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京滬穗大腸癌發病率快速上升 疑與不健康的飲食因素有關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顯示,僅有不到5%的市民做過便隱血試驗檢查,3%做過腸鏡檢查

中國人富起來了的標誌之一,竟然是不同種類癌症發病率順序排位的變化。

剛進入2013年,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就發佈了經過多年繪製的北京癌症分佈圖。監測數據顯示,北京成為大腸癌發病率快速增長的城市。

癌症患病種類變化的背後,是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的巨大改變。

大腸癌的「逆襲」

腸癌也稱為結腸直腸癌,屬於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

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副主任王寧介紹,現在北京男性中大腸癌的發病率已經上升為第二位,作為一種「富貴癌」、「生活方式癌」,其發病率越來越高。而在上世紀70年代,北京肺癌發病率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胃癌,第三位是食管癌,這些都是上消化道癌症,被稱為「窮人癌」。肝癌位居第四位,當時主要由肝炎引起;乳腺癌位居第五位。而大腸癌等下消化道癌症被排除於前五名之外。

與北京面臨着相同情況的城市,還有上海和廣州。

在上海居民常見惡性腫瘤中,大腸癌發病增速非常「搶眼」。從70年代初至今,大腸癌已從常見惡性腫瘤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發病率年均增速超過4%。

根據本刊記者查詢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01~2010年結直腸癌手術數據,10年間,大腸癌的手術例數從2001年的332例上升到2010年的1218例,手術數量總和約為8000例。

在廣州,根據2012年廣州市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發佈的數據,在所有癌症中,大腸癌上升率最高,發病率由10年前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死亡排名則從第五位升到第三位,均高於國際平均水平,接近歐美等發達國家。廣州居民大腸癌發病率突破45/10萬,在全國31個腫瘤登記點中發病率位居第一。

2013年3月,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直腸癌聯合門診正式開診。醫院方面透露,聯合門診成立的初衷源於大腸癌的高發病率、死亡率。「中山六院現在每年的大腸癌手術例數大概在1100例左右,這在全國還並不是最多的,但是估計還會有增長。」中山六院院長蘭平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蘭平的另一個身份是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學組委員兼秘書長。

根據2012年第八屆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的有關數據,大腸癌的發病率在我國所有腫瘤發病率中排名第五位,而且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升速約為每年4.2%,遠超2%的國際水平,我國大約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大腸癌。大腸癌高發區主要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港澳台地區。

大腸癌在我國台灣地區的發病甚至更加嚴重,據台灣「衛生署」2010年統計顯示,大腸直腸癌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2006年超越肝癌成為台灣地區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且年齡層有愈來愈低的趨勢。1987年,台灣地區大腸癌發病2616例,20年後的2006年,大腸癌發病數已經越過萬人大關。

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港澳台地區正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地區。這與大腸癌一般高發於發達國家的情況類似。

根據世界腫瘤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在西方發達國家,大腸癌發病率位居腫瘤第二位。大腸癌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區的發病率相當低。現在,我國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大腸癌發病率正在趕超北美。

生活方式癌

「儘管大腸癌的確切病因不十分明了,但大量的研究證實結腸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重要的關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醫師鍾芸詩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一般認為,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是大腸癌發生的部分誘因。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促進膽固醇代謝物及次級膽酸的生成,有致癌作用。而食物纖維不足則會增加致癌物質和大腸黏膜接觸的機會。

兩高一低再加上運動量少,長期靜坐,肥胖的人逐漸增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腫瘤預防科主任鄭瑩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不要忽視肥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大腸癌的危險因素。」

「大概在10年前,我們開始發現,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蘭平回憶說。而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大腸癌手術病例也上升了三倍。這10年間也是中國人變胖的快速期。根據一份關於中國人肥胖的調查數據表明,1996年時中國的超重人口比重是23%,而2010年,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人口總共已經達到40%。

