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王澍:來自中國大陸的普利茲克獎得主

Photography by Zeng Han

中國建築師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WSJ. Magazine 2012年創新人物獎獲獎者包括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和科技奇才──他們都對合作以及與廣大觀眾互動滿懷熱情。本文介紹的是WSJ. Magazine 2012年創新人物獎建築類獲獎人:王澍。)

王澍被人跟上了。這位49歲的中國建築師在中國美術學院(China Academy of Art)象山校區的建築車間內穿行時,他身後20多米遠的地方尾隨着一個體型瘦削、一臉惶惑之色的年輕男子。王澍在這幢建築內教書,而包括這幢房子在內所有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建築,都是王澍設計的。王澍對這裏的道路很熟悉,他走得很快。但這卻絲毫未能阻止這名年輕人繼續跟隨着他。

走過工作室和辦公室,這位建築師和他身後的尾隨者沿着走廊一路走下去,這些走廊會突然轉彎,或者在一個樓梯井處驟然終止。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設計複雜且不規則,所以人們行走其間很容易迷路,用王澍開玩笑的話說,這是教育的重要一部分。走廊先是變窄然後又變寬,豁然開朗處是一個前庭,這裏鋪着磚地,藤蘿植物攀爬在牆壁上,使得此處看上去像是一個十分古老而肅穆監獄裏的放風之所。由金屬打造的狹窄過道將這一建築與周圍擠作一團的建築物連接起來。王澍說,這裏像個村落。

當走到從一幢建築通向另一幢建築的一處斜坡時,那名年輕男子終於追上了王澍。他自我介紹說自己是一個慕名來訪的游者,來自遙遠地方一個相當貧窮的小縣。他想與王澍教授合個影。王澍滿足了他的願望。

王澍的一位同事稍後評論說,他獲獎之前在中國沒有名氣。照相機的快門按響後,那名年輕男子過來與王澍握手,當此人走開時,王澍從一個紅色的中華煙煙盒裏拿出一支煙,他說毛澤東當年就吸這種煙。王澍無拘無束地微笑着:王澍正越來越頻繁地碰到像這名男子這樣不期而至的訪客,但這位設計師顯然並不覺得與他們碰面是什麼樂事。

在正迅速成為世界最重要國家的中國,與他們不期而遇僅僅是成為國內最重要建築師的後果之一。

在王澍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後,他不僅得到10萬美元的獎金,還有如暴雨般傾瀉而來的媒體關注。如果獲獎的建築師堪稱幸運的話,有關他獲獎的大多數媒體報道都不會談論是否其他某位建築師更有資格獲得這一獎項。

王澍今年二月獲得普利茲克獎時,他恰在美國洛杉磯,正打算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做一次學術演講。該校出面接待王澍的教授是同樣身為建築師的德納里(Neil Denari),王澍得知獲獎消息那天的下午他兩人在一起。德納里說,王澍的手機當時響個不停,那些中國記者們凌晨三點就不停地給他打電話,在正式宣佈獲獎消息前一天有關他獲獎的消息就被泄露到了互聯網上。德納里還說,王澍當時不像是在想,「在全世界出名,這正是我一直等待的事情」,他看上去有點摸不着頭腦。

確實是這樣。王澍的成長背景不同於大多數像他這樣水平的建築師。他曾有差不多10年的時間與建築業的工匠們一道埋頭工作。這段從建築學院畢業到成為職業建築師之前他自我安排的學徒期,在王澍的職業生涯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記,而在施工第一線工作養成的心態,又使他不屑於建築設計界的那些褒獎。在施工第一線常常要干許多具體的工作,比如核算工資,確保施工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等。

但王澍看似無所謂的樣子並不意味着他認為普利茲克獎評委會決定將該獎授予他是一個錯誤。德納里說,他並非因謙遜過頭而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王澍在1997年與妻子陸文宇共同成立的業餘建築工作室(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雖然只有七名同事,但卻設計出了一系列獲得業內稱讚的作品,這其中既有城市公用建築,也有私宅和展覽館,它們全都建在中國。王澍有時候顯得缺乏自信,但他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對的。王澍像建築隊工頭那樣生硬而坦白地說道,我走的是一條新路。

