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移民傳奇故事:怎樣從打工仔晉升千萬富豪?

用左右兩塊石頭往前跳

因為做過送批薩的工作,熟悉批薩店的運作,Peter創業選擇開批薩店。他經過幾年的考察,他說,最容易賺錢的是吃。吃、住、穿,是人人離不開的。開餐館很苦,是沒錢時的方法,當時最重要是生存。他當時也沒想到日後會有錢投資跟住有關的房地產項目。

他考慮過,穿沒吃重要,所以他選擇開餐館;批薩主要消耗蔬菜水果、肉的消耗不大,中餐的食材要海鮮、肉類,成本太高。他把這筆帳算清楚後,確定自己要開批薩店。

為什麼可以開得成餐館?這跟他買了自住的房子有關。他雖然幹活辛苦,但買車買房都比一起留學的那些人早。在別人沒車的時候,他就買了一部Acura,大紅色的,他說:「不是為了出風頭。」

1994年,他買第一個房子就直接買了獨立屋。他說,當時房子很便宜,才20多萬,首付不需要很多,但多家銀行都拒絕給他貸款。最後在一家貸款機構,Peter跟貸款負責人說:「你看我收入低,但這是兩份工打來的,我是吃得了苦的,不會失業的。」這家貸款機構給他貸了款。

有房子後,Peter又想買生意。一般商業貸款都談不下來。無意中了解到,一家銀行有一個新政策,把房貸從其他銀行轉過來,還掉的那部分資產可以用做貸款,做 Line Of Credit,還評估房子,升值部分也可以貸款。當時其他銀行沒有這個政策。資金盤活了,他從房子中再貸款(Refinance)出8萬元,買了個批薩店,開始了創業生涯。

Peter說,讓生意和自住房產不斷增長是有竅門的,他歸納為利用左邊和右邊的石頭往前跳。左跳自住,右跳投資。用信用貸款把蛋糕做大,有人擔心壓力大。

他說,事實是,省吃儉用攢10萬是很難的。有人用房地產投資,升值後賣掉,買更大的。但這樣要交增值稅、經紀費,成本很高。如果不賣掉,用這個物業跟銀行借Line Of Credit,能把升值的額度拿出來,又省了成本。生意和自住房產互相借力,就可以借用左邊右邊的石頭,往前跳。當然不是跳直線,跳不好也會掉到水裏。實際操作起來,還是要靠悟性。

生意有規模才能賺錢

他的批薩店1995年開業,從此生活上了正軌。開第一家店,他沒有先買一家小的試試,而是直接買了有點規模的點,光首付就要8萬。他說,當時市面上可以買的批薩店,有2萬、5萬、8萬、10萬的選擇,很多人為了保守,會選擇2到3萬的店,做小生意,相當於打工。但他說:「我想做成功,希望與打工不一樣。」他說,有規模的生意才可以賺到錢,所以他選擇了8萬元的批薩店。

第一次做生意,經濟上壓力大,但還算順利。他知道做生意是有風險,但即使失敗也有好處,可以學教訓,不是失敗了失去信心。超過10萬的批薩店,賺錢多,但一般不願拿出來賣。小的批薩店,只能賺到相當於最低工資的錢,發不了財。他說,做生意的目的與打工不一樣,所以要買有規模的店。但他也強調:「我的經驗不是絕對的,有些人保守,不想要太大壓力,他們適合買小一些的店。」

一位上海老鄉,買了個兩三萬元的小餐館,生意不好,有時到Peter的餐館打工。他受了Peter「規模理論」的啟發,就把小餐館賣掉了。後來買了個大一些的店,規模夠了,就做起來了。

他說,做任何生意,規模都很重要,有一個無形的分界線,這個規模以下,賺不到錢,超出這個規模,就賺到了。比如當時2到3萬元買的餐館,一天只能有200到300元的營業額,扣除各種開銷、水電鋪租人工,就沒了。如果規模大一點,收入就提高了。

當時Peter認識幾個餐館老闆,大家討論錢怎麼用,應該用怎樣的盈利模式。每個人的路子不一樣。有人做一個賣一個,但他覺得這種增長沒有地產快,做餐館幾年可能是賺錢的,但賣掉卻不一定賺,也可能原價賣出,沒有增值,所以他不走這條路。

Peter自己不斷摸索發展之道,也願意與別人分享。一個開便利店的朋友,聽了Peter的經驗,學進去了,在溫西買了一個城市屋。用房子的Line Of Credit買了大的生意,提供牙醫用的材料,生意穩定,就不用那麼辛苦,管理就可以了。

