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萬里邁出改革第一步 受衣不蔽體的大姑娘觸動

作者:

核心提示:最讓萬里心驚的還是金寨之行。這年11月上旬,萬里前往革命老區大別山調查。大山裏的金寨縣燕子河公社車子進不去,萬里只得下車請當地的幹部帶路,徒步上山。途中,他來到一戶低矮殘破的茅屋,因為屋內過於黑暗,進去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在鍋灶旁的一堆柴草里坐着一位老人和兩個姑娘。

老人這才抬起頭,傻傻地望着萬里,突然往起一站。萬里一下驚呆了:原來老人一絲不掛,光着屁股,沒穿褲子。萬里忙招呼老人蹲回到柴草里去,同時尷尬地責問旁邊的兩個姑娘:「你兩個小姑娘怎麼也蹲在那裏呢?」

兩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只是用羞澀好奇的眼光望着萬里,身子卻一動不動。這時,當地的幹部意識到了,忙小聲地插話:「萬書記,兩個娃也沒褲子穿啊。山里風寒,躲在柴草里,是為取暖。」

1977年6月21日,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嚴宏昌來說,不過是極平常極平常的一天。因為這天,和以往的無數個日子一樣,他正領着來自蘇、魯、冀、浙、皖五省二三百個農民弟兄,忙碌在鳳陽縣軋花廠打包車間的建築工地上。那是個不大不小的工程,一棟七十九間房的三層樓。他不可能會知道,卸去鐵道部部長的萬里,這天,抵達省城合肥,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和省軍區第一政委;更不可能知道政局的這種變化,將會徹底改變他的命運。

已經61歲的萬里「空降」安徽,可以說,受命於危難之時!

持續了十年之久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已將中國折騰得不成樣子。儘管,著名藝術家常香玉用她那河南梆子特有的高亢豪邁的唱腔,把億萬人民的喜悅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但是,整個中國的國民經濟已經瀕臨崩潰。這時萬里剛被解放出來,原是派往湖北省工作,臨行前他去看望鄧小平,向老首長辭行。鄧小平雖處於半解放狀態,尚未公開露面,卻已可以自由行動。他聽萬里說要去湖北,遲疑了一下,說:「你不要着急走,再等一兩天。」鄧小平隨即向華國鋒葉劍英建議,安徽這個「老大難」要有個得力的幹部去。於是,萬里轉而來了安徽。

當時的安徽死水一潭。全國各地都在清查與「四人幫」篡黨奪權有牽連的人和事,而唯獨安徽不但不放手發動群眾揭批「四人幫」,還在捂蓋子,一捂,就是8個月。作為十年浩劫的重災區,「四人幫」在安徽的代理人基本沒有被觸動。

萬里到達合肥的第二天,顧不得旅途的勞累,就召開了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了中央《關於解決安徽領導班子問題》的指示,果斷地改組了安徽省的領導班子。緊接着,他就快刀斬亂麻,對那些派性嚴重而又不肯悔改的領導幹部和造反派頭頭,該調的調,該撤的撤,該抓的抓,不姑息,不遷就;同時為在「文革」期間受到打擊迫害的幹部群眾平反昭雪,並及時將那些根本沒有問題卻被「靠邊」和仍關在「牛棚」的幹部解放出來,迅速充實到各級領導班子中去。

這果斷而有力的一套「組合拳」,很快將死氣沉沉的安徽打出一片新天地。

可是,萬里沒有想到,就在他大刀闊斧撥亂反正的時候,合肥的大街上竟貼滿了群眾渴望改變農村面貌的大字報;與此同時,許多縣市緊急要求調撥糧食的報告,接連不斷地送上來,反映逃荒要飯的人之多,事態之急,火燒眉毛!

