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為什麼古代稱打敗仗為「敗北」?

作者:

在電視或書報雜誌上,我們經常看到運動、技能比賽或競選等各種競賽中,失敗或沒選上的一方,被稱為敗北。但是,在古代為什麼稱打敗仗為「敗北」呢?

「北」字在甲骨文中,狀似兩個人背對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另外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上記載∶「北,乖也,二人相背也。」所以古時的「北」通「背」,如《戰國策.齊策六》上載∶「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這裏的北是指背叛。整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因糧盡援絕,已經餓到要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卻都沒有背叛你的想法,你就像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用兵。

此外,在古代兩軍爭戰,打敗仗的一方向後逃跑時,總是以背對敵;而戰勝的一方,則是朝着敗軍背後追擊。所以,「北」字又逐漸有失敗、敗逃之意。如《韓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意思是打三次仗,失敗三次。又漢代賈誼《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意思是追殺敗逃的敵軍。

敗北,就是打敗仗往回逃。如《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這是項羽被漢軍圍困在垓下,突出重圍後對身邊士卒說的。意思是說,我自起兵到現在已有八年時間,親身經歷了七十多次戰役,所有阻擋我的軍隊,都被我消滅,所有攻擊我的,也都被我征服。我沒有打過敗戰,所以能稱霸天下。

所以,古人所說的敗北,就是「打敗仗轉背而逃」的意思。後來人們也就沿用古人的用法,但漸漸的「敗北」不只是指戰爭失敗,也用來泛指在各項競賽中失敗。

責任編輯: 陳柏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207/119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