Peter說,有錢有能力的人,要儘快做大。做小生意要有吃苦精神,但一段時間後,要跳出去做大。當然,也有人永遠不想或不能跳出去。

乒乓球和籃球滾動的投資道理

為什麼後來變成投資整棟公寓樓了呢?Peter說,當初做生意也是盲人摸象,看不到全景,沒考慮到將來的發展方向,一件事情意外地把他引向投資公寓樓。

有一位天津人在Peter的餐廳打工,工作很賣力,Peter說,現在不忙,你可以坐一會兒,天津人說:「工作時間你每分鐘都付我錢,我應該幹活。」Peter覺得這個員工好,就想幫他。知道這位天津人沒有買房子,沒錢交首付,就說:「我借給你。」但天津人拒絕了。他還是想去美國發展,沒買房子,只跟Peter借3萬元去做生意。

Peter手裏有一些積蓄,就想不如自己買個出租的物業。於是他就開始看房了。先是看一個有6個房間的獨立屋,在Kingsway馬路邊,賣60多萬元,Peter的錢夠買,還想買大一點的。

然後他看了18個房間的公寓樓,還有40個房間的。他想了一個星期,獨立屋基數大,公寓樓密度大。當時6%的利息,他保守估計,6個房子的獨立屋15年可以還清貸款,18個房子的公寓樓一輩子還不清,40套房子的公寓樓25年可以還清。他還是用自己的那套「規模理論」,有條件就買大的,他說,儘量買大的,就像乒乓球和籃球,都是滾10圈,滾出去的距離差很遠。

雖說自己精心計算,苦心經營,但Peter承認,自己能夠賺到錢,是老天爺給的,他感謝神的恩典。整棟公寓是2002年買的,5月1日成交後,就開始漲,一直漲到2008年。他說,自己投資成功,有運氣好的成分,誤打誤撞,就抓住了機會,滾雪球般,一個一個公寓地買下去。

他的成功,也跟悟性好有關,而且他決定一個目標,就一直走下去,不安於現狀。他跟太太說,打算3年買一座公寓樓,太太說:「吹牛吧,你寫下來。」

太太反對,讓他不要亂花錢,因為當時太太懷孕了。為了照顧太太,他請人來家裏做飯。他問來煮飯的阿姨,如果你三年可以買一棟公寓,是什麼心情,會怎麼做。阿姨說:「24小時不睡覺都可以,值得。」三年後,Peter真的買了第二座公寓樓。太太希望將住宅從溫哥華東區換到西區。買好後第二棟公寓樓一年後,他們家就搬到了西區的獨立屋。

Peter早期很吃苦耐勞,買了公寓樓出租,也沒關餐館,買第一棟時兩邊跑,買第二棟時三邊跑。現在買多了,他才請人幫忙,自己也在管具體的出租業務,跟好租客、壞租客打交道,也跟租客打過很多次的官司。

母親和太太的默默支持

Peter1988年先來留學,太太1990年來加拿大跟他團聚。她在國內看電視上國外人住好房子,可是來加拿大後,丈夫把她領進了地下室。一個星期後,她就開始打工了。曾一起去洗碗,也曾在製衣廠打工,最辛苦的兩個地方她都試過了。開餐館,他們也是一起開夫妻店,孩子還小,就帶到店裏。太太跟他挨了辛苦,但也真的像Peter承諾的那樣50歲退休了,先苦後甜。

他母親一直在默默支持他。Peter奮鬥的很多年都很忙。有時早晨五六點鐘睡覺,上午11點一個電話,又得出去了。母親在他很晚回去的時候,給他盛一碗飯,不讓他做家務。母親後來得了腸癌,肚子一直疼,怕麻煩他,一直忍着沒去看病。疼了5個月,Peter覺得時間怎麼這麼久,就建議醫生查查是否腸癌。結果真的是腸癌,而且到了晚期了。

動了手術出院後,Peter請人來照顧母親,人來了,被母親勸走了,母親不想浪費錢。即使在癌症晚期,在Peter太太回國的時候,母親也為他煮飯。在去世前三天還幫他晾衣服。因為母親忍着痛苦,不麻煩他,他以為癌症不太難受,化療也有力氣呢,原來母親是在撐着。

他至今為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而後悔。在母親去世前的兩三天,上不了樓梯了,摔在地上,躺了一個多小時才被發現。現在Peter才知道,癌症病人上不了樓梯是一個信號,可能只有兩三天的壽命了。但了解這些已經太遲了。在忙碌奮鬥的人生路上,母親的去世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滴答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904/33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