產出。
■我們沒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勵
你和怎樣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變成怎樣的人。
在高中,因為有各種制度和外力約束,大家都被集體化成一種行為模式,往往能為某個特定的目標長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趕激勵,很多人覺得自己在高中學習過程中很有充實感,和這個環境是分不開的。
我上班以後和我很多從小玩到大的老同學關係越來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個城市的朋友關係很好。我發現一個特點,我們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個生活節奏的人。
■我們沒有選擇一個更適合目標的環境
我們往往缺乏和自己有同樣目標的同伴,這也導致我們很難一個人特立獨行下去,畢竟人是群體性動物,很難擺脫從眾的自然基因行為模式。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學不求上進,我也不太擔心你不會堅持,因為班主任、家長和學校構成了一張網,為你設計好了每天的行為模式。中國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種學習集中營模式更為恰當,它的升學率成功是以犧牲人的個性、人的自由意志為代價的。
但這種模式在短期內能讓你在某個點上快速突破,脫穎而出,所以還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學,無論是班主任還是輔導員,又或者是學校,對你的管理都是很粗放的,沒有人天天監督你上自習,甚至是上課!
在這種環境下很多人才會發現沒有外力約束,他很難建立對自己的行為控制能力。
不僅僅是大學,即便是在職場,我也是比較反對在家辦公這種模式。真正辦過公司的人都知道,讓新員工在家辦公而不是集中到辦公室管理,不但不會產生工作效率,往往還可能毀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因為他會養成很糟糕的工作習慣。
絕大部分人離開環境的約束就一無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為自己選擇了某種有控制的生活。
這是像我這樣經過十幾年修煉的人才能勉強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為什麼考研時那麼多人會去報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環境,二也需要上課的環境。沒有這個環境,他們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我們丟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標
有一名大一學生,從新學期開始他做了很多打算、計劃,但是一學年下來,他幾乎沒怎麼實行過,現在上課他沒啥興趣,要不看小說,要不睡覺,要不寧願發呆,但過後他又特後悔,特糾結,他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在大學裏,他過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裏,甚至有不想念書的念頭。他很煩,想改變這種現狀,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即便能夠堅持,但是前提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堅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標。
高中階段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考大學,而且被同伴和環境驅動去努力。到了大學,就業一時半會還很遠,考研也得三年後,經過十二年艱苦求學的日子,人都想為自己放鬆一下,大學又不缺乏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這种放松的環境中,我們想不起自己的奮鬥目標了。這是第一個問題:沒有目標了。
高中有一個現實的目標叫上大學,上好大學。其實大學倒是有一個現實的目標叫就業,就好業。
為了上好大學,高中階段發展了一套以拿分為導向的應試教育體系,雖然這套體系影響人的思維開放性,但是它能幫你拿分。
在大學裏,課程體系設置往往讓你看不到和就業這個目標的關係,它的實用性和社會現實脫節的確很嚴重,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業需求之間的進展,只是感覺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沒有辦法衡量你現在離目標的距離是否更近,你就會慢慢忘記自己的目標。甚至慢慢用還在學習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標,其實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學生就應該主動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業單位,了解他們的就業崗位,了解這些崗位對人的素質要求,主動在大一就明確自我成長的目標和實現的手段,並找到恰當的手段衡量自己的進展。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好的教學體系應該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國,你是選擇抱怨國家呢還是先去改善自己?
■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離目標更近
有的大學生倒是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難堅持。為什麼?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難,都有老師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學,一切似乎都沒有人給你答案,或者給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種是你想要的?這真很難講。
所以很多同學在走向目標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堅持的方向是否是對的,因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而總是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是最佳的,在這種畏手畏腳的猶豫中,如果沒有太多的進展,也就慢慢放棄了堅持。
■我們的性格中有太多好逸惡勞的成分
還有一些同學看到了進展,但是也沒有最終堅持下去,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心理學家說習慣推遲滿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遲滿足感這個概念可能有的同學並不清楚,這裏我分享一個摘抄來的故事,也許對你有啟發。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我的幫助,她想糾正在最近幾個月里,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我們探討了她對老闆的看法,老闆對她的態度;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的父母的情況。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願望,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儘管一再努力,但這種常規心理分析和治療,並未觸及問題的癥結。終於有一天,我們進入久被忽略的一個領域,才使治療出現了轉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我接着問,「還是蛋糕上塗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問。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個鐘頭里,她就儘量規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裏,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我們會因為一點點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標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當人為目標奮鬥得到一點點進展的時候,往往會獎賞自己放縱一下,這樣就很容易讓自己脫離正確的軌道。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取得了一點點進展的話,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繼續加油,因為目標還沒有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