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長篇連載 > 正文

(音頻)中國古典樂曲欣賞12集-二泉映月


節目長度:14分
 今天,我將為您介紹的是中國的經典民族音樂《二泉映月》。
提到《二泉映月》,許多人都認為它的作曲者是瞎子阿炳。其實,這首樂曲原是一首道教的嗩吶曲,具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當年阿炳在街頭流浪賣藝的過程中,經過反覆演奏、加工、創作,由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最後的整體完成。

1950年夏天,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楊蔭瀏教授等人為其錄製了鋼絲錄音,並與阿炳商榷,定名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並非寫景,它以邏輯嚴謹的結構以及對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現了古老民族的東方音韻。曾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演奏的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第一次聆聽二胡獨奏《二泉映月》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4歲喪母,父親是雷尊殿當家道士,他自幼隨父親在道觀里學習音樂演奏;成年後也曾擔任過雷尊殿的當家道士。阿炳在35歲那年因病雙目失明,流落街頭,靠沿街賣唱和演奏為生。

聽眾朋友:您現在聽到的『二泉映月』是民樂伴奏的二胡獨奏曲。二胡在民樂的烘托下展現了它那委婉的韻律,高亢中帶着柔和堅韌的音色。

音樂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作者和演奏者的思想境界。阿炳對世態炎涼和人生痛苦有非常深切的感受。然而他是一個修道之人,悲慘的現實使他能從淒涼痛苦中歸復於平靜,順其自然,釋懷和解脫。阿炳的鄰友都說,晚年的阿炳一直過着清貧卻寧靜的生活。在他最後的歲月中,楊蔭瀏教授找到他並請他演奏曲子時,阿炳已是飽經滄桑,歷盡人間世態炎涼。但他的心態卻表現出那種宗教式的深邃和寧靜。這種心靈和思想境界,一般沒有經歷過苦難和修行的文化人是無法理解的。阿炳去世時只有五十多歲,走時他依然帶着墨鏡,身穿道袍,躺在他所歸屬的道觀「雷尊殿」里。

《二泉映月》全曲由引子和六個段落組成。引子只有六個音,先揚後抑,宛若一聲長嘆。它不是悲嘆而是感嘆,為全曲的情緒定下了一個基調,其後的的六個段落,是一段由三個樂句構成的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隨着音樂的陳述、引申、展開、轉折、高潮到尾聲,樂曲的速度逐漸加快,但力度的變化卻未尋着同一軌跡,而是不斷的處於強弱變化之中。其中即有突變,也有漸變;變化幅度從很弱到很強,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既有疑問,也有回答,更有無限的感慨。音樂的尾聲部份的平靜,映照出阿炳脫俗超凡的修行人的坦然。整首作品弱起弱收,最後用減慢的速度在一個短暫的休止之後奏出一個帶裝飾的長音,給我們留下綿綿不絕的遐想和吟味的餘地。

有音樂評論家曾這樣寫到:很多二胡演奏家,都囿於對阿炳的悲涼身世一面的認知,將《二泉映月》音樂發揮為悲涼悽然的風味。《二泉映月》的音韻既不是哭訴,也不是悲涼呻吟,作為二胡獨奏曲,至今還沒有聽到哪一位二胡演奏家真正完整地演繹出了阿炳那種修行人的思想境界、那種飽償世態炎涼後終又歸復於平靜、釋然超脫的心境!

聽眾朋友,下面請您欣賞張方明演奏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如果您能靜下心來聽這首曲子,也許會有超凡的感受。因為張方明的演奏比較能夠表現阿柄當年的思想境界。

聽眾朋友,今天的節目就要結束了,今天為您介紹並欣賞了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今天的節目內容是由於珊撰稿、編輯,徐蘭為您播送的。感謝您收聽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的節目。下次節目再見。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810/21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