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中國為何叫做神州?

作者:

女媧造人

在中國這個地方,是傳說中神的故鄉,所以有神州的稱號;這個神的子民自古以來認為她是居世界中心的國度,所以稱為中國。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從最古老的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出現的是女媧、伏羲、神農三個神皇,漫長的歲月中,現代史學家一直把這段歲月以神話對待,這段傳說中的歲月,出現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像神祉般具有無邊法力的人物。

首先特別必須提的就是女媧皇,她是始祖母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的用天上的黃土仿造神的模樣創造了我們,同時又為繁榮人類的社會,於是又為人「化育」生靈萬物。而仿神的人類是不能與萬物禽獸等同,所以她特別為人類建立婚姻制度,使人有別於禽獸亂交,於是又有「神媒」的稱號。

另一神皇伏羲氏,也是法力通天,為人設立官員,管理人民,教人網魚,蓄養家畜。他下世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八卦」,所謂的「受龍圖,畫八卦」,這就是著名的河圖,也稱之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經。這河圖給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國人常講天象變化、天命難違,對天有無限的尊崇,天地變化之理就是所謂的「道」。而後周文王依據河圖推演周易,易經由原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這就是所謂的周易、後天八卦。到了孔子時代,人離道更遠了,才開始以文字註解易經,就是易經繫辭傳,顯然越依賴文字語言,越難理解這個代表天地人的宇宙變化的道學。而在中國,天象、天命歷朝歷代都被天子帝王遵循着,用來警惕自己的施政,即使是科學發達的今天,科學家也十分好奇,為什麼幾個簡單的卦象能有解釋不了的預測能力。這是部天給人傳達訊息的經典,顯然不是人類智慧能創造的,它似乎默默的提醒着人們別忘記自己的渺小。

第三個神皇是神農,神農皇教人們製造農具,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而他出神入化的技術,所以被稱為「神農」。而《史記》中還有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記載,神農氏到這世間為中國人建立起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在我國長期以來,「本草」就等於了中藥的代名詞,而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的發展,事實上,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的基礎上,即使到今天為止,它仍然是中國醫藥學最崇高、最具權威的著作。從這角度也不難看出,神在中國一直留下遺蹟,假如「本草」只是代表遠古眾多先民的經驗累積的話,那麼歷史中,我國的中藥很可能只有像美洲印地安人的草藥治病水平,而不是在遠古就能具備這樣結構完整的理論與藥性分析記載,中藥的藥理里也深深蘊含着「道」,蘊含着天地人、五行互動的理,這似乎也是不信神的人永遠弄不明白的謎。

從這段中國史上記載的三皇所經歷的漫長的歲月來看,在中國顯然經過一段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曾經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神傳的文化經過時間淬鍊而能歷久而彌堅,所以中國人對天有無限的敬崇,「敬天」不只是代表中國文化是個信神文化,更是個神傳文化的表徵與內涵同在的體現。

一直到距今約五千年前,神州舞台出現人類歷史重要的一幕——黃帝時代的降臨。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受到無比的尊敬。其實中國人「敬天法祖」的特性,甚至把祖先當成神明祭祀,與黃帝被認為中華民族共同祖先有着密切關係。於是人神分隔,中華民族就在神傳的文化基礎上,從黃帝時代開啟了以人為中心,一幕幕璀璨的半神文化序幕。

由於蚩尤的暴虐百姓,涿鹿之戰後,黃帝被諸侯尊之為天子,天子的意義就是上天的愛子,賦天命行天道於人世。所以實際上,黃帝成為中國歷史首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諸侯,統一了華夏族的帝王。英明的黃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大治天下;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作衣裳、造舟車,甚至文字、醫學、曆法、算數、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中國的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史籍上說,黃帝在位的一百年中,中國沒有毆鬥,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甚至虎豹不傷人,鳥獸蟲蛾都受他的教化影響,是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範,因此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