根據鍾芸詩向本刊記者提供的關於大腸癌發病相關因素的資料:與普通人相比,肥胖(體重指數≥30)、喜食肉類、吸煙、飲酒的人患大腸癌的幾率分別是普通人的1.5~2.0倍、1.5倍、1.5倍和1.4倍。而在減少大腸癌發生的因素中,體育鍛煉和蔬菜、水果的攝入能減少患大腸癌的幾率分別是40%和30%。

根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六院的相關臨床數據,歐美結直腸癌大多為結腸癌,以高位結腸癌較為常見,而我國直腸癌佔整個結直腸癌的70%,且以靠近肛門的低位直腸癌居多。

「這與人的飲食相關,歐美以高熱量,低纖維飲食為主,而中國人的纖維素攝入量較多,糞便的質地與歐美人群不同。」鍾芸詩解釋說,「但是近年來,隨着我們的生活與歐美逐漸接近,大腸癌的發病情況也悄悄發生了改變,據上海市2005年統計,結腸癌的比例已上升至55%,與歐美相當。」蘭平也印證了這一結論,「結腸癌患者在快速增加。」

除此以外,「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患大腸癌,其親屬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要比其他人高一些。」鄭瑩說。

但接受本刊採訪的專家們表示,大腸癌的發生並不只是遺傳和飲食結構不合理的結果。大腸癌的發病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長時間致癌因素累積的過程。鄭瑩表示,「雖然數據表明現在上海大腸癌高發,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要素是上海的老齡化程度高,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患各種癌症。」

早期篩查可減少死亡率

2013年初,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佈了美國大腸癌篩查效果的評估結果,美國大腸癌發病率每年下降3.4%,死亡率每年下降3.0%。美國大腸癌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中,有一半的原因在於篩查參與率的提升,有35%可以歸因於危險因素的減少,主要是吸煙和肥胖的控制。

在全球範圍內,大腸癌占男性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9.4%,女性的10.1%。全球每年大約有102萬新發病例,53萬死亡病例,死亡率為5.2/10萬;而我國每年新發病人數約40萬人,死亡為7.35/10萬。整體而言,中國的大腸癌死亡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好消息是,大腸癌是國際上公認的可以通過人群篩查的手段來早期發現從而降低死亡率的惡性腫瘤之一。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便隱血試驗結合腸鏡檢查是目前最有效的大腸癌早期篩查手段。

但我國對於大腸癌的篩查率相對較低,這也是造成大腸癌死亡率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前的體檢項目裏面幾乎沒有肛門指檢,近兩三年才開始重視,在體檢項目里加了這一項。」蘭平介紹。直腸下段8厘米左右的長度幾乎均可通過肛門指檢觸摸到,這是對直腸癌最便捷的篩查。

根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2年初發佈的監測數據顯示,不到5%的上海市民曾經做過便隱血試驗檢查,僅3%曾做過腸鏡檢查。目前,上海居民中大腸癌患者在診斷時多為晚期,早期的比例僅佔11.8%,五年生存率為43%,與歐美國家相差10~15個百分點。

2013年4月15日,上海市新增了「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啟動項目。預計至2013年底項目第一輪結束,全市估計可以完成100萬個對象篩查。

不同分期的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有很大差別,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通過對1995?2005不同分期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的統計,I期和II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別高達99%和87%、III期為67%,而IV期患者僅為10%。

除了早期篩查以外,改變生活方式的呼籲已經多次提出。「大腸癌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予以預防。」鄭瑩說。

2005年美國癌症研究會推薦的預防大腸癌發生的建議包括:健康的飲食,每天至少攝入5種以上的蔬菜和水果,選擇不含糖的純穀物製品,減少紅色肉類的攝入(豬肉、牛肉、羊肉等),尤其是肥肉,儘量選擇有助於控制體重的食物。

除此以外,堅持每天鍛煉身體,減少酒精的攝入。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531/31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