正是這樣的態度加上這樣的經歷令業餘建築工作室別具一格。中國的建築文化與美國極為不同,而王澍則浸淫其中。他的作品被形容為中國的「新鄉土主義」建築風格。這可以是王澍建築風格的一個名稱。更廣泛而言,業餘建築工作室的項目類別絲毫不亞於是中國新民族建築的一個縮影。

王澍說,我們講求的是技藝。他知道中國建築者的能力,他能夠設計出只有在中國才能建造出來的建築,而且他使自己的工人們成為這個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距離中國美術學院工作室不遠的地方,工作人員正在建造由業餘建築工作室設計的校園訪客酒店。踏着纖細的竹橋一層層地爬上去,可以看到工人們正在手工安裝木屋頂的結合處。他們都是技藝嫻熟的工人,是王澍的人。在象山,有一條室外通道的兩側是用斑紋磚砌成的鏤空牆。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砌牆的工人設計的──業餘建築工作室的建築師們砌出一小塊樣牆,然後就退後,留給施工者完成剩下的工作。

迄今為止,這種基於群體工藝的做法最令人震驚的展示是寧波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於2008年完工,館內有33萬平方英尺(約合3萬平方米)的地方歷史及文化展示區,用的是當地的木工技藝,還有與實物一樣大小的立體景觀中的蠟像。靠近看,這座建築的外觀看起來像由一大堆色彩各異的石板、瓦片和磚塊堆砌而成,而實際上也差不多就是這樣;大部分材料都是建築師們和他們的施工團隊從寧波市內和周邊拆毀的建築中撿來的。

寧波美術館從一些角度看像是一座堅固的城堡,從另外一些角度看像是一艘怪異的灰色大帆船,與業餘建築工作室的很多項目一樣,寧波美術館充滿了神秘感。王澍每天早上都練習中國書法,他解釋說中文中沒有一個單一的表意文字可以表示「建築」這個詞。他說,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沒有建築這個詞。只是由學者講給工匠。如果說他的創作作品看起來有點沒有特色或渾然天成──就好像這些作品不是出自一個設計者之手,而是來自整個文化──那也非常貼合中國的建築歷史。

歷史感是沉澱在王澍的心底的。他不用電子郵件,不開車,他和妻子(兩人都是新疆人)選擇在杭州生活,並把辦公室設在杭州,而沒有設在開車只需兩個小時的大都市上海,因為杭州與中國文學和美術有淵源。晚上,夫婦兩人去杭州附近山中的一個茶館;他們的朋友多為詩人、音樂家,大家一起討論中國古代山水畫。在聊天的間隙,王澍指着漆木茶几上擺放的一個古董陶罐──他喜歡釉面反射出來的柔和的光。他說,我不喜歡只在表面的光,我喜歡從裏面發出的光。

王澍的整個生活模式似乎都可以印證寧波美術館這樣的項目背後的感覺──這些建築是一個難以磨滅的、真實中國式思維的一部分。丹麥建築師英厄爾斯(Bjarke Ingels)是王澍的欽慕者之一,他認為王澍這樣做是出於一種重要的建築使命:建築應該與風土人情和歷史相融合。英厄爾斯曾贏得WSJ Magazine 2011年建築類創新人物獎。他說,不同文化的建築應該看起來不同,地方風格必須與特定的條件和可用的材料相對應。從這座古城的牆壁、街道和小巷得到啟發,王澍的作品與其元素之間的歸屬關係是建築中少有的,特別是在中國。而中國無疑最需要這樣的關係。

如果籠統地分一下類,21世紀中國所有的嚴肅建築都可以被歸為以下兩類之一。第一類是一種隨處可見的趨勢:從邁阿密和紐約引入的帶有玻璃幕 的住宅樓,以及國際明星級建築師設計的標誌性的大劇院和博物館,這些建築在大城市開始變得越來越普遍。這一西方化趨勢催生出來的建築並不一定很糟糕──只是不夠震撼。相反,還有一類建築:那就是王澍的建築。王澍說,人們說他們希望中國強大,他們認為誰是強大的?美國!按壓下跟風效仿的衝動,王澍的作品宣告了中國建築的獨立性。

