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亞洲:新一波債務危機爆發地?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當時泰銖貶值,引發了區域性的市場崩潰。那歷史還會再次重演嗎?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亞洲經濟快速增長、金融系統不斷強化、透明度不斷改善,並累計了上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但亞洲現在正面臨3大風險:美聯儲縮減QE、中國經濟放緩、家庭債務爆炸式增長。

美聯儲縮減QE以及中國經濟放緩已經獲得了大眾的關注,然而亞洲的家庭債務問題值得我們更多的審視。泰國的債務上升迅速,承銷標準寬鬆而不良貸款不斷上升。牛津經濟研究院在一份新報告中警告說,很多亞洲國家都存在泰國的問題。

過去6年,金融保守的新加坡的信貸瘋狂增長,甚至超過美國次貸危機前的增速。

許多亞洲國家現在的私人債務已經佔到GDP的150%-200%。這些國家包括高收入組的澳大利亞、中國香港、韓國、中國台灣,還有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即使是債務水平較低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債務上升的軌跡也是一個麻煩。

牛津大學經濟學家Adam Slater說,這樣的債務激增通常帶來不好的結果。

滙豐銀行亞洲經濟研究主管Frederic Neumann表示,相比債務的絕對水平,更令人擔憂的是其增速。亞洲經濟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健康,甚至可能繼續增加債務來支持增長。那當槓桿超過1997年崩盤前峰值時,市場會大幅回調嗎?

樂觀主義者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在亞洲,因為亞洲人往往更為謹慎,且較多進行儲蓄,但Nermann認為這並不一定。

債務讓亞洲暴露於金融衝擊和經濟變化的風險之下。任何造成不穩定事件——美聯儲過度緊縮、歐洲再次動盪、中國信貸緊縮、油價飆升或者日本債市危機都可能將亞洲推向危機邊緣。

那政府應該做什麼來避免災難?Neumann認為是生產率的增長。

如果生產率增長放緩,利潤承壓,那為了保持股本回報率,公司將繼續加大槓桿。

因此,任何促進生產率增長的措施都能幫助避免災難。例如,國有企業改革、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勞動力市場剛性和貿易自由化。

一些升級正在醞釀之中。香港、韓國、馬來西亞和其他地方都就改革做了雄心勃勃的規劃,但尚未採取明顯的行動。然而,真正值得擔心的是中國大陸。8月1日,中國央行警告稱,信貸和貨幣供應增速過快,此前,中共總理李克強曾承諾解決中國的信貸泡沫。

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中國對經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支持了整個亞洲的增長。中國的刺激很可能會成為該地區的困擾。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或出現巨大的債務違約,將對全球產生影響。這同樣適用於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超低的美國利率讓資本湧向了亞洲,推高了私人債務比例。

亞洲的情況並不算最糟糕,希臘和葡萄牙以及剛剛發生債務違約的阿根廷的情況更加糟糕。更嚴格的債務/收入比,稅務和監管上更強勁的「宏觀審慎」政策將會限制資金的流動,讓亞洲免於重回1997年的金融風暴。但是,Oxford的Slater警告稱,債台高築所帶來的風險已經足以構成問題。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805/42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