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浙大教授年35歲 :「超導」材料發現上《自然》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浙江科學領域第一隻報喜鳥在1月29日銜來一本英國《自然》雜誌,上面發表了浙江大學物理系袁輝球教授及其合作者的重大發現,編輯在「新聞與觀察」欄目中進行重點推薦。該項工作由浙江大學、美國拉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中科院物理所共同完成,浙江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袁輝球研究的對象是一種「鐵基超導」材料,這是一類基於鐵元素的超導材料。《自然》雜誌評審專家一致認為,這是超導研究領域一項非常獨特而重要的發現,將對研究鐵基高溫超導形成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突破「麥克米蘭」極限
    
    我這位文科生要把這一重大發現解釋清楚還請讀者原諒我。超導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其零電阻效應,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曼林·昂尼斯發現把汞冷卻到4.2K時(約-269℃)電阻突然消失,這是人類首次發現超導現象。
    
    2008年初,日本科學家宣佈發現了一種基於鐵砷層面的新型超導材料LaFeAsO1-xFx,其超導轉變溫度高達26K。中國科學家隨後通過元素替換,迅速將超導轉變溫度提高到接近60K,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此後,不同類型的鐵基超導材料也相繼被發現。浙大物理系的相關研究人員在這方面作出了許多重要的工作。
    
    長期致力於超導和極端條件物性研究的浙大長江特聘教授袁輝球在鐵基超導材料發現後不久就開始關注這類新型超導材料的奇特物性。利用他先前建立起來的國際合作關係,袁輝球教授作為美國拉斯阿拉莫斯國家強磁場實驗室的用戶,成功申請到了該實驗室脈衝磁鐵的使用時間,並於2008年4月開始深入研究鐵基超導材料在脈衝強磁場下的物理行為,並最終有了重大發現。
    
    「我是農民的兒子」
    
    令人驚異的是,這一重大發現的主要研究者袁輝球教授非常年輕,他出生於1974年,今年才35歲。現在他正利用寒假的間隙在美國做實驗,放棄了回老家過春節,記者只能通過電子郵件與他聯繫。
    
    這位年輕人並非出身「名門」,他是一位普通農民的兒子,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湘潭大學。1999年10月,他進入了著名的德國馬普協會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並於2003年10月份獲得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理學博士。2004年至2008年先後在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檳分校和美國拉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
    
    在接受校友採訪時他說過:「來到國外開始自己新的科研道路,一切都很不適應。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障礙、心理的落差對我的學習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在求學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由於中外教學的差異,國外更注重的是動手能力的培養。「我很慶幸我在國外那段時間能夠堅持下來,從小我就習慣了吃苦,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子。」
    
      新聞連結 《自然》雜誌
    
    總部設在英國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創刊於1869年,是世界上引用率最高、最著名的科學期刊之一。《自然》多次得到了期刊出版協會獎,包括1998年的「年度國際雜誌獎」。近年來,該雜誌發表中國論文數量增加非常快,中國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也在增加,而且中國參與的國際合作的項目也在增加。 (作者: 周煒 俞熙娜)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131/118270.html