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珍珠奶茶一向被視為最具特殊口感的飲料,可以列入台灣之光排行榜,最近外銷到英國還引起轟動。但島內多數的珍珠奶茶竟未能通過食品檢驗,均含有致癌風險以及造成男性性功能異常的毒性,此即業者所稱的起雲劑,其實是禁用的塑化劑毒品。連日追查下來,相關食品涉及的食品商販和知名大廠只見愈來愈多,共犯結構鏈遍及全島,幾可謂無所倖免。其中還有為數不少的產品外銷,這不僅讓台灣的國際形象大損,也暴露出台灣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即上下自我欺瞞,無視毒品正在肆虐。
社事件發生源於一位勇於任事的檢驗人員追查非法減肥藥品的來源,這才發現台灣食品業者從供應冷飲的小販到知名大廠都使用具有毒性的塑化劑。隨着擴大追查的結果,全島幾乎均陷入塑化劑毒性污染的地步,可謂人人自危,更不知過去吃了多少毒品,所受危害有多深。更要命的是:部分藥廠供應的感冒糖漿和營養食品也都禁不起檢驗,均告淪陷。
或謂台灣全島均遭具有毒性的食品淪陷的時程幾乎和台灣陷入政治惡鬥的歷程若合符節,有一相對應的關係,即有了藍綠惡鬥就食品污染。這當然是誇大之辭,但甚具形象意義。即台灣人民最關切的政治議題特別是轉型正義,何以會忽視自身的健康正義,以及食品業者何以會明知是毒品依然敢於公然販售而無自覺和自省,且理所當然地視此為營生之道。
這又涉及消費者的心態,即寧要一杯口感好、賣相好的飲料,而舍營養和食品安全上的講究。即寧要包裝和感覺而非實質;只要「價廉物美」且即時的自我感覺良好,消費者不復計較是非、善惡、真偽。這就讓消費市場假冒偽劣的食品和用品層出不窮。消費者也養成只要不是我直接受害,又何必多管閒事的心態,時日一久也不復記憶,大有選擇性遺忘的傾向。以此類推台灣島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大有可以玩味之處。
面對此一現象,有學者指出:當然有人知道真相,但礙於不能擋人財路的緣由,多數人均不敢站出來。學者鄉愿、政府官員鄉愿,只要送檢或抽檢樣本過得去,所有檢驗標準皆可放寬,乃至直接放行。無知無覺的消費者對這些入口即化的食品更是不疑有他,或謂公權力自應把關,真要出事了,當然更是擴大解釋信賴原則,都是公權力未善盡職責。誠然,公權力確實失靈了,但,是誰縱容了黑心利益集團?誰縱容了社會正義未能伸張?
必要指出,在這一波全島受害的塑化劑濫用風暴中,受害最大的是誰?當然是平民百姓,販賣毒品的從小商販到大廠商不就是充分利用台灣社會追求「價廉物美」和 「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一種「躐等以進」的心態,才有從事黑心勾當的機會。從購買仿冒名牌的追風,又大罵山寨版產品坑人的兩極反應,更可看出虛矯的優越感在作祟。社會正義自是因之蕩然,政治風氣更是假大空,政客們盡說些無從兌現的高調,選舉過後一切都成泡影。
令人齒冷的事情,還有媒體報導有黑心廠商害人之餘不甘生意受損,竟然要求國家賠償,有些知名廠商還喊出也是受害者,這豈止是賊喊捉賊,更是有意栽贓,希圖轉嫁法律和社會責任。如果任令這種心態傳播且可振振有辭,更不能不令人感嘆何謂「台灣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