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大陸調查:八成上班族患「下班沉默症」

都說家是心靈歇息的港灣,下班回家後,應該是享受合家歡樂的時刻,但是很多人在上班時談笑風生,回家後卻沉默寡言。大陸調查發現,目前有八成上班族有這種「下班沉默症」。

長期「下班沉默」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慣性,破壞必要的社會關係網絡,進而導致抑鬱症等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身體疾病。

下班沉默症,是指上班侃侃而談下班疲憊懶言的症狀。具體表現為上班時有激情,特別活潑;下班後卻毫無表情,少言寡語或冷淡麻木。長期「下班沉默」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慣性,破壞必要的社會關係網絡,進而導致抑鬱症等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身體疾病。

八成受訪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中國雅虎,對275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

調查數據顯示,59.6%的人認為工作壓力令人身心疲憊,心情高興不起來;52.7%的人認為長時間疲勞,使一些人形成了排斥情感交流的慣性。40.5%的人認為,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對陌生人客氣,忽略親友感受;37%的人認為工作和交通環境太嘈雜,導致人們迫切尋求安靜空間。

「下班沉默」是如今普遍存在的現象,上班族每天上下班時也一定能感受得到,大家不管是搭乘公交車還是地鐵,都喜歡獨自低頭看手機,即使有同伴在,還是會有人這樣做,這種狀態就是「下班沉默症」。

「疲憊」讓他不想說話

很多人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都有這種回家後「累得說不動話了」的感覺,甚至與家人交流都變成了一種負擔,於是就表現出少言寡語或冷淡麻木的狀態。但如果這成為一些人習慣性的休息方式,他們將來即使有精力進行交流,也不會這樣做了。

據中新網報道,有調查顯示,近60%的人認為下班沉默的原因是工作壓力太大,讓人感到疲憊,希望得到寧靜的休息空間。現代人對於成功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加上物質要求不斷提升,自我價值與經濟地位相關聯,讓人們越來越強烈地去追逐經濟利益。

現代的人太注重看得見的物質財富,而對於內在的心理財富等經營卻有所忽視。換言之,他們太將自己的前程與掙錢當回事了,而忽視了還應為家人朋友留下充分的正能量和健康氣息。當這種負面發展模式沉澱到潛意識,形成可怕的「下班沉默症」,就容易扔掉生活情趣,在心理上封閉自己,將朋友和親人拒絕到「心門」之外,形成心理上的「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專家把「下班沉默症」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卸下面具型。在工作和生活中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角色。這類人下班後的沉默其實是一種「本性回歸」。第二種:精疲力竭型。這類「患者」一直從事着自己喜愛和擅長的工作,但隨着職業生涯的增長,「沉默」也在增加。下班沉默是一種能量耗竭的表現。第三種:壓力持續型。這類「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加班是家常便飯。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模糊,長期得不到放鬆,即使回到家也保持着一種高壓狀態。

患有「下班沉默症」的白領中,最嚴重的是以「助人」為主的職業,比如教師、醫生、警察等;其次是從事高度緊張職業的人,比如新聞工作者和IT人士;最後一類就是長期沉溺於網絡的人。

如果說「宅男」、「奼女」是精神意義上的「孤獨族」的話,「下班沉默症」就是現實版「孤獨族」,任其發展,這種不良也容易催發成為精神「孤獨族」,沉默寡言,毫無生機,單調乏味,無論對自我健康、家庭幸福還是社會發展,都是一種隱形創傷。

下班沉默當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回到家總是沉默,家人說話,也是愛答不理,這會造成夫妻關係緊張,不利於家庭關係的和睦。同時,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不想說話的狀態,也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的壓力不說出來,總是自己默默承受,會給自身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甚至會導致抑鬱症等嚴重精神障礙,引發身心疾病。

一項調查顯示,63.4%的人擔心「下班沉默」會讓人無心關注生活細節,對生活失去熱情;59.6%的人認為「下班沉默」會讓人缺乏情感交流,引發更嚴重的心理疾病;58.5%的人認為「下班沉默」會讓親友間產生隔閡和矛盾;58.3%的人認為「下班沉默」會讓真正關心自己的人受到傷害。

「心理桃花源」拯救「下班沉默症」

專家建議自我察覺並積極調整,不要繼續陷入這一僵局中。建議找到下班後不願交流說話的原因,並學會如何自我解壓放鬆,可多用些時間陪伴家人或與朋友聊天談心。

國內教育工作者、時評人雷泓霈表示,雖然當下是加急時代,競爭激烈、節奏很快,物質主義目標很紮實,但生活的終極目的不是錢,而是幸福感、趣味感、愉悅感和內在的快樂,這是所謂的「心理桃花源」,是在注重物質發展的同時,也將生活樂趣、分享交流、開放通達、性情豁達當做重要發展目標,得到較大的社會認同感和人生價值感。這種物質、精神雙重發展,才是一種幸福而有意義的發展。

事實上,現代人已經太過依賴現代化的工具來表達情感,也漸漸習慣了將情感物化和職業化,只要能帶來利益,只要能節省時間,只要能更有效率,只要能更方便快捷……情感表達「工具化」已經侵吞了我們的傳統人情信仰。可人是有情感的,人情是維繫社會交往和人際交流的精神紐帶,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能主動或被動地讓工具主宰了我們的情感世界。否則,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情感,還有靈魂。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222/37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