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我們應該怎樣解讀《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作者:

春秋戰國時期,在齊國發生過一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在一次齊國接待魯國君臣的宴會上,齊國的相國晏子從齊景公的果園裏摘來了六枚蟠桃。在參加宴會的齊魯兩國君臣各食了兩枚之後,剩下的兩枚,晏子提出要賞賜給下面大臣中「功深勞重者」,而且要由申請者自表其功。在場的齊國三位勇士中的公孫捷和古冶子率先表功,並分別得到了一枚桃子。而自恃功勞最大的田開疆因無桃可食不甘其辱,拔劍自刎而死。見田開疆死了,公孫捷和古冶子方才醒悟,在義和勇的激勵下,亦追隨田開疆自刎而死。

這個故事發生距今已經有2500多年了。在這2500多年中,人們談及這一故事,大多都誇耀晏子的計謀、智慧,嘲笑田開疆等人的愚昧、魯莽。對此,我深不以為然。

後世的文人、評論家給晏子的做法編織了這樣三條看似無懈可擊的理由:其一,田開疆等三人挾功恃勇,簡慢公卿,在齊景公面前也全無禮體。其二,晏子在齊國發現了一個文能附眾、武能威敵、具有大將之才之人——田穰苴。晏子擔心田穰苴不願意與田開疆等人同仕於朝,故而除掉田開疆等人為田穰苴做齊國將軍鋪路。其三,當時逃到齊國的陳國公子的後人陳無宇已有謀篡齊國王位之心,而田開疆和陳無宇同為一族。晏子擔心他們有一天會結成同盟,為患齊國。

仔細分析,這三條理由都很勉強。首先,有功的武將不拘禮法,自古皆然。其行為過分時,稍加提醒或管束就是了,絕對到不了水火相容的程度。其次,既然田穰苴為曠世奇才,肯定懂得用人,而田開疆等人絕對都是可用之才,可以量才使用。最後那一條就更加荒唐,因為田穰苴和田開疆同姓,若田開疆和陳無宇有同黨之嫌,田穰苴也脫不了干係。

在我看來,在《二桃殺三士》這一故事中,晏子所扮演的是一個活脫脫的嫉賢妒能、善於搞陰謀的小人,而田開疆等人則是有血性、有膽識、勇而重義的英雄。在田開疆自刎而死之後,公孫捷說:「我等微功而食桃,田君功大反不能食。夫取桃不讓,非廉也;視人之死而不能從,非勇也。」在公孫捷也自刎身亡後,古冶子則大呼到:「吾三人義均骨肉,誓同生死,二人已亡,吾獨苟活,於心何安?」(見《東周列國志》)

可能有人會說,這個故事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早已成為歷史陳跡,現在翻出來沒有什麼意義。對此,我也不能接受。因為我們民族的性格是代代傳承的,而能夠隨着時間的流逝一直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的,正是那一個個深深嵌入我們民族歷史中的故事。無疑,《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就屬於這樣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肯定晏子的行為,就等於肯定搞陰謀,肯定同類相殘,肯定嫉賢妒能的小人。肯定田開疆等人的做法,就是要鼓勵人重義輕死,鼓勵人做血性男兒,鼓勵人的真性情。雖然在田開疆等人的做法中,也帶有幾分魯莽、輕率的成分。

誰都知道,在當今中國人的性格中,多的是計謀,是算計,是嫉妒,是顧左右而言他的推脫,是貪生怕死的怯懦;少的是膽識、血性、真性情和直來直去的率真。我相信,這一定和我們在這兩千多年中一直誤讀了《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有關。

最後,我還想說一下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這是因為當今中國國運衰落、貪腐成風、惡人當道、綱紀不張,極需要有如田開疆等遇事拍案而起、拔刀相向者。因為我們必須記住,田開疆等人的劍也並非總是指向自己,他們也曾經用手中的劍斬絕妖黿、殺敵國之名將。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博客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405/38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