萬里這才發現:安徽省的經濟問題遠比政治問題還要嚴重。於是,他親自下去做了一次認真的農村調查。

歷時20多天的這次調查,萬里指定王光宇和他一道。王光宇在新的安徽省委的班子中,算是一個老資格的農業書記了。早在1954年,王光宇就是安徽省委的農工部長,一年後升為負責農口的副省長;1957年便出任分管農業工作的省委書記處書記,就是說,十多年來他一直就是安徽省委領導班子中主抓農業的負責人。

萬里的出行很簡單:他和王光宇各帶一輛小車,除去駕駛員、警衛員就只有秘書。為了對安徽的農村工作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他把王光宇請到自己車上,讓自己的秘書坐王光宇的車。從淮北到皖中,再到江南,事先不打招呼,說走就走,隨時可停;每到一地,一竿子插到村,訪到戶。前後跑了20多個市縣,他一不開會,二不作任何指示,只是看,只是聽,只是問。他把全省大部分地區都跑到了,結果是,越看越聽越問心情越沉重,回憶起這次農村調查,萬里說了一句十分感傷的話:

「我這個長期在城市工作的人,雖然不能說對農村的貧困毫無所聞,但是到農村一具體接觸,還是非常刺激。我們有些人瞎指揮,什麼都管,就是不管農民的死活。三年困難時期餓死那麼多人,教訓很慘重,但是我們沒有很好地總結。」

在定遠縣盧橋,萬里看到一個上身沒有內衣只穿了件空心棉襖、腰間繫着條舊布帶的青年農民,挑着一副擔子,走累了,正在路邊休息,就走上去同他拉起呱來。萬里問他有什麼要求,他拍拍肚皮說:「沒有別的要求,能填飽肚子就行。」萬里說,這個要求太低了,問他還有什麼要求?這位農民又打開襖襟拍拍肚皮說:「裏面少裝點兒山芋(紅薯)乾子!」

萬里聽罷,良久無語。

在農民住的茅草棚里,他看到床上鋪的是破蘆葦,蓋的是爛棉絮,一根繩子就把全家人的衣服掛齊了;他聞到鍋中用胡蘿蔔纓子和着地瓜煮成的黑糊糊的飯,已經發出了難聞的氣味。

萬里早就聽說安徽有個以討飯聞名的花鼓之鄉鳳陽縣,它在安徽貧困落後的地區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萬里就把這個縣作為他的一個重要的調研點。在鳳陽縣的鐵路沿線,他親眼看到蓬頭垢面拖兒帶女的農民,成群結隊在同攔截他們的幹部「玩」着「老鼠和貓的遊戲」,爭先恐後地扒車外流,他忍不住對當地領導發了火:「不要再念緊箍咒,再割『資本主義尾巴』了!禁止人家出去要飯,你們總也要想想辦法讓大家吃飽飯呀!」

對鳳陽農民外出討飯的問題,有人說:「這裏的農民有討飯的習慣。」

萬里聽了,氣憤地說:「講這種話,立場站到哪裏去了,是什麼感情?我沒聽說過,討飯還有什麼習慣!我們的農民是勤勞的,是能吃苦的,是要臉面的,我就不相信有糧食吃,有餃子吃,誰還願意去討飯!種糧食的農民餓肚子,這說明我們的政策不對頭!」

最讓萬里心驚的還是金寨之行。這年11月上旬,萬里前往革命老區大別山調查。大山裏的金寨縣燕子河公社車子進不去,萬里只得下車請當地的幹部帶路,徒步上山。途中,他來到一戶低矮殘破的茅屋,因為屋內過於黑暗,進去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在鍋灶旁的一堆柴草里坐着一位老人和兩個姑娘。他熱情地上前問道:「老人家,8點多鐘了,你怎麼還坐在柴草里,不上工?」老人卻依然坐着,一動沒動。當地幹部掛不住臉,斥責老人:「你這個老東西,省委萬書記來了,問你呢,怎麼不說話?」老人這才抬起頭,傻傻地望着萬里,突然往起一站。

