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烏坎維權領袖莊烈宏在美申請政治庇護

—稱為免遭當局秋後算帳並對村委會選舉悲觀

莊烈宏(網絡資料圖片)

正當廣東陸豐市烏坎村兩名村委副主任先後遭到刑拘之際,2011年曾帶領村民維權並遭拘捕的烏坎維權領袖莊烈宏,目前正在美國紐約準備申請政治庇護。莊烈宏周一告訴本台他擔心被當局秋後算帳所以出走,而對於烏坎即將到來的換屆選舉他持悲觀態度,因為一切均在政府的控制之中。

備受海內外關注的廣東陸豐烏坎村換屆選舉將在下周一舉行,而兩位村委副主任日前卻被當局刑事拘留,一度擔任村委幹部的烏坎「四君子」之一的莊烈宏在美國準備申請政治庇護。莊烈宏周一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他經深圳一家旅行社辦理了簽證,並於1月27日出境,2月4日抵達紐約,如果可能的話,希望能夠長期留在美國。他還說,因深感會遭到當局秋後算帳,他去年就已萌生了出走之意。

去年4月26日,因不滿港商「豐田畜牧場」將合約到期的農場歸還村委會時破壞土地上所有的建築物等設施,數百名烏坎村民堵路抗議並與到場的約500名警察對峙。

莊烈宏說:「有很多種跡象表明我不走的話肯定會受到政府迫害。在去年4月26日的時候,我和張健興被政府內定為頭號人物和二號人物,政府當時沒有對我們下手是因為在那個時候如果對我們下手對他們的維穩工作會很不利。還有就是在我得知(2012年)楊色茂、洪銳潮、張健成等人受賄之事的時候,我當時就認為是政府有意所為,是他們故意下圈套給我們這班之前烏坎維權的人,使得有把柄讓政府可以抓。種種的跡象表明政府接下來在2014年烏坎選舉後會對我們這班維權的人進行秋後算帳,所以讓我有了逃亡美國的想法。」

莊烈宏周一在其新浪微博上寫道:我不後悔曾參與烏坎維權,但我很後悔當時在職村委會時未能改變他人想法。很遺憾我當時的建議都得不到支持、和處處(受到)反駁以及對我智慧的侮辱。以致烏坎人民的維權變成了有些人配合政府的維穩。在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同時我想只能改變自己,我選擇了避免政府的迫害手段,現已流亡美國。

而至當天下午,其新浪微博帳號已遭到封殺,騰迅微博則把「莊烈宏」三字設為了敏感詞。

莊烈宏告訴記者,他任職村委會委員時就已感到現任村委主任林祖鑾在逐漸向政府靠近,為此他曾多次提醒林祖鑾,但卻反遭對方責罵。而此次令村委副主任楊色茂及洪銳潮陷入「受賄」陷阱的民生工程也是莊烈宏當初強烈反對的,但卻無法獲得眾人的支持。他無奈之下於是在2012年10月辭去了村委會委員一職。

「我當時在辭職前就已經看到了林祖鑾在慢慢靠向政府那邊,當時我不敢說,因為我說了我怕村里亂。但是我也有幾次提醒過林祖鑾,我說堅持這樣做的話,到時只會令政府更容易報復我們這樣人,還有令我們很難跟村民交代,我們跟村民的關係也會越走越遠。我被林祖鑾罵了好多次。當時我就跟他們說,這個工程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要接,因為我們現在代表了整個村民;我們要的是麵包,政府給我們的是幾顆糖,這幾顆糖我們可以不要。當時我這樣說就遭到很多人反駁,只有洪銳潮一個人支持我,林祖鑾就罵我是草包。」

談及即將到來的換屆選舉,莊烈宏感到十分悲觀,他認為目前烏坎村完全在政府的控制之中。

本台記者周一致電林祖鑾,他回應稱,莊烈宏的指控並不公正,但並沒有否認有關政府將會秋後算帳的內容。

「有些基於他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以及他的想法,可能我說的話他聽不進去。去年的4月26號,本來是(港商)豐田(畜牧場)這塊土地的收回,具體怎麼接收也還在進行中,他就組織人去堵路。這種做法我當天就跟他說,這樣不對。後來他承認了這項事,現在又反口說我對他的這種指責是錯誤的,是陷害他。我認為這種說法很不公正。基於他自己的猜疑,認為政府對他有迫害,我所掌握的情況我一直都在為他做工作,不存在這些問題。」

記者:「政府會對他秋後算帳是不存在的?」

林祖鑾:「對於上級怎麼樣做,那是另外一回事。作為我來說,我認為我把這件事處理得還是可以的。」

而日前被刑拘又取保候審的烏坎村委副主任楊色茂周一接受本台採訪時則直言,他本人決不會出走國外,他認為「坐牢」是追求民主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既然我們是追求民主的,我認為坐牢是最必要的代價,肯定要付出代價,特別我們在體制之內。所以莊烈宏出走國外我不支持他。我認為就算坐牢也好過出走國外,因為你出走國外對民主進程沒有多大的幫助。我們還是通過憲法框架內來落實,督促地方政府接受憲法的規定。」

對於自己的參選搭檔洪銳潮目前還被關押在看守所內,楊色茂表示,他不會因此臨時更改搭檔,洪銳潮仍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特約記者:揚帆/責編:林迪/吳晶)


RFA/烏坎村民莊烈宏。廣東省陸豐市烏坎村,繼現屆村副主任楊色茂和洪銳潮被指涉貪被捕後,曾參與領導維權的前村委莊烈宏,早前與妻子赴美後計劃尋求政治庇護。(相片由莊烈宏家人提供)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325/38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