這位中國歷史上的首位天子,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治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形容黃帝懂得順天而治,知陰陽、生死變化之理,行道天下,是個得道之人。古史中很多黃帝求道、問道的記載,他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同時煉丹求鼎、靜心修煉。紀元前2598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那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黃龍迎接他。黃帝跨上黃龍,白日升天,圓滿功成。臣子與百姓,感恩懷念之餘,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山下,即陝西黃陵縣的黃帝衣冠冢。

這就是為什麼黃帝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典故,也是為什麼中國人對生命圓滿的結束就是歸天成神的原由。中國人對過世的祖先,也認為另種形式的歸天成神,祖先在天之靈能庇佑看護子孫,家家戶戶供奉自己祖先,同姓親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節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這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國從黃帝開始有了文字,也開始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發展,從此以後一步步邁向文明,不斷的創造、不停的豐富着人類的文化。但是文字的出現其實也將人類帶進一個更複雜、更難生存的世界,也代表着人類的原始天性同時漸漸被複雜的人性取代了。黃帝承接着神傳文化與人本文化的交接,黃帝不再像神話時代的三皇般,以神祉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人」出現於世。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來自於天,回歸於天,「天人合一」的觀念自古以來就根深蒂固的深植在中國人內心中。

「敬天祭祖」的文化特徵,代表許許多多的生命內涵。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與人種和土地這些物質要素同樣重要的精神要素。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發展史,民族文化的徹底摧毀意味着一個民族的消亡。「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

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擊,其傳統文化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其精華代代相傳。「天人合一」代表着我們祖先的宇宙觀;「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為人的起碼美德;「忠孝節義」是人生於世的標準;「仁義禮智信」成為規範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中華文化體現出誠(實)、善(良)、和(為貴)、(包)容等優點。「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親)、尊師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重視個人的修養,以儒釋道的修煉信仰為根,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與法律這種剛性約束不同的是,文化約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於犯罪之後的懲罰,而文化對於道德的育化卻起着預防犯罪的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達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華國力鼎盛的時期,科學也因此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當時歐洲、中東、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長安學習,周邊國家則以中國為宗主國,萬國來朝,重譯款塞。中國常常被少數民族佔領,包括元、清和其他少數民族割據的朝代,但是他們幾乎都被漢化,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而傾國家之力對民族文化的破壞,這絕不是出於工業化的狂熱、或希望靠攏西方文明而幹了一些蠢事,而是在意識形態上與民族的傳統文化勢如水火,因此文化破壞就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並且是以國家暴力作為後盾的。

更為惡劣的是對傳統文化一直採取偷梁換柱的辦法,把從古到今,人在背離傳統文化後產生的宮廷鬥爭、權謀詭計……等等「發揚光大」,創造出一套它們的善惡標準、思維方式和話語系統,並讓人認為這種「文化」才是傳統文化的繼承,甚至利用人們對「文化」的反感而使人進一步拋棄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

中國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黃帝開創的,因此把黃帝稱為「人文初祖」。實際上黃帝也是中國道家思想(「黃老之學」)的創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響,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朝聞道,夕死可矣」。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的《周易》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其中的預測學連現代科學也難望其項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對知識分子潛移默化,影響巨大。

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中「入世」的部分,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佔了極重的分量,「百善孝為先」。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家族倫理可以自然擴展為社會倫理,「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所謂「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悌」是兄弟之間的關係,可以橫向延伸成朋友之間的「義」。儒家倡導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繫,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和道家思想則是傳統文化中「出世」的部分。佛、道對普通出世生活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與道家思想淵源甚深的中醫、氣功、風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國地獄、善惡報應等等思想與儒家倫理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儒、釋、道信仰給中國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穩定的道德體系,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套道德體系是社會賴以存在、安定的基礎。

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儒家講「忠恕」、「仁義」,「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無非欲人同歸於善」。這才是「儒釋道」信仰為根的傳統文化最有價值的地方。傳統文化中貫穿着「天、道、神、佛、命、緣、仁、義、禮、智、信、廉、恥、忠、孝、節」等等,許多人可能一生都不識字,但是對傳統戲劇和評書卻耳熟能詳,這些文化形式都是民間百姓獲得傳統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就是直接毀去道德,是在破壞社會安定祥和的基礎。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803/42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