但令業餘建築工作室設計的建築極具獨創性的那些品質也恰恰可能使其令人難以接受。面對類似於該工作室在杭州中山路上設計的一個茶館這樣的項目,西方遊客可能會因其純粹的中國風格而望而卻步。這座茶館是由混凝土和石頭堆成的一個不規則的長方形。或許一個人必須浸淫中國歷史才能徹底理解這座建築:就像它的創造者那樣,去感覺傳統與當代之間的關係。

或許並不需要浸淫中國歷史就可理解。普利茲克獎評審團似乎已經理解,而這一次設計世界的其他人也表示贊同。這個獎項的宣佈只有一個小毛病,有人認為王澍的妻子應該一同獲獎。(在象山附近的新酒店工地,很容易證明這一點:是陸文宇與工人爭論,安撫客戶,找來助手。)

儘管王澍本人浸淫中國傳統,但他也一直在借鑑歐美現代派建築師的作品。業餘建築工作室強烈體現出了這樣的影響,2006年建造的金華瓷屋就可見一斑,這座建築粗糙的質感和堅固龐大的外形讓人想起卡恩(Louis Kahn)的作品。該工作室甚至開始考慮在中國之外的第一個項目。

最重要的是,對業餘建築工作室設計的建築最感到難以理解的並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國人。王澍說,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對現代主義有一些了解的中國人很少能夠理解這些項目,很多人沒有認識到寧波的石頭與他們自己國家傳統營造的環境之間有何關聯。業餘建築工作室的真正使命與其說是體現民族主義還不如說是教育國人,教中國人認識自己。

在今天的中國,這個項目無異於代表了強烈的批評。駕車行駛在杭州與寧波之間,可以看到中國因政府急於鼓勵的超高速發展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車窗外,一座佛教寺廟靠在一個人工懸崖上,山旁被採礦和採石挖空了。王澍說,中國人就像沒有根的樹,他們浮着。業餘建築工作室的作品正在試圖增強整個集體的根基。

這可是業餘愛好者很難完成的工作(也恰恰顯示出王澍及其公司有多麼明智)。在一個像艾未未這樣的藝術家能被當做異見人士而投入監獄的國家,在一個西方建築師要考慮從一個非民主政權接受項目所帶來的道德影響的國家,這位不喜上鏡的教授卻置身於聚光燈下,努力使人們重新找到他們共同的人性。他滿懷希望。王澍說,當人們真正觸摸到材料,感覺到真實的氣氛時,他們就會覺醒。他們對一些地方有記憶;他們思考,我知道,在我內心深處,我的記憶。人們,他們知道這個。他們熱愛這一點。

IAN VOLNER

Zeng Han

王澍的五散房之一。五散房位於寧波鄞州公園內,用該地區拆除的老房子的碎片建造而成。

王澍的五散房之一。五散房位於寧波鄞州公園內,用該地區拆除的老房子的碎片建造而成。

Zeng Han

模範夫妻 | 王澍與妻子、合作夥伴陸文宇。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即將舉辦的展覽的模型。

模範夫妻 | 王澍與妻子、合作夥伴陸文宇。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即將舉辦的展覽的模型。

Zeng Han

全新角度 | 寧波美術館的屋頂。開始時,部分施工人員對其非傳統式的設計望而卻步。

全新角度 | 寧波美術館的屋頂。開始時,部分施工人員對其非傳統式的設計望而卻步。

Zeng Han

古老靈感 | 金華市文化中心。

古老靈感 | 金華市文化中心。

Zeng Han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外觀。這座建築的形狀讓人不禁聯想起中國迅速消失的自然風景。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外觀。這座建築的形狀讓人不禁聯想起中國迅速消失的自然風景。

Zeng Han

建造環境 | 中國美術學院杭州校區內。

建造環境 | 中國美術學院杭州校區內。

Zeng Han

持久的印象 | 建築師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牆壁有着竹子的形狀,用混凝土澆築而成。

持久的印象 | 建築師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牆壁有着竹子的形狀,用混凝土澆築而成。

Zeng Han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1030/26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