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增長再添新憂 出口競爭力下降 「中國製造」變貴

上周五,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加劇。有跡象表明,中國試圖推動經濟增長的種種舉措沒有見效。同時有新的證據表明出口呈現疲弱態勢。這令中共政府面臨很大壓力,它需要採取更大力度的舉措促增長。

雖然中國央行推出種種舉措降低貸款難度,但7月份銀行新增貸款仍降至人民幣5,401億元(約合851億美元),低於6月份人民幣9,198億元的規模,也是自2011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出口增速同樣令人失望,7月份出口同比增長僅為1%,低於6月份11.3%的同比增幅。

這些數據加大了外界對中國經濟放緩將持續到今年三季度的擔心。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中國經濟學家馬駿說,這一次經濟復甦將會是一個緩慢而痛苦的過程;經濟何時能夠復甦,現在還很不好說。

中國經濟受到多種不利於增長的因素的打擊。國內投資疲軟,出口需求減速。政府通過限制購房避免房地產泡沫的做法拖累了房地產投資,同時令工廠產出增速進一步下降。

歐洲疲於應對主權債務危機且美國經濟復甦乏力的當下,中國沒有實現強勁的經濟復甦尤其不受市場歡迎,因為中國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面對亞洲和歐洲的經濟數據,市場反應消極,股市也因此走低。上證綜合指數上周五收盤跌0.2%,香港恒生指數(其成分股主要為中國企業)跌0.7%。澳元和其它地區貨幣對美元匯率下跌。

中國央行今年6月和7月連續兩次降息,包括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內的各級領導人發表了關注經濟增長的講話,但這些似乎都未能提振企業信心。訂單數量下降以及利潤下滑打擊了企業的貸款需求。作為衡量企業投資需求的一項關鍵指標,企業中長期貸款今年7月降至人民幣920億元,低於6月1,630億元的規模,是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信貸部門人員說,在他看來,降息對投資活動的影響不大。他說,今年7月中小企業貸款下滑,而大企業則借利率較低之機還債。

花旗銀行(Citibank)研究中國的策略師賀偉晟說,過去一段時間的過度投資是貸款需求萎靡不振的原因。他說,中國投資的兩大引擎──製造業和房地產目前都受到產能過剩的拖累,因此,我預計投資增速將會繼續放緩。

歐元區危機加劇了中國決策者面臨的問題。中國對歐盟出口出現大幅下降,7月同比下降16.2%。對美出口增長同樣疲弱,與6月份10.6%的增速相比,7月下降到了0.6%。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上周五在新聞發佈會上說,中國要完成年初所確定的進出口貿易保持10%左右的增長目標,下半年的壓力會更大。

中國東北部大連市一家汽車及家電製造設備生產企業的經理孔衛國(音)說,來自歐美客戶的訂單從2011年底開始減少,目前還沒有恢復。他說,我對第三季度並不樂觀。

低迷的數據推高了外界對政府採取更多刺激措施的期待。澳新銀行(ANZ Bank)中國經濟學家劉利剛說,疲弱的數據意味着央行目前為止實施的政策放寬還不夠。央行應該更大力度地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存准率可以幫助中資銀行釋放資金用於放貸。

政府的一些經濟學家說,在投資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僅憑放鬆貸款條件不會奏效。一家政府智庫的高級研究員說,解決方案中必須包括擴大公共支出。

這名研究員說,我們不能依靠發放更多貸款來解決實體經濟的問題,擴大政府支出應該成為主要手段。但是,財政政策的決策過程非常複雜,尤其是在最高領導層換屆期間。

有跡象顯示,政府正在增加公共支出以支持經濟增長。隨着中央政府利用公共債務水平較低的優勢將公共支出轉向刺激模式,7月財政支出同比增長了 37%,而政府收入增加了8.2%。一些地方政府宣佈了通過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刺激經濟的計劃,華中地區湖南省會長沙市政府是其中之一。

儘管如此,經濟學家預計,擴大公共支出只能抵消私營領域的需求下降,而不能提振經濟增長。德意志銀行的馬駿預計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將與第二季度的7.6%保持在同一水平,這是2009年初經濟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TOM ORLIK / AARON BACK

——

出口競爭力下降 「中國製造」變貴

歐洲終於有了能夠向中國輸出的東西:不斷下滑的出口增幅。中國7月份出口額同比僅增長了1%,低於6月份的11.3%。其中,中國對歐盟(European Union)的出口降幅最大,同比下滑了16.2%。

不過,中國出口業的問題並不是完全由歐盟造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家張斌說,中國出口競爭力的長期下滑也是原因之一。他說的不無道理。

2004年,中國出口增長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幅達35.4%。此後,製造企業的成本就一直在全線上升。

製造企業工人的平均工資上漲了150%以上。土地價格上升了逾70%。龍洲經訊(Dragonomics)中國能源分析師塔普林(Nate Taplin)說,電價漲幅超過30%。對出口企業來說,雪上加霜的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逾30%。

要素價格的迅速上漲是壞消息。在技術或品牌優勢不相上下的情況下,中國大部分出口企業競爭的是價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抵消成本不斷上升帶來的部分衝擊,但不能抵消全部影響。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中國勞動生產率的年增幅超過8%。

香港利豐有限公司(Li & Fung)就是感覺到壓力的公司之一。該公司一直主要通過為沃爾瑪(Wal-Mart)和其他西方零售企業提供中國產品來實現迅速增長。2012年的前六個月,利豐的核心運營利潤同比下滑了22%。該公司股價上周五下跌19%。

7月份糟糕的出口數據,加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減速以及新增貸款的大幅下滑,這些幾乎可以確定會使中國採取更多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人民幣的升值將暫停。此外,北京有降息和增加公共支出的空間。

中國仍有足夠的政策「火力」來支撐政府設定的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超過7.5%的目標,但令出口競爭力不斷下降的趨勢得以扭轉則是一項更加艱巨的挑戰。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814/25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