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共拆毀北京 無法和巴黎羅馬比 成沒靈魂城市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賈珺,擔綱寫作了「五書」中《北京四合院》和《北京頤和園》。面對記者,這位1970年出生的年輕學者頗多感慨。他說,做這些事情,源於他對當下中國古建築命運的焦慮——「無論如何,我們不能把家底全敗光了。」 

      很多現代建築大師承認,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是歷史上的經典建築
    
      中國青年報:你的《北京四合院》裏有句話,「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脈,和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渾厚氣息,變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二流城市。 


    」據說,老北京的胡同,如今已消失了80%。
    
      賈珺:具體數字我沒統計過,不過確實損失得很多。有些地方成片的還在,比如東四、西四、什剎海、南鑼鼓巷和南城那邊還有點兒,但大多數區域已經被破壞了,找不到原有的歷史氣息了。
    
      中國青年報:那北京是否就「二流」了?
    
      賈珺:這麼說也許過分了,北京畢竟還是留了一些東西的,但也很難和巴黎、羅馬這些世界級歷史名城相提並論了。它們是整個城市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沒有這個資格,就是因為被破壞得比較嚴重。北京如果沒有遭到大規模破壞,完全有資格全城成為世界遺產。
    
      再說一下四合院,很多人認為,四合院嘛,都差不多,留下一點兒就足夠了。這是誤區。北京之所以偉大,不僅因為它有那些經典建築,還因為那些相對次要的,作為背景的老房子和歷史街區。也許很多東西你看不出有啥特殊,但裏面存在的歷史信息是不可複製、不可替代的。
    
      中國青年報:你看過多少四合院?
    
      賈珺:我至少調查過幾百個。四合院是要住人的,每一任主人都會把自己的氣息和生活習慣傳染給它,格局、植物、裝潢設計都有着微妙的細節差異,奧妙和韻味往往就在這些地方,但我們還沒完全了解它們,就都給拆毀掉了,非常可惜。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發展確實是硬道理,常常呈現「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但像梁思成先生所說,我們社會也需要一種力量,一種逆時代的力量,它能夠在時代的大潮中,幫現代和未來多保留一份記憶。
    
      中國青年報:這份記憶有多重要?
    
      賈珺:記憶本身就很珍貴,而且很可能成為未來借鑑的源泉,也是未來發展的動力之一。今天西方國家的建築之所以這麼發達,還是和傳統給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靈感有關。很多現代的建築大師都認為,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歷史上的經典建築。
    
      中國青年報:北京現有古建築保護的項目還不夠嗎?
    
      賈珺:保護不能只衝着「牌子」。有些管理部門甚至會以沒貼牌為藉口而不保護,讓我們感到很無奈。現在民間有一些保護組織,在自發地保護老北京,保護四合院,但這些民間組織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國青年報:像前門大街那種拆了重建,好不好?
    
      賈珺:它比完全拆除直接進行房地產開發要好,但我不欣賞前門那種做法,因為那不真實,對歷史記憶是有破壞的。改造後的前門大街也顯得太寬了,失去了過去那種與周邊建築在比例上的和諧關係。所以,就算有鐺鐺車在裏面跑,仍然缺乏原有的歷史氛圍。平安大街也有類似問題。
    
      一個地方有很好的古蹟就相當於家裏有古董
    
      中國青年報:我們在保護古建築的時候,該不該涉及商業開發?
    
      賈珺:不同地方、不同的對象,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不可一概而論。但不管怎麼說,面對古建築,社會效益、文化效益應該是第一位的。其實一個地方有很好的古蹟,就相當於家裏有古董,值得人自豪。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老街、老建築作為家底一直保存下來。當然,這就需要我們不要過度地追求發展。
    
      中國青年報:但很多地方的經濟還需要靠房地產業來拉動,該怎麼辦?
    
      賈珺:如果僅靠房地產拉動經濟,對後世會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建築設計是離不開房地產業的,房地產火,建築師也跟着沾光。但從歷史角度看,我對房地產的畸形發展表示憂慮。一項產業如果發展太快,錢太好掙了,大家都缺乏深入思考,都不需要去追求更高品質的設計。
    
      中國青年報:那就不單是建築美感的問題了。
    
      賈珺:是的。我們現在大量破壞歷史遺蹟,卻蓋出很多粗製濫造的東西,實在得不償失。拆毀舊建築主要原因是為了地皮,這種情況就好比我家有一個古代的黃金杯子,現在為了做茶壺,就把它熔化了。我個人一直認為,北京老城區不應該承擔太多的功能,中心的很多設施和機構可以往外疏散一下。像巴黎、羅馬這樣的都市,都是在舊城外面建造新城區,新與舊並存,問題並非不可調和。我們如果一定要以紐約或者香港這種本身歷史遺蹟就比較少的城市來做參照,讓一些古城徹底變樣,那只能是悲劇的結局。
    
      中國青年報:聽說你在羅馬待了一年,當地的古建築保護得怎麼樣?
    
      賈珺:非常好。羅馬有很多老宅子,都有幾百年歷史了。有位老房子的主人跟我吹噓:「別看我這間房子舊,這可是英國詩人拜倫住過的。」他們整個社會也有一種觀點,認為老房子是很有品位的事情,主人自我感覺身份也高。
    
      在意大利,誰敢在古建築上亂刻一個字,立刻會遭到嚴厲譴責。我在那兒剛好經歷了一件事:羅馬的西班牙大台階前面,有一個噴泉水池,是古蹟,有幾個俄羅斯遊客喝醉了,跳進噴泉洗澡,造成水池輕微劃傷,結果被警方拘留了。第二天當地所有報紙都在報道此事,齊聲聲討,不依不饒,輿論甚至對整個俄羅斯的人都冷嘲熱諷。這要在我們中國,可能就不算事兒了。
    
      北京畢竟家底太厚了,敗了好幾代,還是剩下不少
    
      中國青年報:《北京古建築地圖》是本很厚的書,我看了之後才發現,北京原來還留存着這麼多古建築。
    
      賈珺:大家平時可能不太關注。其實有的時候,你一不小心遇到一個破廟,都可能是明朝的遺物,看見一個破院子,沒準兒是哪位大學士的故居。儘管經歷了很多破壞,北京畢竟家底太厚了,敗了好幾代,還是剩下不少。
    
      現在已有很多人在嘗試把商業開發和歷史建築保護結合起來。蘇州有一位地產商,專門把那些破舊的老房子買下來,重修之後,把它們出租做會所,或者賣更高的價錢。這也是古建築保護的一種模式,可以接受。
    
      中國青年報:北京也有人這麼做嗎?
    
      賈珺:有。我就聽說一個俄羅斯石油大亨,在什剎海旁邊買下了一個四合院,然後請專業設計人員重新整修。據說斥資好幾個億呢,僅設計費就付了好幾百萬。
    
      中國青年報:我們一般人怎麼可能做到?
    
      賈珺:保護四合院的模式有很多種。海淀圖書城附近,有一個很火的白家大宅門。那個地方是當年禮王府的花園,後來賣給了同仁堂樂家。《大宅門》就是以這個為背景寫的。我覺得這也許不是最好的辦法,但至少沒有被破壞,同時也讓古建築發揮了一定的價值,是可以接受的。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905/14235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