萬里一下驚呆了:原來老人一絲不掛,光着屁股,沒穿褲子。

萬里忙招呼老人蹲回到柴草里去,同時尷尬地責問旁邊的兩個姑娘:「你兩個小姑娘怎麼也蹲在那裏呢?」

兩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只是用羞澀好奇的眼光望着萬里,身子卻一動不動。

這時,當地的幹部意識到了,忙小聲地插話:「萬書記,兩個娃也沒褲子穿啊。山里風寒,躲在柴草里,是為取暖。」

萬里再也看不下去,慌忙轉身出門。他站在陰冷的山風裏,好一會才讓自己平靜下來。

來到又一戶時,看上去也是家徒四壁,門窗都是土坯的,見不到一件木器家俱。屋中央,坐着一位衣着破爛的中年婦女,萬里便詢問她家的情況:「你家幾口人呀?」

中年婦女回話說:「五口,夫妻倆,帶三個孩子。」

「愛人呢?」萬里問。

婦女說:「幹活去了。」

「那三個孩子呢?」

「都出去玩了。」

萬里說:「請你把他們喊回來,讓我看看。」

對方面有難色,不肯出門去找。

萬里有些奇怪。在他再三催促下,中年婦女這才徑直向鍋灶走過去,然後無可奈何地揭起鍋蓋。

萬里發現:三個赤身裸體的孩子,都縮在灶膛里!原來燒過飯的鍋灶,這時尚有餘熱,三個沒有衣服穿的孩子正好擠在裏面禦寒。

萬里走出這家茅屋後,已是淚流滿面。

他再也坐不住了。回到合肥後,當即主持召開了全省各市縣書記會議,他同大家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講話,他首先談到自己在金寨縣農村調查的感受。他是動了感情的,說:「大別山革命老區的人民,為我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當年,老娘送兒子,媳婦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參軍參戰,前仆後繼;一個當時只有20多萬人的金寨縣,當紅軍、犧牲掉的,就有10萬人!沒有他們,哪有我們的國家?哪有我們的今天?可是,解放以後,我們搞了那麼多年建設,老區的老百姓還是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十七八歲的姑娘連褲子也穿不上!我們有何顏面面對江東父老,問心有愧啊!中國的革命是從農村起家的,是農民支持了我們;但是進了城,我們有些人就把農民這個母親給忘了,忘了娘了,忘了本了!」

他說,他不能容忍一個農業大省的農民連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飽。這不對頭。這就有了問題。這問題已刻不容緩。「首先得想辦法讓農民有飯吃!否則,連肚子也吃不飽,一切無從談起。」

與此同時,他又召開了省委常委會議,他沉痛地說:「原來農民的生活水平這麼低啊,吃不飽,穿不暖,住的又是房子不像個房子啊!我真沒料到,解放20多年了,不少農村還這麼窮!我不能不問自己,這是什麼原因?這能算社會主義嗎?……」

他聲音有些哽咽,幾次竟說不下去。

「我們必須改弦更張,」他堅定地說,「我們要用新的政策、新的辦法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這些話,在今天聽來其實很平常,可在當時,他提出「必須改弦更張」,卻讓在座的這些常委們驚心動魄、熱血沸騰。

就這樣,經過了几上幾下,安徽省委正式出台了一個《六條》規定,下發到全省。

以萬里當時的地位,顯然還沒有權力決定這些大政方針,他卻以改革的名義,以大義凜然敢救蒼生於水火的氣魄與遠見卓識,義無反顧地「正本清源」,衝鋒陷陣,要殺出一條血路!

安徽省委《六條》強調生產隊必須有自己的自主權,要建立起農村生產責任制,甚至允許生產隊下面組織作業組,且允許責任到人,並鼓勵農民經營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等等。這些現在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在當時,已是石破天驚!因為它的許多規定分明觸犯了神聖不可動搖的「天條」。在粉碎「四人幫」後仍處於迷茫徘徊的中國,它無疑是第一份突破「左」傾禁區的有關農業政策的開拓性文件;從而有力地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偉大序幕!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也才有了小崗村的故事。

文章摘自《小崗村的故事》作者:陳桂棣春桃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書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604/40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